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見了《建國方略》裏的北方大港(1 / 3)

眼前的那片港灣很美、很壯觀……旭日升起時,高高的吊車伸展著雄健的臂膀,總在多情地擁抱每一輪新的希望和新的沸騰;晚霞落海時,這裏又是一個機歡船歌的不夜城,叫你熱血沸騰,流連忘返。

我如此相信:京唐港,這個位於渤海灣上的港口很快會被所有的世人銘記,因為它必將是中國乃至世界上令人矚目的大港。

在地圖前,與京唐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衛民站在一起回顧昨天、今天和暢想明天的這個港口時,我們都有一種難以抑製的衝動,這種衝動對主人而言,是奮鬥和創業征程上的一種氣勢磅礴的鬥誌與胸有成竹的信心;對我這樣的旁觀者而言,那是一種民族的自豪感與光榮感。

渤海灣上的中國北方大港,從無到有,從100萬噸吞吐量,到1000萬噸……1億噸吞吐量,大約隻需用20年的時間,這樣奇跡在世界港口史上也是罕見的。而依然在飛速崛起的京唐港的今天與明天,更加令人驚歎和振奮!

為這,誰能不激動?如果你也站在那片大海邊上……

所有這個港口的建設者們告訴我,在他們心目中都有一個美好的夢想,那便是要在渤海灣上親眼看著從自己手上建起一座與百年名港的天津塘沽和秦皇島港一樣的大港,甚至要超過它們。然而,在以劉衛民為董事長的這一班領航人之前,誰也不敢這麼想過。因為在十幾年前,此處還是一片杳無人煙、雜草叢生的鹽堿地和禿裸的原始海岸線。

劉衛民說,他想過,但這個夢想是在他近幾年的不斷奮鬥和思考中漸漸形成的,並且也是受著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的宏願所激勵的——

孫中山的偉大不僅僅是他作為一個舊中國時代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先驅者而存在的,他為了拯救苦難的中華民族而曾不辭辛勞,用數年時間考察各地,寫出了那部《建國方略》大著。其中在“北方大港”一節中他從政治、經濟和軍事的國情角度,以滿腔的愛國赤誠之情,極其詳盡地描述了建設中國北方大港的地理優勢以及遠景規劃。他指出:“茲擬建築不封凍之深水大港於直隸灣中,茲所計劃之港,為大沽口、秦皇島兩地之中途,清河、灤河兩口之間,沿大沽口、秦皇島間海岸岬角上”,並提出“將欲於有限時期中,發達此港,使與紐約等大”,建成“不淤不凍”、“為世界貿易之通路的北方大港”。

有一幅意外獲得的中國舊地圖,讓劉衛民格外珍藏著。那幅中國地圖上,“北方大港”,“使與紐約等大”!孫中山用其指點江山的手杖,在上麵清晰地畫了“南方大港”、“東方大港”和“北方大港”三個振興中華民族複興大業的海港。其後的崢嶸歲月裏,“南方大港”和“東方大港”早在廣州和寧波建起,並稱雄世界港業界。唯地處“大沽口、秦皇島兩地之中途,清河、灤河兩口之間”的“北方大港”,始終在濤聲不絕的渤海灣內哼吟著企盼的催生曲……

“北方大港”,“使與紐約等大”。這是何等的氣魄,何等雄偉的藍圖!

然而,先人的遺願,終因風雨的無度變幻,貽誤在無數的躊躇與貧窮之中。倒是近鄰的天津塘沽和秦皇島兩港迅速崛起並成一代名港而風流至今日,而具“地勢居水陸要衝”,“深水與岸頭相近”,“終年無封凍之虞”,又“港灣能容多數船隻停泊”四大優勢的天然良港的“北方大港”,則在左右雙雄的夾擊下始終沒有出世。中華民族的版圖上也因此少了一個金色的亮點。

唐山人感到一種遺憾,一種無法平靜的遺憾。孫中山劃出的“北方大港”,就在唐山隸屬的樂亭王灘海岸線上。這裏是李大釗的故鄉,忙於播撒推翻“三座大山”革命火種的無產階級革命先驅者,沒有來得及拾起孫中山的《建國方略》,細細品味故鄉土地上建起一座通商大港的那種愜意,便熱血灑盡在敵人的刀把下……唐山人失去了一代擁有鄉情的偉人的嗬護,也就失去了一段漫長而珍貴的興邦之旅。這期間,渤海灣沒有平靜過,各路港口紛紛崛起,緊隨其後的是大片腹地的鄉村和城市的大發展。唐山人感到了一種失落和緊迫。尤其是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大潮中,特別是改革開放後一波高過一波的湧天巨瀾下,深埋在唐山人心目的那個夢想,被一次次的攪動和喚醒。

唐山是誰?唐山是中國近代工業的搖籃!

這裏誕生了中國第一座現代化煤礦,第一條工業鐵路,第一台蒸汽機,第一袋水泥和第一件衛生陶瓷。唐山在某種意義上是中國近現代工業史的起始點與代名詞。這裏的煤炭、鋼鐵、水泥、純堿和陶瓷,從始至終稱雄於中國工業界,即便是進入21世紀的今天,這種格局仍然沒有多少改變。

這是唐山人的驕傲。然而,正是這種依靠智慧和獨特的資源優勢鍛鑄出的驕傲,讓唐山人感到了另一種無法忍受的屈恥與不甘,那就是“有海無港之痛”!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我相信,能熟讀老子這段《道德經》的唐山人不止今日執掌“北方大港”航舵的劉衛民一人。“上善若水,利民者興”,以水利於萬物而不爭的美德,在發展自己的同時也發展他人,在發展他人同時又促進自己前進的理念,正是劉衛民這樣的唐山人的寬闊胸襟和處世立業的坐標,決定了他們的曆史抉擇。

唐山的發展何止是唐山人自己的事,唐山的崛起波及的是整個渤海灣經濟圈和京津唐乃至中國版圖上的北部和西部的無垠疆域,那正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黃河流域。

百年前的孫中山先生之所以在渤海灣,偏偏鍾情於在唐山地域的海疆上建一座定名“北方大港”的港埠,是“此地西南為直隸山西兩省,與夫黃河流域,人口之眾約一萬萬;西北為熱河特別區域及蒙古遊牧之原,土曠人稀,亟待開發。夫以直隸生齒之繁,山西礦源之富,必賴此港為其唯一輸出之途。倘將來多倫多諾爾庫間鐵路完成,以西伯利亞鐵路聯絡,則中央西伯利亞一帶,皆視此為最近之海港……窮其究竟,必成將來歐亞路線之確實終點,而兩大陸於以連成一氣。”中山先生因此認為,“中國該部地方,必需如是海港,自不待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