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情如金貴 詩即江山 21 一聲“親人——”,難禁熱淚(3 / 3)

“沒事沒事,後天你們就要期末考試了,今晚再給你們講一遍複習題……”李丹喝了一口熱水,憋紅了臉,重重地喘了幾口氣後,又俯下身子為學生們輔導。

終於有一天,隆德縣二中的老師和同學們要送別他們的李丹老師,送別那個纖弱的年輕身影……後來他們聽到了一個不幸的消息:李丹回福州後不久,被查出患了白血病。

“她才27歲,在父母麵前也還是個大孩子,可……可她為了我們的孩子,就這樣走了……”隆德縣二中老校長許誌謀說起李丹老師,忍不住淚流滿麵。“她在我們這兒一年時間,除了上課和輔導學生外,在大山裏走訪學生家庭幾十次,先後資助了6名貧困生。回到福建後,還到處奔走,為我們的貧困生籌措生活費……”

“別再為我浪費錢了,把剩餘的醫藥費捐給寧夏那邊的孩子吧。”這是李丹老師臨終前對遠方的寧夏教育和孩子們最後的眷戀與饋贈……

“李丹老師——”

“李丹老師又來啦——”

一個李丹走了,另一個、另一批“李丹”又來了……她們風采各異,但對寧夏和寧夏人民的感情則仿若一人。

莆田海峽職業中專學校的英語教師楊明,也是位“英子”和李丹式的女老師。她說她要特別感謝支教,因為是支教的5年時間讓她與寧夏有了“扯不斷的感情”。

“本來,像我們這個歲數的女人,把自己的孩子培養大了,單位工作和家庭生活就變得一潭湖水似的那麼平靜,你不可能再像年輕時那麼激情澎湃。但到了寧夏,與那裏的孩子們和老師們在一起後,我感覺自己的激情又被點燃了起來……”楊明這樣描述自己的“寧夏歲月”。

楊明一開始在西吉一中支教。這是固原地區比較大的一所中學,有四五千名學生,但是缺少英語教師。原本就缺師資的西吉一中,因為有幾個女老師生“二胎”不能上課,楊明就一人擔起了三個老師的課程。

“我帶高一和高二,一連帶了兩屆學生……”楊明似乎是個比較堅強的女性,在她的性格裏沒有眼淚。“我自己的兒子還上大學的那年,我去了新疆支教;等兒子畢業後參加了工作,我又到寧夏來了……支教好像成了我一種最美好的向往,尤其是融入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的幫扶支教工程中,我覺得自己的價值被推到了更加崇高的地位,所以我格外投入激情,甚至常常忘我。”

快人快語的楊明不是沒有遇到過困難,但所有的困難都被她對寧夏和寧夏孩子們的熱情與激情給消化了。

“5年寧夏幫扶支教,鍛煉人。”楊明說她在福建自己的家時,日常生活都是家人為她打理的。“而到了寧夏,雖然課程多,但屬於自己的時間也多了些,所以買菜做飯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我把寧夏的菜做成福建的味,也獲得了一個‘專利發明權’,學生和老師們喜歡極了!”一位活潑開朗的女老師,帶出的學生也是一片灑滿陽光的天地。

學生王娜娜是個愛學習的女孩,但家裏太貧困,父母無法繼續讓她讀書,到了高二就要讓她輟學回家務農。楊明知道後,急得不顧人生地不熟,在山區小道奔走了十幾裏路,來到學生家,吃住在這裏,一直等到給學生的父母做通工作、收拾好地裏的農活,才拉著王娜娜一起回到了學校……

“少一個學生,就說明我的工作少了一份優秀。我在離開家鄉時就對領導說過,我是老支教老師,到寧夏就想自己創造一個紀錄:支教時間最長,教的學生最多、最好。”楊明自加壓力,說到做到。

後來,王娜娜成了她的“幹女兒”。

“我想讓那裏的孩子都叫我聲‘媽’,那樣我可以愛他們一生、管他們一輩子……”楊明的博大胸懷和慈母之心,感動了許多人。而她說她最想感恩的是:家人和原單位的支持成就了她與寧夏這片土地“扯不斷的感情”。

因為閩寧對口扶貧協作,因為一段難忘的支教經曆,像英子、李丹、楊明這樣與寧夏有著“扯不斷的感情”的人不計其數,幾乎每一個到寧夏幫扶支教過的福建老師都是如此。他們在寧夏期間所要克服的困難很難用文字表達。聽好幾位男老師說,什麼都不用多說,就福建與寧夏的溫差就足夠磨礪人的。

