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我們家鄉在寧夏的掛職幹部找上門動員我到寧夏投資時,我有些拿不準。可去考察了幾次,我的心就被牽走了,跟著魂也被勾走了。”在福州時,林小輝這樣說,最初他花了200萬元請各路專家幫助他把脈,看可否在隆德建工業園區,最後給出的結論是:小投可以,不宜大投。但林小輝說:“一投就回不來了……”
“為何?”我笑問。
“因為有了感情。”他說,“自己這幾年五六個億就是這樣撒在這片土地上……”
“後悔嗎?”
“沒有!”林小輝一聽我這問話,趕緊表達內心的真實意思,“我現在基本是把身家性命都投到這兒了……你一定要問為啥,簡單,就是愛上這裏了!這裏現在就是我的家、我的事業所在!”
“你看,2012年來時,這裏沒有一間房子,全是荒地。現今這塊土地可以為當地每年創造幾億、十幾億的產值,有2000多名當地百姓在這兒務工,而且在不遠的將來,整個園區將要實現百億年產值、5萬人在此務工,這等於是半個隆德縣城的規模呐!”林小輝驕傲地提高了嗓門說。
“這就是你的‘黃土地’理想?”我想起他的企業名稱。
“是。當時起這‘黃土地’的名字,就是我喜歡上了這塊土地,同時也立誌想把這塊土地變成生金生銀的富貴之地……這就是我的理想。有點詩意吧?”林小輝的話,讓我一下感覺到他的內心其實也很浪漫。
然而我知道,林小輝的這份浪漫,是用心血和汗珠演奏出來的。“剛到這裏時,我30多歲,家裏已經有億萬資產。可看到這兒與我年齡相仿的人,竟然連對象都找不到,窮唄!我想我應該為他們做點事,讓他們也能找得到對象,也能成家立業,於是我就想在閩寧對口扶貧協作中做些真正能讓這片土地上的人富裕起來的事,所以想到了建個工業園區。就衝著這份心願,我帶上自己過去掙的錢和七八十個人,從福建來到了這片山坳坳裏,直到今天……”當這位來自福建莆田的企業家雙腳踩定寧夏大地後,就顯出福建人那種精細幹實事、用腦做生意的品質,全心全意投身於他心目中的“園區”。
“我們是貧困山區,你們能幫多少忙就幫多少……”
“‘黃土地’確實不起色,但它實在,你們看著給價吧——”
林小輝說,這些年無論在外麵招商,還是銷貨,上麵這兩句話說得最多,聽上去甚至有些“可憐”,但他心裏有杆秤:“通過我的努力,哪怕能讓山區的百姓有一戶脫貧致富,我都會感激那些來園區辦企業、買我們貨的人。”
這就是我所認識的林小輝,他走過的“閩寧創富之路”,其實就是首詩。他的園區,就是一首“發表”在大地上的詩作,眼下已經很美很美了,明天、未來還會更美。
在寧夏一路采訪中,無意走訪的許多學校和扶貧車間,以及殘疾人創業基地,竟然聽說當中有許多項目都是林小輝資助或捐的款,這更讓我對於林小輝對寧夏這塊大地的摯愛深感敬意。當我希望他能夠提供這些年為寧夏做的“好事”時,他竟然憨厚地冒出這樣一句話:“我沒啥值得表揚的,那些到寧夏來掛職的幹部才值得好好宣傳,不是他們的影響,我們還沒有機會認識這塊土地,也不可能有機會把自己的家和事業全部搬到這個地方呀!說句實話,以前我隻是個商人,不懂太多事,但這些年到了隆德辦扶貧工業園區後,我懂得了自己的價值,懂得了比賺錢更珍貴的價值,所以我才甘願把身家性命全部投放在這裏……”
林小輝的話讓我回味了很久,一個原本就是億萬富翁的人,不遠千裏,來到山區,為了讓一批貧困的人過上好日子,自己心甘情願“丟”下幾億、十幾億的錢,這難道不是一種超出生意範疇的特殊情懷嗎?而我知道,像林小輝這樣的閩商在寧夏已經有近10萬人,他們中相當一部分人的身份也從“閩商”變成了本土的“寧商”,甚至他們的後代中出現了一個又一個“閩寧”的名字……這難道不是詩嗎?不是山海之戀的詩嗎?
