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人本主義和整體論的科學觀(2 / 3)

所以,人類可以盡可能“客觀地”去接近它們。但是,對於另一類對象,即不同於自然界的那些與人類自身生存有關的現象和規律就不同了,“願望、擔憂、夢想、希望,完全表現得不同於卵石、電線、溫度或原子。哲學和橋梁並不是以同樣的方式構成的”。對於一個家庭和一塊水晶,顯然必須以不同的方式研究,而在這兩種研究方式中,前者的非客觀性自然又會更加突出一些了。

第三,人的科學認識視界的有限性。人類是在一定的科學認知水平上麵對世界和自己,形成不同的科學世界圖景。馬斯洛認為,新科學觀不再尋求那種絕對客觀、永恒正確的科學真理,而主張科學真理本身的相對性,這是科學主體性(人的因素)的一個極重要的特征。因此馬斯洛說:“康德的這一主張的確是正確的:我們絕不可能完全認識非人類的實在,然而我們更接近它,多少真實地去認識它卻是可能的。”①

我們不難看出,主體性(人性和價值)作為科學的本質特征,並不是由人們的主觀好惡決定的,而是當代科學和人類思想總體發展對科學本質的清醒反省。在科學運動的發展中,承認科學的“人性”,一方麵是為了更好地使科學為人類服務,另一方麵也讓人們意識到科學本身發展的曆史相對性。這也是現代科學觀的一個了不起的自我認識。②用馬斯洛的話來說,就是科學本來即人學,不過這一問題今天更加清楚一些罷了。

針對傳統科學觀中那種基於“舊物理學之上”的科學的原子-還原論,馬斯洛還進而揭示了現代科學方法論的整體功能特質。馬斯洛的分析是從對心理學的“原始材料”的研究開始的。他讓我們注意到,在傳統心理學家那裏,心理學的原始材料被視為“分解為各種成分或基本單位的那種原本所有的複合狀態”③,而在實際上,任何原始的心理學資料都不可能是什麼單獨的“肌肉痙攣”“基本感覺\"\"反射作用”之類,而必定是人的整體情境的結果。“如果對這一矛盾進行深思,我們很快就會明白,這種對原始材料的尋求本身反映的是一整套世界觀,即一種將世界基於原子論假說之上的科學哲學——在這個世界裏,複合物都是由單一元素所構成的。”①馬斯洛認為,這正是那種“原子論、機械論的世界觀在科學上的反映”。從本質上看,這種舊科學觀“集原子論、分類說、靜態論、因果論和簡單機械論於一身”,在方法論上則表現為一種抽象的“還原-分析”(reductive-analytic)法。馬斯洛驚呼,這決不是“科學的根本性質”!

在馬斯洛看來,現代科學的最新成果越來越突現著一種新的科學係統結構,即整體的功能性特質。與舊科學觀不同,這種新科學觀“是整體論的而不是原子論的,是功能型的而不是分類型的,是能動的而不是靜態的,是動力學的而不是因果式的,是目的論的而不是簡單機械論的”②。在方法論上,這種新科學觀則表現為“整體-分析”(holis-tic-analytic)。

首先,新科學觀的整體性思想(holistic throughout)。在傳統的科學原子-還原主義看來,世界是由無數相互孤立、自我封閉的要素或實體構成的,而新科學觀則著眼於世界的整體性內在關聯。馬斯洛說,如果我們從存在著的無以計數的關係類型中進行選擇,就會發現,宇宙的任何一個部分同所有的其他部分有著某種關係,每一件事都的的確確與另外的每一件事有著聯係,即使有的隻是以極其微妙、極其遙遠的方式發生聯係(如石頭與思維)。世界是一個普遍關聯著的有機整體:“宇宙總是一個整體,有著內在的聯係;每一個社會總是一個整體,有著內在的聯係;每一個人總是一個整體,有著內在的聯係……”③正因為如此,我們就隻能按照整體論(holism)的觀點去觀察和研究世界,“整體性的世界觀”(holistic outlook)是唯一科學的方法。

但是,為什麼會出現那種原子論的觀察結果呢?馬斯洛深刻地分析道:“世界的內在聯係性也會不無道理地被生物學家或物理學家或化學家以一種完全不同的方式割斷”,造成特殊的相互封閉的係統,但是這完全是某種特定理論“觀察角度的產物”①!“目前是(或者目前看來是)一個封閉係統,一年之後就可能不是,因為一年之後的科學手段有可能被改善得足以證明,的確有這種關係。”②馬斯洛甚至明確地指出,這是“一種普遍的、物質性的聯係性”!馬斯洛說,新的科學觀強調整體思想,但這不是放棄部分和細節的分析,必須首先把握世界和對象的“整體特征,總的結構,全部的構造和所有的相互關係”,然後再從總體的視角去“更為細致地分析整體的各個細節”,這樣,才能更真實地透視對象的本質。

馬斯洛十分讚賞格式塔心理學(Gestaltpsychologie)③。對世界整體結構的獨特研究,即注重觀察事物和現象的整體質料場(materialfield)的觀點。馬斯洛曾用\"心理風味\"形象地說明了這種整體論的觀點。他說的主要學派之一。格式塔心理學誕生於德國,納粹上台後在美國得到進一步發展。1912年,德國心理學家韋特海默(M.Wertheimer,1880—1934)在法蘭克福大學做了似動現象(phi phenomenon)的實驗研究,並發表了文章《移動知覺的實驗研究》來描述這種現象。這一般被認為是格式塔心理學學派創立的標誌。由於這個學派初期的主要研究是在柏林大學實驗室內完成的,所以有時又被稱為柏林學派。學派的代表人物除了韋特海默,還有他的學生、助手柯勒(W.Kohler,1887—1967)和考夫卡(K.Koffka,1886—1941)。在對gestalt的英譯上,考夫卡采用了E.B.鐵欽納(E.B.Titchener)對structure的譯文configuration。完形心理學說反對馮特的感覺原素還原論和知識積累說,並把那種簡單地連接知覺並決定心理整體的統覺理論發展成一種心理意識現象的深層整體製約理論。該學派既反對美國構造主義心理學的元素主義,也反對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刺激-反應公式,主張研究直接經驗(即意識)和行為,強調經驗和行為的整體性,認為整體不等於並且大於部分之和,主張以整體的動力結構觀來研究心理現象。他們第一次提出了心理感知場的問題,指出了心理現象的發生和發展是由主體意識內部的某種結構製約的,而各種心理現象的確定和穩態狀態(心理態勢)都取決於特定意識背景的整體決定。——筆者修訂版一份菜由各種不同的成份所構成,但卻有它自己的特色,如一碗湯,一碟肉丁烤菜,一盤燉肉等。在一盤燉肉中,我們用了許許多多原料,卻調製出了一種獨一無二的風味。它的風味彌漫在燉肉的所有原料之中,可以說是同單獨的原料無關。……這裏,我們同樣既可以考慮逐個加起的獨立部分,也可以考慮雖由部分構成,但卻有一種“風味”的整體,這種風味不同於由單個部分所帶給整體的任何東西。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