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賀蘭山的葡萄醉了心(3 / 3)

怎講?

說“花的世界”,自然是最準確的,因為往山窩四處遠眺,是梯田式的油牡丹種植基地,層層疊疊,望不見邊際,隻有很美的梯式原野在陽光下顯現著層次分明的輪廓。主人介紹,油牡丹實際上是一種灌木植物,野生的油牡丹,主要分布於甘肅省、四川省和雲南省北部,主要為紫斑牡丹;陝西省和山東省菏澤、河南省洛陽等地也有,為鳳丹牡丹。油牡丹是油用牡丹的簡稱,它是一種新興的木本油料作物,具備突出的“三高一低”的特點:高產出(5年生畝產可達300公斤,畝綜合效益可達萬元)、高含油率(籽含油率達22%)、高品質(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達92%)、低成本。而且油用牡丹耐旱耐貧瘠,適合荒山綠化造林、林下種植。一年種下,百年收益。寧夏西海固六盤山一帶,適合種植油牡丹。這是福建人選擇這一作物作為幫助寧夏人民脫貧致富產業的主要考慮。萬畝油牡丹,從觀賞的角度,它同樣可以在每年牡丹花盛開之際,吸引萬千遊客。設想一下,群山起伏的大山深處,滿是鮮豔的牡丹花,那景致不陶醉死人才怪!

什麼叫“花”的海洋?估計這兒才可以稱得上。不不,這兒應該叫“花的群山”!“花的群山”一定比“花的海洋”,更有氣勢,更為壯觀。

“是的呀!過幾年,等這裏全部種上牡丹樹後,我想可能會是全世界最大的牡丹世界了,不僅中國人要來看,全世界的遊客也都會來我們河川的呀!”年輕的女鄉長邊歡呼邊這樣暢想著,領我們進入了“牡丹天地”的腹地。

“喏,這兒是遊樂世界。”穿過一座山巒,女鄉長指著山上山下說。

山頂上麵是賽車跑道喲?!不敢相信的事就在這兒發生了。原先以為也就是到大山深處創業的福建人,可能太寂寞了,自己玩玩而已。哪知女鄉長“哎喲”“哎喲”地叫了起來,連聲說:“別瞧不起我們啦!”

“你看看,就在你們來的前兩個月,我們這兒就舉辦了四省一區的山頂車賽呢!”女鄉長怕我們不信,特意帶我們到山頂的賽車場。

不錯,絕對的獨特而一覽無餘。在此處賽車,車手們必感覺全新,而觀眾們更會獲得多樣的刺激:觸摸雲天,瞭望群峰,觀摩飛車……不醉也一定其樂無窮。這位福建老板是有遠見的,總有一天,這漫山遍野的牡丹花成為“洛陽第二”時,觀花之後再在大山之巔欣賞一場刺激的山地賽車,難道不是一次難忘的旅遊盛事嗎?

“你往下看——”一起站到賽車場最高懸崖上的女鄉長指著山窩窩底的一彎像鏡子一般的水塘,說:“那兒是垂釣和遊泳的地方……”

真有些不可思議!如此遠山幹旱之地,福建老鄉竟然建了一個旅遊驛站,夠大膽,也夠浪漫!

從賽車地前往福建林氏家族在此成立的寧夏瑞丹苑油牡丹產業有限公司辦公總部的山路上,我們穿過一條長長的各種鮮花編織與簇擁的“花之徑”後,女鄉長一定要讓我看一下原先住在這兒的當地百姓的農居。

“過去我們這兒的農村百姓都住這樣的窯洞,至少有幾百年的曆史了。即使新中國成立後,也沒有什麼變化,祖祖輩輩都是住的這種叫‘房’實際上就是土挖的山洞……”女鄉長帶我穿越一片已經雜草叢生的荒蕪之地,提醒我注意地上的荊棘和亂石等,然後我們就見到了一排參差不一的舊窯洞。看得出,這裏的主人已經搬走有些年頭,從留下的圍牆和石磨等農具仍能感受到他們往日的生活狀態,四個字——貧窮、簡陋。

