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新西海固印象 17 遍地牛兒“金豆”唱(3 / 3)

兩人一拍即合,從此成為“馬鈴薯兄弟”,周勇有啥技術和銷路方麵的事嚴國聖隨手幫助解決了,“國聖”的土豆定向種植周勇包了下來,兩人出差、開會,形影不離。2012年,“國聖”在西吉建廠之前,周勇到嚴國聖在福建的大本營走了一趟,就如劉姥姥進大觀園般開了眼界。他尋思著:人家能把土豆做成那麼好吃的餅幹,我們咋隻能把土豆磨成澱粉?為啥不搞土豆精加工呢?一番苦思冥想和調研之後,又請教了嚴國聖一番,周勇的“三粉”產品開始上馬,企業名字也改成了“三粉加工廠”,這“三粉”即土豆加工成的水晶粉絲、粉條、粉皮。別小看土豆變成“三粉”這一個飛躍,實際上它等於是讓土豆從原來隻會變成澱粉的“鐵蛋蛋”,飛躍成了“銅蛋蛋”!

銅比鐵貴重。有了“銅蛋蛋”後,周勇老板的身價便大不一樣,他的“三粉”產品,開始走出大山,銷往北京、上海、四川等地,甚至出口到馬來西亞等國家。於是中國農科院、上海的食品公司等國家科研機構和食品大企業開始找到周勇合作,於是周勇的“銅蛋蛋”又朝著更精品和高端的方向發展,現代化的流水生產線上也能夠生產出饅頭、包子、麵條等馬鈴薯係列食品……

打這以後,周勇靠土豆賺的是白花花的銀子。後來周勇成為西海固人心目中的致富榜樣,被稱為“土豆大王”。

周勇感慨道:“雖然我跟嚴總和‘國聖’相比,還沒有把土豆做成‘金蛋蛋’,但我相信,‘銀蛋蛋’之後,一定是‘金蛋蛋’。”

瞧這土豆的變奏曲:原先是西海固最“土”、最不值錢的東西,現在可是稀罕又珍貴的真正的“金蛋蛋”了!

好,說完土豆,現在我們就該說說西海固另一樣司空見慣的東西——牛。

其實過去的西海固,像樣的牛也不多,反而是驢多些。這驢與牛的差別是:牛壯實些,塊頭也大,有自己的風骨。所以人家形容一個人得意時會用“牛氣哄哄”和“牛人”一類的詞眼。

驢,代表著西海固的過去。牛,象征著今天的西海固形象。

如果說一定要有一樣東西來說明今天的西海固與過去不一樣的話,我一定選擇牛來跟世人論說。以前西海固並不是沒有牛,但牛需要吃草,原本就缺水的地方,食草量特別大的牛就是一種讓人不看好的牲口了。誰養得起它呢?養了它,人咋活?

苦難中的山民最講究實際。當人與牲口活得差不離的時候,牲口肯定倒黴。貧困大山裏最後能夠留下來的與人相伴的隻能是驢了,牛成為極少數。

西海固過去的牛也叫本地牛,是一種黃牛,個頭瘦小,弱不禁風,極少看到它的氣勢,所以有“一聲秦腔,嚇死山坡上的老黃牛”之說。然而在今天的西海固,讓人養眼的一件事是:遍地可見高大而氣度不凡的黑牛,在山穀間、在河穀邊、在山坡上,甚至在高速公路上的那些運輸車裏,它們也在氣昂昂地哞哞歡叫著。在當地,更多的是在萬千農民家的牛棚裏看到它們。

農民們現在除了新蓋的房子、新娶的媳婦、新置的家具,便是柵欄裏的黑牛了。

“這黑牛就是我們的財產和資本了!”中國的農民即使在改革開放後有了土地使用權,也沒有像今天這樣對柵欄裏的牛那樣在乎過,因為今天他們所擁有的牛,就是他們財富的象征,也就像放置在家裏天天“看得見的活存單”。

“嘿,這是實實在在的活錢喲!1頭安格斯,1萬元左右。家有5頭安格斯,就等於我家存有5萬元銀行存款。有10頭安格斯,就是10萬元……明年再添2頭小崽子,就又多了2萬元嘛!”不止一個西海固農民這樣向我顯擺,而且還這樣驕傲地告訴我:“它們可是每天在長膘,長了就等於說我的‘存款’也跟著在漲,所以我們柵欄裏的‘存款’天天在漲。”

嗬,這份得意,你掩都掩不住嘛!

