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人類有無數值得紀念的事。但誰能說出還有比征服黑夜更偉大的事來?設想一下:假如我們人類隻有白天能夠生活和活動,那麼黑夜將使我們的生命演變成什麼樣呢?
由此,公元1931年10月21日在地球西半球的美利堅合眾國發生了一件讓曆史永遠記載下的事情。那天下午6時,全美國所有燈光突然熄滅,甚至連高高聳立在紐約灣的自由女神手中的那隻從不曾熄滅過的火炬也隱去了光芒……黑暗持續了一分鍾後,所有燈光重歸明亮絢爛。於是美國和全世界的人從那一刻都知道了征服黑夜的偉大和那個征服黑夜的巨人——愛迪生。
關於愛迪生發明燈的故事,我們從孩提時代就都知道了。
在愛迪生這位偉大發明家的一生中,他發明了許多東西,然而,能夠立即得到人們熱烈歡迎的,卻隻有電燈。因為電燈的好處是人們看得見摸得著的。它的出現,意味著人們又有了一輪太陽,人們的活動不再受到黑夜的製約了。早在1821年,英國的科學家戴維和法拉第就發明了一種叫電弧燈的電燈。這種電燈用炭棒作燈絲。它雖然能發出亮光,但是光線刺眼,耗電量大,壽命也不長,因此很不實用。“電弧燈不實用,我一定要發明一種燈光柔和的電燈,讓千家萬戶都用得上。”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暗下決心。
像進行其他發明一樣,電燈發明的路程也很漫長。愛迪生從試驗燈絲的材料開始:他先用傳統的炭條作燈絲,可一通電燈絲就斷了;後改用釕、鉻等金屬作燈絲,通電後,亮了片刻就被燒斷;接著他又改用白金絲作燈絲,效果仍不理想。就這樣,愛迪生試驗了1600多種材料。一次次地試驗,一次次地失敗,很多專家都認為電燈的前途黯淡。英國一些著名專家甚至譏諷愛迪生的研究是“毫無意義的”。一些記者也報道:愛迪生的理想已成泡影。
麵對無數次的失敗,麵對有些人的冷嘲熱諷,愛迪生沒有絲毫退卻。他明白,每一次的失敗,意味著向成功又走近了一步。一日,愛迪生的老朋友麥肯基來看望他。望著麥肯基說話時一晃一晃的長胡須,愛迪生突然眼睛一亮,說:“對不起,麥肯基先生,我要用您的胡子……”麥肯基先是一愣,繼而爽朗大笑,說:“我知道你又在為你的發明想事了!行,拿去吧!”老朋友當即剪下一綹胡子,交給愛迪生。
愛迪生滿心歡喜地挑選了幾根粗胡子,然後進行了炭化處理,再裝在燈泡裏……可令人遺憾的是,試驗結果也不理想。
“那就用我的頭發試試看,沒準還行。”麥肯基一不做二不休地鼓勵說。愛迪生被老朋友的精神深深感動了,但他明白,頭發與胡須性質一樣,於是沒有采納老人的意見。愛迪生起身,準備為這位慈祥的老人送行。他下意識地幫老朋友拉平身上穿的棉線外套。突然,愛迪生又驚叫起來:“棉線!為什麼不試棉線呢?”
麥肯基一聽,毫不猶豫地解開外套,撕下一片棉線織成的布,遞給愛迪生。“謝謝。”愛迪生把老朋友遞過來的棉線放在U形密閉坩堝裏,用高溫處理。進入實驗室後,愛迪生用鑷子夾住炭化棉線,準備將它裝在燈泡內。可由於炭化棉線又細又脆,加上愛迪生過於緊張,拿鑷子的手微微顫抖,因此棉線被夾斷了。最後,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愛迪生才把一根炭化棉線裝進了燈泡……
夜幕降臨,愛迪生的助手把燈泡裏的空氣抽走,並將燈泡安在燈座上,一切工作就緒,大家靜靜地等待著結果。接通電源,燈泡立即發出金黃色的光輝,把整個實驗室照得通亮……
“成功啦!”愛迪生和助手們欣喜若狂地歡呼。
13個月的艱苦奮鬥,換用了1600多種材料,試驗了7000多次,終於使電燈發明有了突破性的進展。然而這燈究竟會亮多久呢?1小時,2小時,3小時……這盞電燈足足亮了45小時,燈絲才被燒斷。這是人類第一盞有實用價值的電燈。
這一天是1879年10月21日,後來被人們定為電燈發明日。
“45小時,還是太短了,必須把它的壽命延長到幾百小時,甚至幾千小時。”成功後的愛迪生並沒有陶醉在勝利的喜悅之中,而是給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夏日的一天,天氣悶熱,愛迪生順手取來桌麵上的竹扇,一邊扇著,一邊考慮著問題。
“也許把竹絲炭化後效果更好。”發明家簡直是見到什麼東西都想試一試。試驗結果表明,用竹絲作燈絲效果很好,燈絲耐用,燈泡可亮1200小時。經過進一步試驗,愛迪生發現用炭化後的日本竹絲作燈絲效果最好。於是,他開始大批量生產電燈。他把生產的第一批燈泡安裝在“佳內特號”考察船上,以便考察人員有更多的工作時間。此後,電燈開始進到尋常百姓家。再後來,人們便一直使用這種用竹絲作燈絲的燈泡。幾十年後,有人又對它進行改進,即用鎢絲作燈絲,並在燈泡內充入惰性氣體氮或氬。這樣,燈泡的壽命又延長了許多。如今我們使用的正是這種燈泡,它可以使黑暗變成白晝……
一位著名詩人曾經寫過以下詩句:我本可以容忍黑暗\/如果我不曾見過太陽……
愛迪生發明了電燈,使人類因此有了新一輪太陽,使人類不再忍受沒有光明的世界。
工業革命是以生產規模和勞動利潤作為成功與發展標誌的,電燈產業從此如同初升的萬丈霞光,將每一位有頭腦的商賈照得雄心勃勃,欲誓死一搏。
聰明的意大利人和西班牙人很快占據了燈飾製造的藝術頂峰。祖先的精湛手工技術與18世紀工業革命帶來的機械化生產的完美結合,使愛迪生所在的美國反而遠遠落後於歐洲燈飾的各路豪傑們以及他們創造的光明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