“我們已經跟福建朋友商定好了,準備把這些農舍完整地保留下來,一是好讓以後富裕起來的農民們對故土有個念想,二是也好讓他們的子孫後代知道先輩們如何走出大山,擺脫貧困,過上幸福生活的往事。”女鄉長的這個想法,甚為可貴。

就在這片舊窯洞不遠處,我們看到有人正在大興土木,翻建一個個庭院式的新窯洞。隨意走進一院,感覺仿佛是一坊別致的“農家樂”!這裏的窯洞內,不僅有床,還有單獨的衛生間,供暖設施和電腦等也很齊全。庭院也不小,有花地、有菜地,還有果樹,是十分純正而愜意的西北現代農舍。

“這是我們正在打造的幾款牡丹花海農家樂……作家朋友幫我們看看如何?”說話間,一個操著福建口音的瘦個子來到我身邊。女鄉長介紹,他就是瑞丹苑油牡丹基地的副總、林氏家族企業代表林其進先生。

“非常好!它既有西北農村的風貌,又有現代化設施,加上這裏處於大山之巔、牡丹花海之中,別致而浪漫,溫暖而實惠,我很喜歡。”我由衷說道,“如果作家們來此,更不想走了,他們可以在此住下,既享受自然,又能觸發靈感,進行創作……你的生意一定更加興旺!”

林先生聽後樂得合不攏嘴,說:“借你吉言。”

在公司辦公室內,林其進解釋說,董事長林錦雲回福建辦事去了,由他在這兒值班負責。“我們都是福建長樂人,過去也是在全國各地做生意……”林其進說他是2002年到西海固來的,開始是做五金貿易的。林錦雲也是在同一時間到寧夏來的,他原先開化工廠,之後到蒙古國開發煤礦。林氏兄弟們在閩寧對口扶貧協作過程中屬於比較早的一批到寧夏做生意的企業家。

“林錦雲的生意做得大,挖出煤後,一部分留給蒙古人,一部分就拉回來賣掉,做這個生意很辛苦,也很賺錢。但2008年後,國內的煤炭價格跌得很猛,舊生意就做不成了。正好那個時候,閩寧對口扶貧協作在我們老家動員企業家們加入,又聽說國家對木本油料很支持,所以2014年我們就到固原這邊考察了一圈,發現這裏土地資源太豐富,國家又有對油產業的政策支持,更重要的是這裏還有大量勞動力資源。我們兄弟幾個從小也是在農村長大的,吃過苦,也知道當窮人的滋味,所以一商量,就來到河川鄉圈了這麼一大片荒山地……很大的一片山地,方圓幾十裏哩!這在我們老家是連想都不敢想的事。”林先生咧著嘴又笑了,說,“我們現在是‘大地主’了!”

確實,方圓幾十裏的一大片地,這在南方和東部沿海省份,即便是新中國成立前,恐怕也沒有一個大地主能夠擁有如此廣闊的土地。

“新地主”林氏兄弟懷揣著要把這裏的荒山變成花園的夢想,從2014年開始,將其他所有生意擱置一邊,帶著全家搬到了大山深處的一片荒蕪的山窩窩裏,開始做起了一場艱巨而美妙的“油牡丹夢”……

