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愛迪生迷上中國古鎮人……(2 / 3)

此時此刻,當歐美充分地享受著光明的照耀時,處於地球的另一端的東方又是處於一個怎樣的世界?

其實,早在愛迪生發明白熾燈的幾千年前,東方人的祖先就發明了火藥,然而農耕式的生活方式並沒有讓火的焰光變成工業化的長明燈光。油燈讓這個古老而文明的民族一直在半明半黑的世界裏走過了漫長的歲月,直到20世紀中葉,仍有半數中國人靠著煤油燈在黑夜中摸索著期待天明……

又過了近半個世紀,日曆翻到20世紀80年代初。這個時候,美國和歐洲人,還有鄰近中國的日本人已經在天上建起人造太陽了,而我們多數中國人卻還在為著能夠買上一台14寸的黑白電視拚上血本。

中國太落後了,比別人落後了整整幾十年、甚至上百年……

1982年秋。香港。

兩位身著皺巴巴的中山裝的大陸農民,在一家商場內被琳琅滿目的各種商品所吸引,他們如癡如醉地觀賞著、評說著,並不時地從口袋裏掏出小本本記錄著什麼。

“燈!看這裏的燈多美!”

“嘻,瞧這燈還能掛在牆壁上呢!”

在一個燈櫃前,兩人愛不釋手地指點著那些玻璃燈。其實這樣的玻璃燈是非常低檔的,隻是簡單的壁燈而已,可在這兩位中國大陸的農民眼裏簡直就是“洋燈”了。

“洋燈”讓這兩位比普通中國人早了幾年商品意識的大陸農民心頭發癢:如果我們也能做出這樣的燈,一定會發大財!

“買幾盞回去?”

“買!”

誰也不會想到,這一個“買”字,使中國大陸一個邊遠的南方小鎮在日後成為揚名天下的“中國燈都”,年銷量達150多億,產品占中國燈飾市場的60%,並躋身世界燈業之王……

這兩位大陸農民來自廣東中山的古鎮。他們都是古鎮海洲村人,一個幹部模樣的“負責人”叫袁達光,另一位麵相精明的叫袁玉滿。袁達光的確當過幹部,不過他的最大“官職”是大隊窯廠廠長。一年前,在他的慫恿下,袁玉滿和另一個村窯廠的侯瑞垣、袁廣明、區偉鬆4位跑供銷的農民兄弟,一起合夥“下海”做生意。倒鋼材、賣水泥,一年下來雖然沒賺上幾個錢,不過也練就了一些生意經。本來嘛,跑供銷的他們就比在地頭種菜的農民兄弟腦子要靈光許多。

“這玻璃燈多美呀,放在牆壁上又好看又明亮,準有銷路!”區偉鬆從袁達光和袁玉滿手中接過從香港帶來的幾盞燈,左看右看,滿臉閃動著金光,仿佛明天就可以當“萬元戶”了——那時“萬元戶”就是富人的代名詞。

“這燈並不複雜,成本也不會高,不就一個燈泡、一根線圈、一塊玻璃嘛!我們完全可以做出來!”侯瑞垣和袁廣明則開始琢磨起工藝,並信心十足。

“廠長想的就是這個。現在倒鋼材、弄水泥的人太多,要是我們幾個能搞個燈產品來,說不準讓全古鎮的人都眼紅呢!”袁玉滿瞅一眼袁達光,示意他快把想法告訴夥伴們。

性格內向的袁達光這才不緊不慢地說道:“其他生意咱們先放一放,從明天起我們集中精力找材料,爭取先把這玻璃燈仿製出來,然後我們再到市場上試試好不好賣,最後再考慮下一步怎麼幹……”

“行。我去搞玻璃片。”

“我去弄線圈。”

“小螺絲我來弄……”

袁玉滿等幾個合夥人,各領一項任務,分頭尋找材料去了。

“這麼些小貨色,怎麼這麼難弄?”

“可不,我的腿都快跑斷了,竟然連一寸長的線圈都沒尋覓到……”

幾天過後,袁玉滿他們拖著疲倦的身子,唉聲歎氣地回來向袁達光彙報。80年代初的中國,百廢待興,各種原材料處在極其匱乏之時。那時中國人仍處於計劃經濟時代,生產資料統一調撥,連買雞蛋也要排隊憑票購買。

古鎮海洲村的幾個農民被剛剛燃起的“發財夢”焚燒得有些焦頭爛額。

“我再出去試試。小欖鎮那兒有幾個廠……”袁達光仍然一副不緊不慢的神色,甕聲甕氣道。

小欖鎮是緊挨古鎮的另一個鄉鎮,相比之下,是個有些工業規模的地方,這裏因有一個鎖廠而帶動了一些配件生產小廠,加上小欖人曆史上就比周邊的鄉村會做買賣,所以袁達光選擇這個近鄰是很自然的事。

袁達光來到小欖鎮,不想為找一個能製燈座的廠都找不到。好不容易,僅有一個廠說他們能做,但是必須是銅製燈座。

“估計成本多少錢?”袁達光必須考慮燈的成本。

“怎麼著也得10來塊吧!你看我們搞一噸銅也是很不容易的。”人家說得也是實情。

袁達光掂了掂銅塊,覺得燈座是銅製的,又沉又貴。他隻好搖搖頭。

“後來我又跑遍了小欖,總算找到一位姓湯的私人老板,他有一台製塑機。塑料燈座成本要比銅製燈座便宜得多,又輕便美觀。”20多年後的今天,我在海洲一家並不起眼的燈飾廠見到這位曾經顯赫一時的古鎮燈飾產業的“元勳”時,他仍然不緊不慢地回憶道,“我們初創時要啥沒啥,連螺絲配件都十分難找。最後是在佛山的張槎鎮才找到了一個生產螺絲的小廠……玻璃片也難找。好不容易找到貨了,又找不到磨玻璃的地方。燈飾玻璃不能太簿,又不能太厚。沒法子,隻好找替代品,最後是袁玉滿他們說用膠片,一種茶色的玻璃膠片……”袁達光想找盞當年他們“發明”的燈飾給我看,可尋了半天也沒找到相近或相似的。如今他的燈飾廠有幾百種銷往全球的各種精美的燈飾,但再也找不到古鎮第一代燈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