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似本能:人學需要一個實證科學的基礎(2 / 3)

馬斯洛認為,我們應該架起科學與人性之間的橋梁,而不是去築起相互遮蔽的牆。這個橋梁是什麼呢?就是似本能(instinctoid)規定。馬斯洛說,除去現在人們對人性已做出的基本規定,“人也還有一種更高的本性,這種本性是似本能的”①。這是真正科學意義上的確定人性的高級層次。這也是馬斯洛尋求人性研究科學基礎的基石性環節。

我們知道,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人的本質中的精神生活。它是人性的一個規定性特征,沒有它,人性便不成其為充分的人性。它是真實自我的一部分,是一個人的自我同一性、內部核心、人的種族性的一部分,是豐滿人性(full humanness)的一部分。②這是我們最高層的本質,也是我們最深層的本性。可是必須指出,人的這種精神本性是與“低級的”動物本能生活處在同一連續係統上的。它是人的生物生活的“最高部分”,但仍舊屬於它的一部分。馬斯洛認為,我們這裏所說的精神生活很明顯是根源於人的生物學本性,它不過是一種“高級的”動物性,因為人的高級本性的確定之先決條件是健康的“低級動物性”,這兩者是在層次係統上整合起來的,而不是相互排斥的(如傳統的科學與人學)。

這也就是說,人性的深層本質規定具有一種類似生物本能的特征:“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種本質的內部天性,這種內部天性是似本能的、內在的、特定的、‘天然的’,即有一種可以覺察得到的遺傳決定性,而且這些內部天性強烈地傾向於保持……”①我們說,這種本性盡管已經被古典的、脫離價值的科學、以物理學為模型的科學拋出實在的領域,卻仍然能由人本主義科學重新肯定為研究的對象和技術的對象。②換句話說,人的這種似本能規定可以為科學的“深層診斷和治療的技術”所實證地揭示出來!因此馬斯洛說,他讚成經驗科學的實證精神,但又“拒絕接受它們製造出來的人的形象”。如果人性的研究要成為科學(非形而上學!),就隻有以實證科學的方式來確證人性結構,這裏唯一的可操作的通道就是人的似本能規定。國內有的論者認為,馬斯洛的似本能研究(高峰體驗等)是將人的高級本性歸結到生物本能中去了,這是一種誤解。③人性的似本能性正是馬斯洛科學人本主義價值(人性)與科學(實證)雙向建構之邏輯論證中的一個重要支點。

那麼,究竟什麼是人的似本能呢?馬斯洛從現在本能研究的誤點中向科學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他指出,我們如果真實地去分析人的生物特性進化過程,就不難發現人在離開動物的種係遞升階梯時,他的新的超出動物的高級欲望仍然是一種類似本能的東西,或者說,這是一種不完全的、程度不同的本能。但是,這種東西當然不是本能,即不是先天的、動物性的工具行為、能力或滿足方式,而是屬於人的存在的新的現實衝動和欲望。似本能的表現是由人的生物機體結構和活動作用來決定的,這是人比其他動物更強烈的基本需要(如人對信息、對理解、對美、對科學和藝術的需要)。

似本能首先是不同於一般生物本能的高級(精神)本質,可它卻具有本能原基,是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因為,人的生存不僅僅是動物式的物質過程,他超出動物的根本質點正在於人的精神生存,人失去了支撐自己精神生存的基點,他就會生病,從內心深處生病。這種病會讓人徹底地垮掉,從靈魂中死去。

人的似本能不同於社會創造出來的一般價值觀念和規範。人們學會了一日三餐,學會禮貌待人,學會使用汽車,我們穿戴整齊,為等級競爭,為金錢朝思暮想……然而,這一切強大的習俗在受到挫折和壓抑時,可以沒有痛苦,甚至還可能有積極的結果。在特定的情景中,我們可以輕舒一口氣而將它拋到九霄雲外,承認它們的“非本質性”。然而,對於另一些東西,如愛、安全或尊重,我們卻決不能如此。這些東西正是人性中類似本能的規定性,它們不是抽象的,而是人本身像“骨骼和血管一樣,不可缺少的部分,就像人體對維生素D的需要一樣”,假如你從食譜中排除所有的維生素D,你將生病;而如果你剝奪了對孩子的愛,就會殺死他們。①對人而言,真理的剝奪會導致人變成妄想狂;而美的剝奪,則使人抑鬱不安,甚至會引起他們的頭痛以及生理機製失調。②這是一種由於剝奪了人的精神需求而引發的病症。這說明,人的似本能性規定是人之生存的基本需要,它構成了人的真實存在的本質部分,這決不是什麼可有可無的形而上學的爭論問題。一句話,它們是人能夠通過科學來直接把握的本質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