是的,這就是詩,是我們這個時代最美的詩篇。
而“山海之戀”能夠產生這樣的詩,我們不得不特別致敬那些為書寫這些詩篇而“鋪紙磨墨”的援寧掛職幹部們。閩寧對口扶貧協作24年的堅守與持續,也恰恰是因這些飛翔與奔波在“山海”之間的時代楷模,才會有今天寧夏大地翻天覆地、美麗如畫的巨變和人民美滿幸福的日子。
2020年7月3日,中宣部以雲發布方式向全國宣布:授予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時代楷模”稱號。在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9周年之際和決勝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衝刺階段,中宣部為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授予“時代楷模”稱號,意義極其不同,一是時間上,二是人數上,三是“時代楷模”排序上,都意味深長。要知道,在這之前,中宣部共授予個人和集體正好是100個“時代楷模”。第101個給予了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它意味著習近平總書記24年來一直關心和關注的這一對口扶貧模式將載入中國扶貧、脫貧史冊。正如授予榮譽稱號的新聞詞中所寫的:“1996年以來,‘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遵循‘優勢互補、互惠互利、長期協作、共同發展’的方針,主動扛起對口幫扶寧夏脫貧攻堅的曆史使命,11批180餘名福建掛職幹部接力攀登,2000餘名支教支醫支農工作隊員、專家院士、西部計劃誌願者敢於犧牲,將單向扶貧拓展到兩省(區)經濟社會建設全方位多層次、全領域廣覆蓋的深度協作,與寧夏人民一起用智慧和汗水創造了東西部對口扶貧協作幫扶的‘閩寧經驗’,縛住貧困蒼龍。”創造“閩寧經驗”並為其作出巨大貢獻的楷模們的人數之多、覆蓋之廣,是前100個“時代楷模”中所沒有的。事實上,中央這次所授予榮譽的對象並非單指180餘名福建赴寧的掛職幹部和2000餘名支教、支醫、支農隊員和誌願者,也包括數以萬計的像林小輝、嚴國聖、林水英、陳德啟、黃添進等這樣的閩寧企業家,正是因為他們24年來的不懈努力、無私奉獻、奮力拚搏,才讓寧夏出現了曆史性的巨變——“黨的十八大以來,寧夏減少貧困人口93.7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的22.9%下降到2019年的0.47%;貧困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2年的4856元增長到2019年的10415元,寧夏各族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越來越強。”
“101”的排序,或許沒有什麼講究,然而他、她和他們這些為創造“閩寧經驗”而譜寫詩篇的福建親人——寧夏人這樣稱呼他們,就是因為他們是一批負有特殊使命的時代楷模,他們“真情奉獻、久久為功”,“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開創的閩寧對口扶貧協作事業的堅定踐行者,是東西部扶貧協作的接續奮鬥者,是社會扶貧的創新發展先行者,是全球減貧治理中國智慧的積極探索者”。
