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從“鎮”到“區”——那就是經典(2 / 2)

事實上也是如此。你隻要稍稍留神,就會發現如今在紅寺堡乃至整個寧夏大地上,隨處可見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所繪下的一幅幅美麗華彩,無論在學校、醫院,還是在城鎮鄉村,更不用說在那些建檔立卡的貧困百姓家裏,德化情、福建情,總如春潮湧動著,溫暖著那些惠及到的人們的心頭。無疑,這樣的華彩,烙刻在大地上的人們的家園,總是最美麗的。

從三棵樹到一抹綠。紅寺堡總麵積2767平方公裏,據第一代拓荒者介紹,他們剛走進這片不毛之地時,見到的幾棵楊樹是在現今的紅寺堡鎮舊城遺址邊上的那三棵,彼時它們勢單力薄地佇立在那兒,其餘的便是黃澄澄的沙地。在建設新紅寺堡和扶貧、脫貧攻堅戰中,紅寺堡各級幹部和廣大人民群眾,一直把建設綠色家園當作主要奮鬥目標,20餘年來一直堅持采取營造農田防護林、圍欄封育、荒地造林、圍城造林等措施,將防風固沙與美化環境齊頭並進推進鄉村與城鎮建設。通過加強境內公路主幹道兩側新開發土地和新搬遷移民點防護林帶建設,構築成了規模宏大的百裏綠色長廊。又以改造提升、精心構築城北和城西防護林體係建設為抓手,在區政府所在地周邊形成了數萬畝綠色屏障,加之10萬畝葡萄園和所有農田林網化、溝渠林帶化、條條道路林蔭化、片片村莊園林化、家家戶戶花果化等強有力的推動,昔日的不毛之地,而今不但實現了由“沙逼人退”向“人進沙退”的曆史性轉變,而且到處呈現綠水青山、鳥語花香的錦繡江南之景,叫人見之難忘,不可思議。

經過近20年的生態修複,紅寺堡區新莊集鄉移民舊址已逐漸被綠色覆蓋

從小堡子到大縣城。無論曆史有多悠久,還是它所處的戰略要地有多重要,古人留下的紅寺堡充其量就是幾個兵守著的一個一夜狂沙便能將其淹沒的巴掌大的小兵站而已。戰事緊時,它似乎還有一分存在的價值,改朝換代之後,這淹沒在大沙丘上的小小堡寨,其實連可憐的野兔子都不願在此棲息。脫貧致富能夠過上小康生活,這是農民們心中的向往,再具體一點,就是“過城市人一樣的生活”:有大的電影院、大的百貨商店,配套運動場、操場和教學樓的各種學校,還有好大好大的醫院、豪華漂亮的酒店賓館,當然更有圖書館、博物館、體育館、遊泳館,以及四通八達的馬路……20餘年過去,在現在的紅寺堡中心區,甚至幾個鄉鎮,這些過去隻能在電視機裏看得到的東西,如今走出家門便可盡收眼底。“其他的不用講,紅寺堡有兩個地方,恐怕連你們北上廣等大城市都比不上:一是市民廣場,二是寧夏移民博物館……”紅寺堡的人驕傲地這樣對我說。為了證明,他們特意帶我到那座寧夏移民博物館參觀,我站在那裏當即表示這建築“獨一無二”。至於那市民廣場,從麵積上講,屬於超大型,但讓“北上廣”遜色的主要還是綠化和美化程度,這是我所居住的城市和常去的大都市所不能比的。

今天的紅寺堡人,有足夠驕傲的資本,因為20多年前的這塊土地如今所發生的巨變,其跨越的時間應該是整整的百年、千年……

嗬,想一下,人間奇跡,除了中國,除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以決戰方式所實現的扶貧、脫貧偉大戰役的勝利,還能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哪段曆史上創造出如此奇跡?

沒有!因此我言:如果說從習近平親自倡導建設的“閩寧村”發展到“閩寧鎮”的奮鬥史,是一部輝煌的扶貧脫貧史的話,那麼同樣是在習近平倡導的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推動下,從一塊“不毛之地”變成現在的現代化“紅寺堡區”的發展史,便是中國共產黨和這片土地上的人民一起創造的一部拓荒致富、改天換地的經典巨著!

難道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