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有愛就有財富(2 / 3)

如今,王瑞傑已不是當年的門機司機或門機隊隊長的王瑞傑了,而是總經理助理兼裝卸公司的總經理,他的責任重大,他身上擔子格外沉重。京唐港共有員工1000多人,裝卸公司員工人數占了1\/4。人多並不是他肩上擔子沉重的主要原因,人多加強管理就是了。關鍵在“裝卸”二字上呢!不論京唐港的年吞吐量是幾千萬噸,還是上億噸,都是要靠他們裝卸公司來完成任務的。就像打仗,裝卸公司是港口最前沿的陣地,是硝煙彌漫的戰場!在那裏,任何誇誇其談,任何紙上談兵,都是毫無用處的,要的是實打實,硬碰硬!

王瑞傑和他的裝卸公司全體員工們,是好樣的。2006年,按上級下達給他們公司的裝卸任務,他們已超額完成了800萬噸。

李光,現任京唐港航標主管,是一位許振超式的好員工。

李光1990年應征入伍,在海軍部隊裏就從事航標管理工作。1994年轉業來到京唐港後,就對港區不規範的航標設施提出了積極的改進意見。首先是對5萬噸級航標燈質和發光周期的調整。原導標的前中標為4秒單閃,後中標為6秒雙閃,不能突現同步。李光提出將前標改為0.25秒等明暗快閃,後又改定為定光,大大提高了航船的安全。原設在航道內的活節式燈樁,每座造價十幾萬元,安全係數又低,在使用中曾有5座被先後撞沉。李光改活節式燈樁為經濟適用的24米浮標,既經濟,又提供高了安全係數。

在擔任航標主管崗位上,李光還進行了自行布標的創新。1998年,2萬噸級的航道疏浚完工後,所有航標都要重新布設。當時是京唐港最困難的時期。為節約支出,他提出了自行布標並得以實施,一邊實施一邊學習用GPS定位。經過180天的奮戰,他帶領員工們安全起標20餘座,為單位節約了大筆資金。自行布標,既是李光的大膽嚐試,也是京唐港人的一次創舉。

在京唐港,張小強是業務部部長兼物流公司經理。別看在他手下隻有21個人,他這個崗位可是個帶有戰略意義的重要崗位。

張小強是河北遵化人,1994年河北農大畢業後分配到京唐港。在河北農大,他學的是農業機械,京唐港有個機修廠,於是張小強就被分到機修廠裏去了。其實,農業機械和京唐港的這個港口機械修理廠,絕對是“驢頭”對不住“馬嘴”的,可世界上的事往往就是這樣,要不然怎麼會有“陰差陽錯”這個詞呢?

既然來了,就好好幹唄,張小強在機修廠一幹就是4年,直到1997年,他才開始幹業務。

據張小強介紹,1997年那會兒幹業務,就是坐門等客,來貨就幹,不來就算。劉衛民任董事長後強調:“等米下鍋就是等死!”從此才開始有了緊迫感,才知道幹業務要有個清晰的思路,要有目標,要有意識去追去求。想想也是的。環渤海灣的港口那麼密集,京唐港西有天津港,北有秦皇島港,眼皮子底下又有個孿生兄弟曹妃甸港,按常規去發展的確沒有出路,因為自己確實不存在什麼“比較優勢”。

張小強笑著自我介紹道,可能劉董事長、孫總經理發現了他還是個有點腦子的人,就把他調到業務部長、物流公司經理的領導崗位上了。常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也是有一定的道理。沒到領導崗位之前,對業務對物流方麵的事他雖然也想,但很少往深裏往細裏去想。到了領導崗位上就不一樣了,他就要盡職盡責了。可這個“業務部”、“物流公司”的“職責範圍”有多大呢?說小也可能很小,說大就能大得無邊無沿。因為這是一個“物流大市場”,也可以大到“全中國”,也可以大到“全世界”。

別管這個“市場”有多大,張小強總是幹得比較出色吧,就連劉董事長都誇他“動腦子了”呢!

出任業務部長和物流公司經理後的張小強,首先把“會員”開始了分類。直接經濟腹地上的穩定客戶,被他稱之謂“核心會員”;重點大型企業的固定客戶,被他稱之謂“支柱會員”;間接經濟腹地及重點在建企業的客戶,被他稱之謂“戰略合作會員”……接著,他開始了做“過細地”工作。21個人有21個人的不同分工,沒有一個人會蹲在辦公室裏閑嗑牙,誰也沒那個閑工夫,人全都“下去”了。張小強布的有兩張“網”,一張“外網”,一張“內網”。所謂“網”,並不是他們要設置一個什麼“陷阱”,逼著一些企業“就範”,並不是他們要去拆兄弟單位業務方麵的“台”,而是要與廣大客戶建立友誼,結交朋友,向客戶們介紹京唐港的“好”,參與市場公平、公正的競爭。比如他們是這樣拉國豐鋼鐵企業在他們那裏“下水”的。豐南縣是個鋼鐵企業比較集中的地方,多年來一直不知道用外來礦石。雖然當地礦石資源雖然非常豐富,但他們不了解用外來礦石可降低鋼鐵生產成本。工作這麼一做,“國豐鋼鐵”開始用外來礦石生產了,一生產嚐到了甜頭,從此年產鋼鐵500萬噸,年外進礦石200萬噸,就都在京唐港下水了。