安格斯是牛的品種,它原產於蘇格蘭北部的阿伯丁,是英國的古老牛種,性格溫和,易管理飼養,肉質特好,而且平均日增重在1000克左右,屠宰率也特別高。1頭安格斯牛一般體重在700—800公斤,加上它的肉質好、營養高,所以成為世界三大肉牛之一。這些年我國廣為引進,並有30多年的飼養接代經驗,其主要生產基地在內蒙古,也有相當一部分直接從新西蘭、澳大利亞引進。

黑色是安格斯牛的特征,所以農民們一般稱它為“黑牛”,以區別於自己養的中國黃牛。黑牛與黃牛的差異在於,黃牛是幹活的,黑牛是用來賺錢的。我走過中國幾個省區,看到中國的扶貧與脫貧工作中,鼓勵貧困農民養牛是一項重要的措施。寧夏的扶貧、脫貧工作,同樣把養牛作為直接扶植建檔立卡貧困戶的重要措施,而且力度大於其他省區。這也是閩寧對口扶貧協作中福建方麵向寧夏特別是六盤山地區的西海固貧困百姓推薦的一個能夠很快見效的致富項目。養牛誰都會,這對山區百姓來說易接受,且政府給予的幫助支持著實讓那些貧困戶眼看著“放在家裏的小銀行”呼呼地鼓了起來——有的鄉親愛把這養黑牛比喻成“放在家裏的小銀行”。

可不,當我了解到對安格斯這樣的“扶貧牛”國家給予了那麼大的政策支持時,說實話也想養它十頭八頭。首先,每個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可以按照家裏的人頭,申報飼養幾頭牛。比方說,一家祖孫三代有7口人,那就可以申報5—7頭牛。購牛的錢從哪兒來呢?每頭牛政府補貼3000元,閩寧對口扶貧協作資金裏再拿出3000元,銀行再無息貸款2000—3000元,等於說,貧困戶牽回家的牛——基礎母牛,主要是用於生小牛崽的——是不需要成本的,隻負責飼養。飼養當然要飼料,安格斯牛主要吃青玉米稈。在西海固,農民們各家各戶都有二三十畝地可以種青貯玉米,有的農戶地甚至更多。建牛棚和放置飼料的青貯池,也是政府補貼的,每戶補貼5000元左右。如此下來,剩下就是你養牛的勞力了。西海固的農村不缺勞力,而且種青貯玉米不用太多精耕細作的勞動。關鍵是,安格斯牛太爭氣,一頭母牛養一年就會生一頭小安格斯牛。10個月後,這小安格斯牛就可以出欄,可以賣到萬元以上的價錢。如果你家養5頭安格斯牛,一年就有可能生下兩三頭小牛崽,你就等於穩穩地賺了兩三萬元。

兩三萬元收入,這對西海固的一戶有5—7個人的農民家庭來說,就是很不錯的收入了,而且這還沒有包括他們每戶種植其他作物及外出務工所賺的錢呢!我所入戶采訪的那些百姓家,一般都養了五六頭安格斯牛,有的甚至有十多頭,當然也有養幾十頭,甚至一二百頭的大戶。普通百姓告訴我,他們通過養牛獲得的收入每年基本能夠達到3萬—5萬元。

“三五萬元對西海固農民來說,就是重新建一座房屋的水平。”當地幹部這樣講。

我聽後心頭頓時有了底:僅通過養牛這一件事,西海固百姓的日子就基本上達到小康水平了!

沒有比這更令人興奮的了!在西海固采訪時,無論是私訪式的,還是當地有關部門安排的,“牛”的話題一直是我很重要的關注點。讓我特別欣慰的是,我看到這裏的百姓養殖安格斯黑牛已經極為普遍(也有人養西門塔爾牛),比如人口稍多一點的西吉、隆德等縣,黑牛的圈存量都超過了10萬頭,這是多麼了不得的事!它意味著,多數家庭僅此一項產業,便能夠從貧困中走出,開始全新的生活……而且在養牛的方式上,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機製和政府方麵還會對那些缺少勞力的家庭提供“委托供養製”,也就是說,如果你有三五頭牛,因為種種原因,你不能自己獨立飼養,那麼政府可以把你介紹給專業養牛公司或養牛大戶。年底時,按每頭2000—3000元再給你分紅。

“不自己養,還能分紅,不白賺嗎?”我聽後感覺有點不可思議。

“是這樣。因為由專業公司幫助農戶飼養後,生下的小牛崽就不再屬於農戶了。這樣做的好處是,雙方能確保各自的利益。”

原來如此。“那農戶也是非常合算的!穩穩坐在家裏就有不薄的收入!”

“對的。”幹部們明確道。

除了中國,恐怕天下找不出第二個國家、第二種製度如此關照和愛護自己的百姓!

今天的西海固人,掉進了蜜罐裏。

一個土豆,一頭牛,讓昔日數百萬自嘲如驢一樣低著頭生活的西海固人民不僅有了尊嚴,也有了驕傲,有了風采,並對未來有了更多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