隨著人們越來越注重食物的精細與健康,被譽為“液體黃金”的牡丹籽油也被中國政府所重視。2011年3月,衛生部監督局根據《食品安全法》的規定,經新資源食品評審專家委員會審核,公開批準牡丹籽油等為新資源食用油,牡丹籽油正式成為我國食用油大軍中的一員。這一新的食用油的開發意義非同尋常,它將改變目前我國食用油的消費結構。據中國林科院對壓榨牡丹籽油的分析,這種以牡丹籽仁為原料,經壓榨、精製等工藝而成的金黃色透明油狀液體,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達92%以上,其中α-亞麻酸占42%,多項指標超過同被稱為“液體黃金”的橄欖油。中國林科院化驗人員曾這樣驚歎:這是世界上最好的食用油!牡丹籽,色黑、皮硬、味苦,呈不規則圓形,比黃豆稍大。鳳丹、紫斑兩個牡丹品種,結籽多,生長快,適合藥用。在高產試驗中牡丹籽曾經達到過畝產1980斤,目前普通的鳳丹牡丹花籽一般畝產可以達到800—1000斤。而一畝黃豆的產量也就是300來斤,在出油率相同的情況下,牡丹籽的產出率是大豆的3倍,一畝牡丹等於3畝大豆。這還沒有算牡丹在結籽的時候,還能同時生產丹皮。如果對牡丹花蕊再加以利用,生產牡丹茶和其他保健食品,一畝鳳丹牡丹的經濟效益遠遠高於大豆和其他經濟作物,產值可達1萬多元。牡丹是木本植物,多年生,不用像大豆一樣年年播種,除了前三年沒有產量外,此後30—60年裏產量一直會很穩定。

花農在固原市原州區油用牡丹生產基地采摘牡丹籽

“我們在這兒種植與培育高穩產的油牡丹,除了能夠把大片荒山變成可拉動當地經濟、大量吸收勞動力的產業外,還可以成為旅遊勝地,所以我們下決心搭上全部身家性命幹現在這事……”看上去弱不禁風的林先生,其實內心十分強大。我聽說,“瑞丹苑”董事長林錦雲的兒子是在原州區出生的,現今已17歲了,在寧夏讀高中。“我兒子也是在這兒出生的,他甚至連福州話都不會說,一口純正的寧夏話……”林其進說著樂了,說他的後代就是“寧夏人”了!

“一茬油牡丹,壽命30—60年,比我們林家兄弟這輩子後麵的日子還要長,所以我們是把後麵所要過的日子都寄希望於這片土地了……”林先生的話令人感動。

就像陳德啟一樣,賀蘭山下種植10萬畝葡萄,帶動百萬畝葡萄帶的建立,形成的是硬邦邦的寧夏葡萄產業,惠及的是半個寧夏大地與近百萬百姓的生活,這樣的扶貧脫貧才是根本,才是“幸福永長久”。林氏兄弟在西海固的大山深處,再造了一個“牡丹苑”,讓渾身是寶的油牡丹成為寧夏又一個重要產業,將來的寧夏“北有葡萄園”,“南有牡丹苑”,相互響應,南北交輝,難道不是又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嗎?

“我們剛到這兒的時候,這四周的大山還都是光禿禿的沒多少草木,這些年政府和當地百姓重視生態保護,尤其像我們這塊土地上種植油牡丹之後,形成了明顯的小生態環境,地貌土質開始發生轉變,從我們來時的不長草,到現在草木控製不住地發生巨變了!”林先生說,看到這種情景,比看到自己兒子讀書考高分還興奮。

“前天我才把山東的一位除草老板送走,請他過來主要是幫忙看看如何除掉牡丹苑裏瘋長的草……”林先生越說越來勁,滿臉都是成功的喜悅。

“我們河川鄉群眾現在在林總他們的帶動下,紛紛參與油牡丹產業鏈的建立,比如為通向大山的道路、供電線路和引水管道等鋪設基礎設施……這一路的基礎設施的建設,也帶動了沿線村莊及百姓生活環境與生活條件的改善。尤其是以上山觀花為主打的旅遊活動推出後,先是每季一花,再到每月一花,最後實現全年月月有花節的旅遊項目,這樣下來,全鄉近三分之一的勞力和家庭,就能‘因花而富’。”不想,一棵棵油牡丹樹,讓女鄉長的心頭真正樂開了花。

那一天,離開大山深處的“牡丹苑”時已近黃昏,夜幕下的大山已然寧靜,然而回首向山穀裏的油牡丹嶺望去,隻見繁星般的燈光格外明亮和豔麗,似乎在昭示大山裏的另一種生活又要開始了。而這樣的光景,以往都是在現代化的大都市才會有,現在邊遠的寧夏六盤山的山穀中也正在發生……怎不叫人欣喜?!