董事長劉衛民十分稱賞張小強他們的智慧之舉,說:“與周邊港口競爭,最多是超過他們。與世界港口競爭,才能走向世界。”

目前,善謀實幹的張小強,正在按照董事長的思路,帶領他的21名精兵強將,把“物流圈”越畫越大。

《字典》上講:“單位”除特指計算長度、重量、時間、溫度等標準量外,再就是指機關、團體或其所屬的部門。

“單位”二字在國人心中,曾經被看得比“家”還重要。因為“家”隻是一個讓人歇息和獲得天倫之樂的港灣,“單位”裏才有每一個人的事業、追求、理想、友誼和希望,甚至才有一個人賴以生存的經濟來源,等等。可是,這些年來,不知有多少老同誌寫文章,寫回憶錄,抒發“有單位的感覺真好”的情懷。近些年來,不掩飾地說,改革開放以來(雖然經濟騰飛國家所取得的成績無可否認),別說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就是在某些“機關、團體或其所屬的部門”裏,在那些連《字典》上都承認可以稱作“單位”的單位裏,“單位”的“感覺”也沒那麼好了。人與單位之間,單位領導與領導之間,被領導與領導之間,同事與同事之間,什麼“友誼”、“事業”、“理想”、“希望”,等等,真不知該用個怎樣的詞兒來恰當地表述了。就連那份用於賴以生存的微薄工資,也不太想給了……

而在京唐港,卻是別開洞天的一片新天地!

京唐港是國有股份製企業,屬唐山市屬企業,卻又是一個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單位。在這裏,公司設置有黨委、團委,中層設置有黨支部、團支部,基層設置有黨小組、團小組。在京唐港,有著濃厚的政治氣氛,有著充滿勃勃生機、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

李貴琢是京唐港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工會主席和監事會主席。分管組、宣、辦、工、青、婦等一切黨委應該分管的工作。在接受我們采訪時,他說:“劉衛民董事長兼著黨委書記,就好比在部隊,他是司令、政委一肩挑。可他畢竟隻是一個人,不是兩個人,全公司以及公司以外但與公司有關的那麼多大事在等著他去處理,去表態,去安排,去落實,他比誰都辛苦,我這個當副書記的,就沒有理由不把所分管的工作抓緊抓好,高標準負起責任來。甚至不在我分工之內的事,該管的也要管,這叫分工不分家嘛!”

李貴琢書記也是軍人出身,滿身的豪氣,耿直、正派。用他自己的話說,他的最大特點是:能把複雜的事情變簡單了。李貴琢書記也是挺有“個性”的一個人,凡事,他有他的視角,他有他的獨到見解,一句話,他是一位“有自己思想”的人。可當我們問及“班子”的話題,他卻慷慨激昂,說了這麼一段令人感動的話。他說:“這個班子團結一致,沒有雜音,關鍵是劉衛民這個‘班長’當得好,他從不做推諉扯皮的事,如果工作中出了事,事再大再小,他都敢於承擔責任,從不抱怨這個抱怨那個的。”

這是最可寶貴的品德。大到一個國家,甚或是一個地方,一個單位,那位“最高首長”幹脆利索,不推諉,不扯皮,有了榮譽與民共享,出了問題敢於承擔責任,這本身就是政治,是最重要的政治內容之一。我們每個人都不難想象:一個不敢承擔責任的領導人,能把他所領導的單位,“領”到“導”到怎樣一種昏天黑地的混亂境地……

在京唐港,“政治氣氛濃厚”表現在方方麵麵。比如:定期召開的黨內民主生活會,支部工作經驗交流會,常年設置的黨員先鋒崗,以及靈活多樣的政治學習製度,思想彙報製度,等等。這些原本“務虛”的內容,在京唐港都可看可觸。比如黨內民主生活會,黨委書記無論再忙,一般都會參會,並親自組織學習胡錦濤總書記關於“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方麵的重要講話等;比如常年設置的“黨員先鋒崗”,就更具體到“崗位”和黨員“個人”了……

京唐港更有著充滿勃勃生機、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且不說公司諸如“五一”、“十一”、元旦、春節等節日約定俗成舉辦的各種文藝演出,團拜會,茶話會,也不說公司免費對職工開放的圖書館、閱覽室,以及每每有新員工到港召開的歡迎新員工座談會,建軍節與駐港部隊、轉業軍人舉辦的聯歡會等,僅每周八版的《京唐港新聞》報,設置的“要聞”、“黨建”、“生產”、“運營”、“管理”、“觀察”、“紀事”、“技術”、“模範”、“戰略”、“風尚”、“文化”等豐富多彩的欄目,就足以把全公司的文化生活活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