“踐行者”“奮鬥者”“先行者”“探索者”——嗬,“101”號的時代楷模,你們無愧於這樣的榮譽和稱號。是你們,以崇高和堅定的使命感,把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開創的一個偉大事業,一以貫之地堅持了24年,並絲毫不走樣地為這一事業畫上了完美的句號。你們以犧牲自己、奉獻他人的精神,一棒接力一棒,直至最後的衝刺;你們以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毅力和智慧,成為扶貧、脫貧攻堅戰的勇士,創造了無數奇跡;你們是中國智慧的實踐者、探索者和成功者。
山已經把你們的英名,鐫刻在峰岩上;海已經將你們的豐碑,簇擁在每一波湧起的浪尖上……
盡管如此,我仍然要在這裏莊嚴地將他們中的一些代表性人物的事跡寫入此書,雖然在數以萬計的群體中他們可能隻是點點滴滴,但我相信,即便如此,這些僅憑我個人撿拾的“零散”音符,也足以讓“閩寧經驗”的時代協奏曲,呈現氣吞山河的磅礴氣勢——
林月嬋的名字已經在寧夏大地上如金子一般閃閃發光。現在,我要說的這位“老馬”,是接替林月嬋出任福建省扶貧辦主任一職的馬國林。我采訪馬國林的時候他已經退休三年多了,然而他說他現在一直在忙活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的“那些事兒”……“其實也都算不上什麼轟轟烈烈的大建設,都是從一件件小事做起,久久為功,才有了今天看上去巍巍長城一樣的偉業。”馬國林說。
1999年,第一批到寧夏的掛職幹部履職結束之後,馬國林是作為省扶貧辦負責人代林月嬋去接這批的8名幹部回福建的。“那個時候,我們派去的掛職幹部沒有領隊,所以省組織部門和寧夏當地提出希望從第二批開始能夠有個領隊,這樣可能更有利於發揮和協調掛職幹部們的積極性。結果在選第二批赴寧掛職幹部的領隊時,我自己被選上了。這一選上,就把我跟寧夏粘在了一起,20多年裏,我在福建、寧夏兩頭來回跑了100多趟。林月嬋大姐說她像山海間的一隻飛鳥,我跟大姐說,我就是後來居上的另一隻飛鳥……”
馬國林後來擔任了當時的固原地區常務副專員,分管農業和扶貧工作。馬國林給我講述了他第一次下鄉的印象:“那天我和幾個幹部走了大半天山路,口幹舌燥。走到一個村莊,見半山腰有戶老百姓,就進去想要碗水喝。那百姓就給端來一碗水遞到我手上,當時我看著碗裏的水,愣住了,因為那水黃濁得聞起來還有一股腥臭味……如果在我們福建,那一定覺得是有人給你作惡,但在寧夏山區,這樣一碗水就是當地百姓對你的最高禮遇了!”喝完這碗水的馬國林,當時雙眼滿是淚水。
“一是那水確實太難喝了,二是心裏不是滋味。那個時候,我們福建那邊連農民家都喝礦泉水了,他們寧夏山區的人竟然還在喝這樣又髒又臭的汙水。而且這樣的髒水還像是寶貝一樣不能隨便浪費,你說心裏難不難受嘛!”
這揪心的事,讓七尺男兒馬國林想著法子要為寧夏山區和戈壁灘上的百姓解決飲水難的問題。“從這開始,我就在山與海的兩頭跑啊跑,尤其是每回回到福建,見人就作揖:幫幫忙,給口幹淨水給我的親人喝!我這麼一說又一解釋,大家就明白了我是在為寧夏山區和戈壁灘上那些喝不上水、喝不上幹淨水的百姓籌集打井的資金,所以幾乎有求必應……”馬國林的麵子很大。
打井的事在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的聯席會上也被確定了下來。“我清楚地記得近平書記還在會上特別強調,像為百姓打井的事要優先做、快速做、做到底!”馬國林是這件事的具體執行者和領導者。
2000年春節已過,六盤山上依然白雪皚皚,甘城鄉的打深井戰鬥已經拉開戰幕,那轟鳴的鑽井聲,震蕩了整個山穀十裏八鄉的百姓。他們圍著馬國林和鑽井機台,直愣愣地等著地底下冒出甘泉,因為“甘城”自有這名以來,生活在這裏的人就從沒見過啥是甘甜之水……
80餘天過去,突然在6月26日這一天,一股清澈的甘泉從井底呼嘯著噴出數米高……
“甜水!”
“甘城鄉有甜水啦——!”
