16 從“鎮”到“區”——那就是經典(1 / 2)

2012年是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之年,這一年習近平同誌出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就在這一年,由他倡導的閩寧對口扶貧協作也作出了一項重要決定,將紅寺堡列入閩寧對口扶貧協作工作之中,並且由經濟實力較強的泉州市管轄的德化縣作為對口紅寺堡的幫扶單位。從此紅寺堡也有了“正規”的福建親人幫扶助力脫貧攻堅戰。

以前紅寺堡人並不知道德化在什麼地方,也不知道德化到底是個啥樣的地方。

“就是出白瓷的地方!”這一句話就把德化說了個明白。

“哎呀,知道了知道了,我家爺在世時就留下過一隻白瓷呢!那可真是好東西,上百年不變色!”

德化很快就讓紅寺堡的人有了親近感:出白瓷的地方一定講究——意思是了不起的好地方。這是肯定的,瓷器是中華民族的偉大發明,也是我國古代文明的象征。外國人以瓷器稱中國,“China”既是中國之名又是瓷器之稱。德化便是中國三大產瓷地之一,它依靠自身優勢,以如脂似玉的中國白瓷和筆觸率意奔放的民用青花,在中國陶瓷藝術史上獨樹一幟。德化瓷一開始就在對外貿易中非常活躍,當年“海上絲綢之路”對外貿易航線上的沉船中時常可以找到它們的身影。風靡一時的“南海I號”沉船上打撈出的基本上都是德化瓷,可見其曾經的輝煌到了何等的程度!

德化瓷生產曆史悠久,目前全域所發現的古瓷窯址達239處。著名探險家馬可·波羅在他的《馬可·波羅遊記》一書裏記載:“刺桐城(泉州)附近有一別城,名迪雲州(今德化),製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由於馬可·波羅帶回了德化白瓷和其在著述中的宣傳介紹,意大利等歐洲國家的學者將德化白瓷特稱為“馬可·波羅瓷”,由此可見德化瓷的影響力。

因悠久的製瓷文化傳統,德化這個小城也充滿了靈氣和善交朋友的友邦文化。當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確定德化為紅寺堡對口幫扶單位後,德化方麵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視,雙方很快簽訂了具體的互學互助對口協作協議書,然後在各自幹部的帶領下,開始了“走親戚”的對口互訪。銜接幫扶項目,自然主要是以德化方麵幫扶為主,而紅寺堡則通過派往德化的幹部推銷自己的特色產品……如此你來我往,那些從大山裏搬到紅寺堡之後尚未擺脫貧困的移民們再次被小康生活的希望所激奮、所鼓舞,他們也第一次感受到了來自“白瓷之鄉”的那般溫度與品質。

“僅2018年、2019年這兩年,雙方互訪交流、協作會議就不少於10次,德化方麵直接組織和爭取到給予紅寺堡的幫扶資金就超過了億元,支持帶動13000餘建檔立卡貧困戶發展本地的枸杞、黃花菜、肉牛和葡萄特色產業。同時,利用德化長期以來形成的白瓷銷售市場渠道和買賣經驗,為紅寺堡在福州、泉州等地開設數個閩寧特產館,把這樣的特產館作為推廣、營銷和體驗紅寺堡優質特色農副產品並將其推向全國的平台與銷售渠道,有效地讓紅寺堡特色產品從無人知到有人知、人人知,從單一的土特產跨越到名優特大市場的全新台階。這樣的台階如果單單靠我們紅寺堡人一步一步往前走,可能有一天也能建立起來,但在時間上或許用5年、10年也未必能走得到現在這個高度。德化人的幫助和他們的大手筆,使我們靠自己實現目標的時間提前了10年。所有來過紅寺堡和看過我們紅寺堡的枸杞、葡萄、黃花菜和肉牛等產業的人都說好,但過去一沒名氣,二賣不出高價,原因就是走不到大市場上,就是交通不便。現在好了,我們連飛機場都有了,廈門飛過來的祥躍通用飛機,幾個小時就可以把紅寺堡的特產送到福建和全國各地,而這機場項目也是德化幫助我們引進與建設起來的。”那天中午的飯桌上,紅寺堡區委宣傳部的負責人滔滔不絕地在我麵前擺了一大堆“德化好”,聽來令人鼓舞和振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