事實上,我內心真正的願望,就是想哪一天重返河川鄉的大山深處,在牡丹花盛開的季節,看一看漫山遍野的牡丹花,那會是何等的景致,何等的醉心嗬!

這一天的夜幕下,雖然我們在回城的路上沒有看到什麼,然而一路上隨著盤山公路的節奏,我的耳畔一直回響著這樣的聲音——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要因地製宜,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

“發展是甩掉貧困帽子的總辦法,貧困地區要從實際出發,因地製宜,把種什麼、養什麼、從哪裏增收想明白,幫助鄉親們尋找脫貧致富的好路子……”

以及習近平總書記每每走進寧夏鄉親們的宅院裏,坐在炕頭,與農戶扳著手指,算著收入賬、產業賬,告訴他們什麼才是根本的致富道路的聲音……

那一刻,我腦海裏也多次跳出一個總忘不了的情景:2019年7月下旬第一次到寧夏采訪時,有一天寧夏朋友突然將我領到火辣辣的田野裏,說一定要讓我見識一下寧夏枸杞。

天,這是枸杞!這就是寧夏枸杞!

我的眼前是連著天、連著太陽、連著目光所及的“地球”邊的所有空間,皆是一片火紅火紅的熟了的枸杞地……那一棵棵、一行行、一壟壟、一片片枸杞樹所組成的景象,壯觀之極,是我有生以來見所未見。關鍵是,每一棵枸杞樹上都是火紅火紅的,掛滿了等摘的枸杞果子,而且鮮枸杞其實很大,既像小燈籠似的,又像紅珍珠似的……最令人心醉的是,在陽光照射下,飽滿的枸杞肚兒透明鮮亮,如羞澀的少女的臉蛋兒,讓你有一種強烈的嚐鮮之欲。

“吃!可以摘著吃的……鮮枸杞果營養和口味最好!”這片萬畝枸杞地的老板劉國民將我引到枸杞地裏一棵異常高大的枸杞樹旁,示範地為我摘果嚐鮮。

嗯,太美了!第一回吃鮮枸杞,真的甘甜而清香,味道醉心。

其實當時讓我最吃驚和興奮的是,在這裏第一次看到了收摘枸杞的盛況:田間簇擁著成百上千位穿戴各異的摘果人,他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提著滿滿的新鮮枸杞,有序地排隊等候著稱斤計工、收獲工錢;而計量裝車的師傅們有的在數錢、發錢,有的則駕著一輛輛滿載枸杞果的車駛向遠方……總之,這種紅紅火火的景況,我是第一回見。那鮮紅鮮紅的枸杞放在一起,連成一片時的視覺衝擊力,既像火燃燒你,又似潮在湧動你的情緒;又因為它鮮紅透亮、欲滴如水,撩人風情頓起,欲罷還休。

“閩寧對口扶貧協作之後,福建企業家給我們帶來許多產業和種植理念,我從他們身上學到了許多經驗和膽識。2012年起,我丟下以前的房地產業,從銀川來到同心菊花台,包下了萬畝灘地,種上了枸杞……現在是收摘時節,每天有三四千人在我這兒幹活呢!”“枸杞王”果然名不虛傳!劉國民介紹,他這片枸杞地一年大約有7茬枸杞收摘期,每一茬摘果時間為7天,加上平時田間管理,萬畝枸杞地每年需要40餘萬人次的用工量。“大約4000人可以在這裏務工,平均一年收入2000元左右。能讓這麼多農民兄弟姐妹通過家門口發展的產業獲利,我也很開心……”火紅火紅的枸杞叢中,曬得黝黑的劉國民風趣地說:“爹媽生下我時就給我起名‘國民’,現在我越想越覺得做個有利於他人幸福的‘國民’是份榮耀。”

瞧,難怪我一走近枸杞地,便聞到了滿是葡萄般的甜味和撲麵而來的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