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不同於部分的相加之和。我們不難看出,馬斯洛在這裏實際上是表現了現代係統理論中所確證的係統質。整體性的觀點是當代科學理論框架的突出特征,在這一點上,馬斯洛是完全正確的。
其次,新科學觀的功能性特征。與傳統科學觀那種靜力學的觀點不同,新科學觀更加注重事物和現象在實際的相互作用中發生的功能性特質。科學的整體性正是建立在世界的一種動態的功能關聯和轉換之上的。在係統整體中,對象和現象都在發生源源不斷的相互作用,其中“每一個部分都以此來不斷地以某種方式影響所有其他的部分,而這一部分反過來又被所有的其他部分所影響,整個行動就這樣不停地同時進行”②。因此,我們對每一事物和現象的研究都隻能在功能性的意義上進行,而不是把對象變成一個靜止的獨立的東西。馬斯洛用在研究人體的胃的兩種不同方式生動地說明了這一點:在第一種情況中,我們把胃作為一個孤立的、分立的、靜止的東西來看,它變成一塊死去的肉體組織;而在第二種方式中,“也可以讓它處於自然狀態來進行研究,即在有生命、有功能的有機體內進行研究”③。後一種情況下,胃是作為人體的一個生理消化器官的表現形式,同時,它也同人體的器官之間的豐富多彩的相互關係(如胃與食道、胃與肝、脾、腸道等器官的整個生化係統)上來研究。這種結果顯然是會截然不同的,功能性最後,新科學觀的非線性因果規定。在傳統科學觀中,線性因果觀處於核心地位。馬斯洛將其稱為“簡單的彈子球式的因果觀”。在這種觀點中,“一個單獨物體對另一個單獨物體產生了某種作用,但所有被牽涉到的實體卻都繼續保持著它們各自的基本特征”。馬斯洛認為,這種“一對一或直線”式的因果關係是十分虛假的,因為世界內部固有的相互聯係過於錯綜複雜,因而不能像描述彈子球在台子上的哢嗒一響那樣來被描述。“彈子球現在不是被另一個球擊中,而是被另外十隻球同時擊中”了!世界的功能性整體關係決定了整體的每一部分都是所有其他部分以及這些其他部分的所有組合體的因和果,每一部分又都是這個部分所屬的整體的因和果。事物都是作為整體變化的。
比如,拿人來講,“任何一個重要的表現,如寫作一篇自己感興趣的論文,並不是由某一特別事物引起的,而是對整個人格的一種表現或創造;這人格反過來又是幾乎所有它所經曆過的事情的結果”①。馬斯洛風趣地問道:“我一小時前吃的那個三明治是我現在寫下字的原因呢,還是我喝下的咖啡,還是我昨晚吃下的東西,還是我多年前上的寫作課,還是我一周前談的那本書?”答案不可能是簡單的。
也是根據這些科學方法論的特征,馬斯洛提出了自己的一種十分特殊的科學理論描述法,即症候群的方法。症候群是從醫學中借來的術語,它原指一種多種病狀的複合體,這些症狀通常同時發生,導致某種病態。而馬斯洛則認為,原來這種醫學上“純粹相加”意義上的規定應改造成一種“有機的、有結構的、相互依賴”的科學整體描述。症候群不同於孤立的、被分解的部分相加之和,而是強調被描述對象的“整體特征的主要品質(意義,風味,或宗旨)”,在這種總體性質的導引下,再去探討影響對象自身發生作用的“所有因素”。這樣,症候群就是“以一種有點循環的方式被界定為多種多樣因果的有機組合體”,從而更加真實地從整體性、功能性上全麵地把握對象。
我們必須指出,在馬斯洛的整個理論中,這種類似醫學臨床診斷的症候群的描述方式貫穿在他的每一種理論分析中。這一點,我們將在後麵的討論中不斷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