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願望\/百年之後\/請把我的骨灰埋在海港\/讓我每天迎送中外貨輪\/駛向五洲四洋\/不要墳頭\/不要墓碑\/千萬不要占地\/留著寸土寸金的土地\/建設新的碼頭、倉庫和堆場……
這是一首參加京唐港建設的一位普通員工寫的詩,寫得很深情、很悲情,非常感人。
在京唐港,所有參與這座大港的建設者和經營者,對自己的港口都有一份真摯的感情,透過這樣的感情,我們能夠感受到京唐港人熱愛自己的港口、熱愛自己事業的那份赤誠。
從20多年前在那片鹽堿地的草叢裏支起那塊“唐山市港口建設籌建處”起,多少人把自己的青春和熱血揮灑在這片海岸線上……人們清楚地記得,當年時任籌建處主任的崔撫禮領著籌建處幾名職工來到王灘海岸的時候,北風卷著雪花撲麵而來。地麵上沒有路,他們硬是在荒灘上踩出一條路來。沒有住房,他們就在鹽堿地上搭起帳篷。沒有電燈,他們點亮蠟燭和煤油燈。沒有取暖設施,他們燃起堆堆篝火。啃著饅頭和鹹菜,他們硬是把冰結的凍灘和沙岩鑿開……
是他們,懷著理想,送來了希望,帶來智慧,沸騰了海灣,——舉起擎天的臂膀,駕長風,鼓起燕趙大地的希望風帆。
在這裏,無時不在拚搏,在這裏,無時不在奉獻,在這裏,每一分鍾都是一個驚歎號,在這裏,每一秒鍾都在描繪美好的明朝……
京唐港人誰也不會忘記創業的每一個春秋。
建港之初就參加了籌建處工作的張印春說:“那會兒,我們幾個人別的什麼也沒想,隻想著把建港動工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做好。要說當時苦,可是真苦,受的那個苦、遭的那個罪,三天三夜也說不完,但我們都感到值。我一個冬天就穿爛了三雙鞋。我愛人也曾生過我的氣,我就勸她說,一個人活著總得為社會做點事情吧!”
京唐港人從一開始建港就把自己融入了港口建設的事業中。這種情結是怎麼也割舍不下的。就像好夫妻二人過日子,開始是愛情,時間久了就變成了親情,就相互成了各自生命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在建設京唐港的日子裏,許多感人的場麵,許許多多感人的人和事,說出來能叫人掉眼淚:
天津大學畢業生潘利民,畢業後分到了京唐港。他接手的第一項外出工程就是京唐港擋砂堤。當時他正在談戀愛,在工地上一幹就是6年多,戀愛、結婚隻能擠出時間來安排,後來兒子出世了,工地上離不開他,直到兒子出世第八天他才回去看了看……
潛水工段長齊振江的愛人,煤氣中毒被送進醫院高壓氧艙急救,醒來後要求前來看望她的領導說:“別告訴老齊,他忙,不能讓他為我分心。”老齊的兒子見父親一個多月沒回家,趕到工地上看看爸爸在幹啥,老齊從早到晚忙個不停,竟沒顧上和兒子說說話,兒子隻好默默地回了家……
趙柏朝的愛人在單位食堂上夜班,晚上家裏隻留下一個不滿10歲的女兒。女兒得了腮腺炎,連續輸了12天液,母女倆硬是沒有告訴在港口施工的趙柏朝……
鄭國江的父親患癌症久臥病床,鄭國江不能在父親床前盡孝,漁訊時花掉半個月的工資買些魚托人帶給老人,當老人離開人世時,他還在工地上忙活著……
京唐港的建設者,把整個生命都交給了海港,每一個港池都盛滿了他們對事業的真情,每一個碼頭都是他們築起的豐碑。
如果說,是建港初期的有限條件,建港人演繹了不計其數的艱苦創業的動人故事,那麼在京唐港已初具規模、各方麵條件都得到了改善的今天,一位癌症患者,每天化療後自己掏錢搭乘車五、六十裏,仍堅持著上班,已長達一年之久,並且仍在堅持著,又該作何評說?
運營保障部主持黨支部工作的副書記陳曉軍向我們講述了他們黨支部委員夏連生的動人事跡——
夏連生同誌患的是淋巴癌,他自己知道,醫生沒有瞞他,可他一直瞞著單位。從去年檢查出來是淋巴癌,他隻向單位說身體不適,要請假看看病,每天要晚到崗位一會兒。陳曉軍這位女支部書記心細,見夏連生老請假看病,覺得不對勁兒,就常去醫院或家裏去看望夏連生。接連看望了幾次,夏連生的“機密”就保不住了,隻好給陳曉軍同誌說了實話,但要求陳曉軍絕對不準對外人講。陳曉軍心疼自己的職工,掉了淚,組織大家為夏連生捐了款,去看望夏連生更勤了。陳曉軍作為黨支部副書記對夏連生的關心,使夏連生深受感動,他對陳曉軍說:“我雖然得的是癌症,可也不是一天半天就能要命。組織上對我這麼好,同事們對我都這麼好,我活一天,就應該堅守工作崗位一天,為單位做些事兒。”
采訪中,陳曉軍同誌很動情地對我們說:“都說戰爭年代容易出英雄,和平年代不容易出英雄,特別是在企業單位裏,怎麼出英雄?英雄的標準是什麼?以我看,夏連生同誌就是一位英雄!”
