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黨委的“高招”並非僅在經營土地資源上,在人才和幹部資源上的“經營”更大膽,更具開拓性。
“燈都”古鎮,就是從“經營人才”的理念之上迅速崛起的。它因此成長得如此健康、茁壯,如此富有活力和生機,甚至無可挑剔。
我們需要重新把視線回閃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
幾乎在“賣掉”集體企業的同時,鎮黨委通過對一個個村委的調查發現:當時鎮村級幹部太老了!平均年齡在60歲以上,甚至相當一部分村長村支書已達六七十歲仍在位主政。
“原則上55歲以上的都應該下去!”這是鎮黨委班子的決定。
“為什麼?”有人質問。
“這些幹了幾十年革命的老幹部,他們有覺悟,有思想,可建設和發展新農村,尤其是搞現代化的經濟建設,他們已經沒有了體力,也缺乏搞經濟的實踐能力!今天我們搞經濟建設,光有覺悟和思想是不夠的,必須還得有體力!體力有時直接影響覺悟和思想所要實現的結果。所以鎮黨委決定把全鎮所有55歲以上的村級幹部全部撤換下來。”吳潤富這回說得更絕。
有人質疑鎮黨委:要撤換這麼多人,但到哪裏去找那麼多人來接替他們呀?
鎮黨委認為,古鎮這些年從地裏洗腳上城裏做生意的人多的是,找那些辦企業和做生意成功的人!其二找那些自己辦企業、做生意有能力的人,同時有群眾基礎的、自己又甘心情願為百姓服務的人。
好家夥,找那些“老板”來當村幹部,這不是要鬧個天翻地覆嗎?
有人緊張得趕緊把鎮政府的會議室大門關緊掩上:小聲些,要不傳出去我們還沒有決議,人家就上家來砸黨委和政府的門了!
為了統一意見,鎮黨委、政府專門召開了閉門會議。經過激烈的爭論,終於通過了選舉企業主(經濟能人)擔當村的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
會議開得十分熱烈。最後仍是“一致通過”了提議。因為沒有幹擾,古鎮各村老幹部仍在崗位上吆喝著自己的農民兄弟。但幾天後,他們開始大罵——“黨委想幹什麼?”
“讓我們下,換那些‘老板’當村幹部,這不等於把共產黨的天下拱手給資本家嗎?”
“古鎮這回要完了!真完了……”有人歎氣,有人跺腳。
“帽子”加氣話,壓得黨委一班人有點喘不過氣來。但,黨委的決議已不能更改,撤換計劃按既定方案實施。
幾天後,全鎮47%的村幹部被撤換下來,一批經群眾推薦、組織考查、自己又願意放棄“金飯碗”、回到村裏捧“泥飯碗”的“老板”們走上了村長、村支書的崗位。
“後來的情況怎麼樣?”對這精彩的曆史轉折,我們怎能不想探個究竟?
如今已坐在“燈都”古鎮領導班子第一把交椅上的吳潤富,萬分自豪地告訴我們:古鎮轄屬的12個村,後來全部改成了由“老板”出身的人當村長和村支書。多數是1994年、1995年開始當選的,他們中有三分之一的已經工作了10年以上。實踐證明這些“老板”出身的幹部,腦子聰明,又懂經濟,年富力強。當人民群眾給了他政治地位和權力後,他們能夠嚴格要求自己。他們有崇高的信仰,有為百姓利益奉獻的精神,加上我們平時經常組織他們學習、教育,特別是到先進的國家參觀學習,同時增強他們的法製意識,嚴格規定了三點:一是當共產黨的幹部,得按共產黨的規矩辦事;二是你得拿出真本事讓老百姓富裕起來;三是所有財務、政務要公開。因此,10多年過來,除1名村幹部因違反規定多發了獎金被組織處理外,其他的都成為帶領農民奔小康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帶頭人。從這個層麵講,我們古鎮能夠在短短的十幾年時間裏,發展到今天這個樣子,特別是我們成為“國家文明鎮”、“全國投資環境百強鎮”、“全國造林綠化百佳鎮”、“廣東省教育強鎮”、“廣東省農業現代化示範區”等榮譽稱號,靠的都是這些基層村幹部辛勤工作的結果。我們古鎮2005年全鎮村級集體收入達2.57億元,平均每村2441萬元。農民人均收入達10050元。現在村村農民都有醫療、教育和退休保障,比較好的農民退休金每月能達五六百元,另外還有集體經濟所帶來的每年幾千元的年終“分紅”收入……
這就是“老板”當村幹部的結果!吳潤富為古鎮人民做了件開天辟地的創舉,也為全中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樹立了一個榜樣。幾年前,鎮黨委讓企業主當村幹部的做法得到了中組部的肯定。