出水的現場情景,馬國林說他前所未見。“整個鄉都轟動了,甚至縣城的人都過來看出水……有一個回族老漢,喝下第一口清純的井水時,滿臉流著淚,抖著雙手過來緊緊地握著我的手直哭,而且一個勁地說著:‘感謝共產黨,感謝好幹部。’當時我一句話都說不出來,抓著老漢的手,跟他一起哭了好久好久……”馬國林這樣回憶。
後來馬國林幹的事越來越多,他領隊的那一期掛職幹部和後來去的兩期赴寧掛職幹部,幫助當地完成了15000多口井窖建設和十幾萬畝保水、保土、保肥的“坡改梯”工程,改善了環境,農民收入也有了保障。“現在想來,我最高興的一件事是:經我之手,從西海固那邊帶出了30000多名勞務人員到福建這邊來務工和學技術,他們有的後來就留在了福建,有的回到自己的家鄉創業,成為脫貧致富的帶頭人……”
“你看,我手機裏盡是他們這些人的信息,有幾百號人了。現在還是一樣,天天有人跟我聯係。過去他們聯係我,主要是碰到問題希望我幫助解決。現在他們說是有了好事向我彙報,其實是想讓我這位‘山海之戀’的老紅娘高興高興!”年過六旬的老馬在他的“義務扶貧辦公室”裏,抱出一大堆信件和報紙,開始講他和一起赴寧的掛職幹部們那些難忘的“閩寧往事”。“一茬接一茬,就是一場24年沒斷過的接力,他們有的甚至沒有回來……”馬國林說到這兒,哽咽了。
“他們更多人像雷鋒和焦裕祿一樣,一心一意為當地百姓脫貧攻堅辦實事,成了當地人民群眾心目中難舍難分的親人和共產黨人的形象代表。”馬國林告訴我,如今寧夏許多縣市政府,都編著了《閩寧扶貧協作紀事》,“那是24年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的史書,裏麵詳詳細細地記錄了對口扶貧協作過程中做的每一件事,更讓人感動的是每位我們福建過去的幫扶掛職幹部及支教、支醫、支農隊員和誌願者的名字都列在裏麵的‘英雄譜’上,這讓所有參與由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創造的‘閩寧經驗’的工作人員都有種崇高的榮譽感。”然而我知道,鐫刻在今天寧夏大地上的,何止是這些一個個簡單的名字,隻要稍稍在寧夏各地走一走,你就會發現:如今,許多福建的地名,成了寧夏的村莊、集鎮、學校、醫院等的名稱……僅在同心縣,我好奇地稍稍記了一下,就有“石獅鎮”“石獅職業中學”“惠安新村”“惠安住院大樓”“南安實驗小學”“南安村”“南安社區”“安溪中學”“安溪敬老院”等數十個福建省泉州市管轄地區的相關名稱。一問,原來都是對口幫扶同心縣的泉州市出資興建的。在銀川、在固原、在吳忠、在中衛的許多縣區,都有以福建各市縣區名稱命名的新村、新鎮、新學校和社區、醫院等單位,這些名稱皆是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的產物,更是“山海之戀”的結晶,每一個名稱後麵,都是一段段感人的故事。比如同心縣石獅鎮的建設,不說福建、寧夏兩省區的領導一次次協商、會談、定方案,僅石獅市與同心縣具體實施操辦這事的雙方幹部之間就不知有多少次來來回回的一次次“拉手搭背”,傾情注力。我聽說,石獅方的黃源水(市委副書記)和黃水源(掛職到同心的常委)與同心方的王有才(縣委書記)等領導之間的“握手”與“交道”,傳出了一篇篇有趣的“戀情”:石獅兩股“水源”,同心彙聚“有才”,於是就有了石獅鎮。後來,石獅方麵又派來何敬錫與林天虎兩名才俊先後到同心掛職,這對“盡心(何敬錫)天虎(林天虎)”,通過各種努力,將石獅僑鄉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先後為同心縣建起希望小學、醫院、鎮機關大樓、農民養殖基地、勞務培訓中心等公共設施。同心人感動至極,無以言表,於是一個個以“石獅”命名的新標識在同心這塊離福建遙遠的地方,遍地開花,這是閩寧對口扶貧協作和山海之戀最好的注解。雖然後來有關部門不再提倡這種冠名,然而如今留在寧夏大地上的這些“福建名”,足以讓相關的閩寧兩地人民建立起一層世代的親情與血脈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