盡管因為時間關係我們未能見到這位英雄,但從夏連生同誌身上,我們看到了京唐港人愛港如家的精神,看到了京唐港人敬業的思想境界,同時也看到了京唐港“人性化管理”的巨大力量。請注意夏連生對陳曉軍說的那段話:“……組織上對我這麼好,同事們對我都這麼好……”京唐港的人們,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後後,都在用感情感染著感情。
京唐港人,愛港愛在骨子裏!
寫京唐港這些年來所湧現出來的模範人物和先進工作者,我們還真的有些為難了。那麼多的先進、勞模和英雄,寫誰不寫誰?僅已經走入我們視線記錄於我們的采訪本的,就有這麼一個十分壯觀的“隊伍”了——
儲運公司庫管員陳貴民,裝卸公司調度室主任王大勇,拖輪公司黨支部委員、航標主管李光,技術管理部副部長王榮山,總經理助理兼裝卸公司總經理王瑞傑,總公司副總經理李建振,總調度室主任趙克非,拖輪公司經理劉維勝,儲運公司經理王純生,引航站站長、特級引航員趙秋玉,業務部部長兼物流公司總經理趙小強……他們都在各自不同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了突出成績。京唐港之所以日新月異,有著突飛猛進的發展,就是因為有他們,以及更多的諸如趙貴民、錢大勇、孫光、李榮山、周瑞傑、吳建振、鄭克非、王維勝等先進、模範和英雄們的愛港情結、敬業精神所取得的。
花開滿樹,單表幾枝。
王瑞傑是一位傑出青年。1990年,王瑞傑從武警部隊轉業,被分配到京唐港工作。他曾曆任門機司機、門機隊隊長等職。從部隊轉業來京唐港之初,他對電工知識知之甚少。在實際工作中使他認識到,做一名合格的門機司機,不懂電是不行的。於是他買了許多《電工基礎知識》之類的書籍,從易到難開始自學,並虛心向電工師傅們請教。有時為了弄清一個電子元器件的構造,他就找來已報廢的元器件進行拆卸分解,然後再按圖一件件對照著組裝,直至弄懂為止。他學完了《電工基礎知識》,又開始係統地學習《電工拖動知識》,作了近10萬字的學習筆記。這些知識為他提高門機修理技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邊學邊用,在排除故障時將電器的故障記錄下來,然後查找資料,分析原因,直至找出排除故障的辦法。王瑞傑成了修理門機的技術能手。
前幾年,京唐港從青島港購進了兩台已使用過14年的舊門機,門機上的電器都是舊型號,並且電纜老化,工作起來穩定性極不可靠。王瑞傑憑著對門機修理的熟練技術,帶領一班人對那兩台舊門機進行改造,使門機的工作性能得到了全麵提高,一下子就為單位節約了近8萬元的維修資金。王瑞傑以身作則,紮實做好自己所負責的每一項工作,表現了他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應有的品格。一天夜裏,有一施工船因大風撞在了擋砂堤上,船艙裏進了水,被拖到了一個泊位裏。這時候,如果不把船艙漏水處吊離水麵,排水堵洞,船將沉入泊位水底,麻煩可就大了。危急關頭,王瑞傑主動請纓,和工友們一起下決心要把船吊起來。當時大家都為他們捏了一把汗,因為稍有不慎,將造成機傾人亡的嚴重後果。王瑞傑和工友們憑著過硬的技術,利用海水的浮力,並隨著潮水漲落,直至將船艙裏的水排淨並堵住漏洞,才從門機上下來。王瑞傑在工作中不怕髒,不怕累,兢兢業業,一絲不苟,有著極強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對他來說,工作中加班加點是家常便飯。多年來,他沒與家人一起過一個團圓年,很少休過一個完整的星期天和節假日。有一天,王瑞傑的母親因病住進了醫院,公司領導讓他去醫院照顧母親。可是,3.85萬噸礦粉船馬上就要在5號泊位靠港停泊。5號泊位是1.5萬噸級泊位,靠3.85萬噸級的船隻能乘高潮進港,在低潮前卸出5000噸才能保證船舶在港的安全。並且這條船卸的快慢對今後此類貨源能否在京唐港上岸至關重要。他坐出租車到醫院匆匆看了一眼病中的母親,就含淚回到了生產現場……
像王瑞傑這樣的奉獻者,在京唐港為數不少,他們在接受我們的采訪時都說:“幹工作,能把自己所負責的事情做好,能把自己應承擔的責任擔當起來,讓組織放心,讓領導滿意,讓周圍的同誌們都有一個好的評價,認為自己還行,是件很愉快很幸福的事。”
是的,勞動著和奉獻著就是一種愉快,一種幸福的事,這是因為他們熱愛自己的港口,熱愛自己的事業,也熱愛自己的生活——這就是京唐港人的人生哲學,這哲學滲透了他們的靈魂與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