“你們可以到村裏去聽聽農民們的看法,也可以看看我們那些老板出身的村幹部們是怎麼幹、怎麼想的。”吳潤富希望我們對此了解得更深入些。
於是暫時告別喧嘩和熱鬧的“燈都”,去花木飄香、田園牧歌的古鎮農村走一走,成為我們采訪的另一項行動。
古一、古二村的那些黨員們——“燈都”首富的古一村,距古鎮中心區最近,他們占了“燈都”最佳的地理優勢。但這樣的優勢如果不是放在能人手裏,或許可能成為百姓怨聲載道的話柄。然而我們在古一村沒有看到這種情況,相反,躍入我們眼簾的首先是那一棟棟連成片的風格各異的“洋房”別墅……這樣高檔的別墅,我們隻在江蘇華西村見過。古一村的農民也能住上這樣的房子,足見他們的富足。
正在宅前陰涼處下棋的幾位退休老農,聽說我們是北京來的作家前來了解村裏的變化時,不由得喜形於色地介紹起來:古鎮成了“燈都”,我們農民才有了芝麻開花節節高的好日子。這得感謝政府,感謝帶領百姓致富奔小康的蘇德添書記。
“蘇書記是為我們村民累病的啊!作家同誌,你們一定要寫寫這樣的好幹部,他自己不當億萬富翁,卻為村裏培養了好幾個億萬富翁,最後自己得了重病……”一位上年歲的老大爺噙著熱淚如此說。
蘇書記?重病?我們聽後不由得心頭一緊。
“是,你們確實應該采訪采訪蘇書記。”陪同我們的鎮幹部小崔對我們說。
那天上午,突然下起大雨,我們來到古一村的蘇書記家。從這位身材魁梧的莊稼漢身上看得出曾經的風采。本來不想多打擾重病的他,可老蘇一談到村裏的變化,情緒非常高昂。於是我們從他口中知道了他和古一村過去十幾年的事。
老蘇是鎮黨委提出讓“老板”當村幹部的第一批黨員。1994年他從個體企業裏回到村子,擔任村支書。“當時我自己像做夢似的,有點不敢相信。”老蘇回憶說:他在70年代當過生產隊長,在改革開放後出來做生意,賣過魚,辦過塑料製品加工廠,生意不錯。“假如幹到現在當千萬富翁不成問題。但回村當幹部後,命運改變了……”
“後悔嗎?”我們問。
“沒有。我很高興當初選擇的路……”老蘇堅定地搖頭說,“我是一名黨員,老實地說在做生意那些年裏,整天鑽在生意裏,基本忘記了自己是一名為別人服務的共產黨員了。我想不到鎮黨委、鎮政府和村裏的百姓,還能重新給我一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機會。入黨時我曾經宣誓要終身為人民服務,可老實說當了個體老板後,你不得不一門心思想著自己的事。後來發了些財,但心頭常常有些空蕩蕩,尤其是看到村裏的多數百姓還看不起病、供不起孩子上學時,我心裏就更加空蕩蕩的。那時我能做的就是掏點錢給鄉親們,但解決不了根本……回村當村支書,是我做夢也想不到的事。我覺得這是組織對我的信任,更是父老鄉親們對我的信任。我因此十分珍惜它。所以回到村裏,我把辦村裏的事跟自己以前辦個體企業一樣認真地來辦。古鎮這些年因燈業發展而發展,我們古一村挨古鎮中心區最近,能不能抓住發展機遇,關鍵要會算賬,要會投資,要會管理。這些年我和村裏其他幹部一起,幾乎把精力全部放在如何為村裏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個投資機會產生最佳、最好的效益上。我們從搞實業開始,又把各種資源進行科學的整合,並重點放在發展物業這一塊上。在重大決策時,充分體現黨員和群眾的意誌,在決策每一個項目前,都做到公開向村民代表和黨員征求意見。1994年我上任時,村級年收入在400萬元左右,現在全村每年的集體經濟收入穩定在五六千萬元,是過去的十幾倍。村民到退休年齡後每人每月能拿到600元的退休金,還有作為‘股民’的一份很可觀的分紅收入……
“但是最讓我感到欣慰的是:我當村支書時,全村5000來名村民中隻有80個黨員,現在已經有130多個黨員了,其中有不少是年輕同誌。他們多數是私營企業主,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對村民有愛心,對國家貢獻也大。我們村上這十幾年中,出了好幾個億萬富翁!”
嗬,老蘇書記,一位身患重病的共產黨員,當他滴著汗珠向我們講述他村子裏的這些變化時,我們內心油然升騰起一種崇高的敬意。這就是古鎮選拔的那些“老板”村幹部的精神境界!一批真正共產黨員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