“在老家,一般天氣最冷時氣溫也不會低於十五六攝氏度,可同一個季節,我們到了寧夏,氣溫一下就到了零下十五六攝氏度,一個反差就是三十多攝氏度,不是說說就能扛得住的事兒。你無法一下適應,但你必須適應,因為還有工作要做,而且在貧困地區支教,有些困難你事先是無法想象得出的。”福建來的陳老師再三謙虛地說最好不要把他的名字寫在書中,理由是:作為一個男人,有時他的意誌並不像楊明、英子、李丹等女老師那麼堅強。他說他到西海固支教後,有時確實感到很孤單和無助,“有些日常的困難,在福建那邊根本想不出來的事,在這邊就會繞著找你來了……”

陳老師回憶說:“我們去的時候是2000年前後,那個時候的寧夏扶貧還在初級階段,那些鄉村學校,就連縣城的中學也都很破舊。課堂條件差不說,僅僅生活這一關,比起我們改革開放後已經發展多年的福建老家,很多方麵可謂天壤之別。不說別的,就說吃的東西吧,我們福建那邊習慣吃海鮮、喝稀湯,可寧夏這邊以土豆、玉米為主,一吃就肚子撐,一撐就難受……拉不出來呀!這個苦又不好說,既難受又難堪,尤其是在課堂上!不怕你笑話,開頭幾個月,我不知出過多少洋相!先是站在講台上,一感覺肚脹就往廁所跑,可又拉不出來;剛回到講台,又想往廁所跑……如此來回折騰,一節課往廁所跑了三四回,你說難受不難受、難堪不難堪?”

陳老師的“遭遇”絕不是笑話,南方人多吃土豆、連續吃土豆的結果便是如此。陳老師的這點“生活小事”其實挺折磨人的,我想所有從福建過來支教、支醫的人以及幫扶幹部們,都會經曆這些“擺不上台麵”的尷尬事。

陳老師說過這樣一件事。他的“前任”——比他早去支教的一位老師告訴他:去那邊多“整”些啤酒過去。陳老師開始不明白,說我又不太會喝酒,犯得著嘛!那老師笑眯眯地告訴他一個“秘密”:開始幾個月你喝那邊的水準會拉肚子,喝啤酒就不會。

“這一招,我們後麵幾批支教老師都使過……不過幾年後那邊水的問題都解決了,也就沒了當時我們遇到的尷尬。”陳老師說。

生活上的尷尬事畢竟屬於“小問題”。陳老師說,支教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如何用自己的教學經驗去幫助山區,這是根本和關鍵。“這是我們福建教育戰線上的每一位支教老師最擱在心頭的事,大家到寧夏後,心裏都是這樣想的:寧可吃盡千辛萬苦,也不能在工作上出現半點馬虎。”陳老師的話代表著全體福建支教老師的心聲。

“20多年來,每一位來寧夏支教的老師都做到了這一點。”這話是寧夏分管教育的領導對我說的。“就是每一位!來對口支教的老師,都是福建教育部門到各校挑選的優秀老師,他們來到一個條件落後的陌生地方,總把個人的生活困難放在一邊,全身心投入到幫教與給孩子們上好課上……”自治區的這位領導感歎道,“每次到基層走一趟,總能帶回一籮筐的好故事。感動人哪!”

這位領導說他就看到有一位支教老師在一個中學的中考現場累倒後被人抬到醫院;他說有一次到鄉下檢查那裏的小學校舍時,看到一位福建老師背著一位學生,正在送學生回家的山路上蹣跚而行,那幾乎貼在地麵上的兩個身子的疊影,像雕塑似的刻在他的腦海之中……

“其實,你看看今天我們寧夏的所有中小學,無論是師資,還是校舍和設施,你會感受到它的現代化。應該說,這種變化是跨越時代的。而這種跨越,得益於閩寧對口扶貧協作中福建人民、福建老師們的無私幫助,而他們的這一份幫助,將永遠刻在我家鄉的這片大地上。”從固原山村走出來的這位自治區領導深情地說。

是的,如果非親眼所見,我同樣無法相信,在今天的寧夏大地上,從南到北的所有鄉村學校,當然更不用說縣、市中小學,那裏的環境、那裏的操場與教室,以及圖書館、遠程網絡設備、學生宿舍等,確確實實比許多比較發達地區的中小學校還要完備,還要寬敞,還要美麗,還要先進。事實就是這樣,至少在我走進過的不少於10所、沿途又見過的幾十所學校都是這樣的印象。尤其是那些地處大山深處的中小學,更是叫人刮目相看。我所走過的那些學校,通常都與福建的著名學校有遠程網絡聯通,寧夏山區的孩子可以在自己的家鄉,享受遠在千裏之外的與福建學生一樣的名師、名校的同等與同步的學習時光。另一個想象不到的是,那些曾經地處貧困地區的學校裏,現在都有一個具有當地民族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長學習園地和學生作品展示區,學生們在這裏格外活躍與投入,因為這裏有他們天性中喜歡的、屬於自己愛好的舒展天地。而每個學校又以此建設自己學校的特色品牌,創造著具有寧夏塞外風情與風格的文化和孩子們向往的未來。

“這一切,可以說離不開福建教育部門和教師們的支持與幫助,是他們的真誠與真情,讓我們的學校從裏到外有了通體的改觀和提升,尤其是在教學理念與方向上獲得了重大飛躍。”這是彭陽縣職業中學校長姬誌林的親身感觸。

那天我走進彭陽縣職業中學新校區,姬校長頗為激動地告訴我,這十幾年中他所在的職業中學從最初的“13畝校區”,到後來的“30畝校區”,再到現在的“100畝新校區”,三個台階的跳躍,靠的就是閩寧對口扶貧協作。姬校長上任幾年間,已經多次帶領老師和學校班子成員赴對口的晉江職業中專學校“認親”與“認路”了。他解釋道:“認親”,就是我們彼此已經把對方視作親戚一樣的“自己人”,相互學習取經——“主要是我向親戚學習取經”。姬校長認為,晉江職業中專學校在當地也是所名校,他們的辦校經驗,足可以讓他的彭陽縣職業中學學上十年二十年的。“晉江的經濟發展從20世紀80年代就已經名揚全國,他們的許多產業甚至在全世界都有名。晉江職業中專學校是與當地的經濟和社會同步發展的。當地社會40年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培養中等職業人才的經驗,我們‘傍’著他們,就是在走捷徑,既為了時下脫貧所需,又為高速發展的彭陽未來輸送有用人才,搭這樣的順風車,對我們來說,太實惠、太占便宜了!”姬校長講起與晉江職業中專學校的交往時,臉上堆滿了幸福的笑容。“你看我們現在從硬件到軟件,不比北京、上海的中學差吧!我可以坦白地告訴你,因為‘親家’——晉江職業中專學校——實力強,全國一流,所以我這裏有什麼問題,他就馬上給我開‘藥方’改進,這樣幾年下來,我們學校無論是教學水平,還是專業設置,都沒話可說了!比如過去我們在專業設置上脫離社會發展實際需要,跟不上本地經濟和社會發展所需,總在調整,結果越調越亂,沒個章法。後來晉江的‘親家’過來給我們把脈,重新設置專業,並且對農產品保鮮與加工、建築裝飾等幾個新設置的重點專業,采取共建模式,很快收到良好效果。過去我們一是招生難,二是就業難,如今每年不斷擴招,畢業生就業率基本在100%。最讓我高興的是,這幾年累計有576名學生到福建那邊去工作,留在彭陽的那就是各個行業的優秀技工了!”

一個裏外金光閃耀的專業人才學校,正以這傲人的姿態在六盤山的群峰中崛起,難能可貴嗬!

“你可以不寫我們的學校,但你一定得寫寫我們對福建親人的一片感恩之心……”在隆德縣第二小學,年輕的女校長齊娟看我忙著要趕去另一個采訪點,便拉住我的手,非讓我聽聽她要講的“福建親人們”的故事。

“我現在與福建閩侯的林校長就跟親姐妹似的,一個星期如果不通一次電話,就會惦記和牽掛了!她和她們學校對我和我們學校的幫助,可以用海比喻、用天來形容,真是太多太多了!就說剛過去的冬天吧,林校長知道我們這兒冬天寒冷,她就發動她們學校的師生專門為我們搞了一個‘暖冬行動’,通過捐物捐錢,讓我們這邊那些家庭有困難的孩子能夠睡上暖被窩、穿上暖身子的新衣服。前些年,林校長她們來考察,看到不少學生因為父母在外地打工,下午放學後沒人照顧,於是就把福建那邊社區創辦的‘四點半課堂’經驗傳授到了我們這裏,解決了留守學生家長的後顧之憂……”

噢,難怪我在一路采訪鄉村和街道社區時,經常看到村民和居民活動場所有一個“四點半課堂”,原來這也是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的成果啊!

“福建親人處處都為我們的孩子和學校著想。林校長為了讓我們這些大山裏的孩子去看看外麵的世界,每年出資讓我們組織一次‘走出大山去看海’的活動。參加這一活動的孩子們不知有多高興,他們都是第一次乘飛機、第一次出遠門、第一次見大海……見到大海的那一刻,孩子們簡直就像瘋了似的,又蹦又跳,又哭又笑,那情形會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留下永恒的記憶。”多情的齊娟校長,說這話時,雙目噙淚。

她說:“有位女同學看海回來,寫了篇短文,在學校升旗儀式上朗誦後,整個操場上的孩子們都高呼起來——‘我們也要去看海!’‘我們也要像海鷗飛啊飛!’……那場景,你想一想就會掉眼淚:它太感動人了!太觸動心尖兒了!”

“我和孩子們能不感謝福建的親人嗎?”

是的,人間大愛,莫過於遠方的朋友成為你一生中不可缺少和永遠牽掛的摯誠親人。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倡導和長期關注的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留下的最重要的一筆財富,當屬此事,尤其是深植於這兩個省區青少年之間的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