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似本能:人學需要一個實證科學的基礎(3 / 3)

其次,人的這些似本能特性卻又不像生物本能那樣強烈,它並非一種不可消滅的東西。似本能是脆弱的,可以被改變甚至完全消滅。馬斯洛認為,似本能十分“柔弱”,它很容易被惡劣的文化環境摧殘、壓碎。③比如,在一個充滿焦慮、醜惡的社會中,人類的愛心和互相尊重是難以得到滿足的,所以按理說,人的“似本能需要一個慈善的文化孕育它們,使它們出現、得到表現和滿足”④。而在極惡劣的環境下(如法西斯的集中營),人們的這種似本能甚至完全被消滅;在個體身上像變態人格,對愛和被愛的需要也已經喪失了。這說明,那種將人的命運錯誤地同遺傳等同起來,似乎人性都是天然的、不可抗拒的和不可改變的態度是不可取的,似本能規定正是從科學角度證明了人的內部天性具有極大的開放性和可塑性。

最後,不像我們所理解的生物本能那樣,在種係發展的階梯上往往互相排斥,我們對其中本能的發現和注意越多,對另一個的期待則越少;似本能的需要或衝動是“在一個強度有差異的層級序列裏能動地互相連係的”①,它說明了人的本質是整合的,有層次的。關於這一點,我們在下文中還要做詳盡的分析。

馬斯洛認為,似本能範疇的提出,能夠真正把握長期以來扭曲地暗含在兩種極端中的人性之真諦,以最終解決“生物性同文化、天生與習得、主觀與客觀、獨特性與普遍性”②的二歧分裂。似本能是人性研究的科學入口,這是我們在實驗科學的框架中進行人的“靈魂探索”的基石。它告訴我們,人的許多崇高本質都是“人性自身結構中固有的;它們有生物上的和基因上的基礎,但也有文化上的發展”③。這樣,對於人性,“我們就是在描述它們,而不是發明它們,設計它們,或渴望它們”。馬斯洛認為,確定人的似本能就是要使人學的研究發生一個轉變,即科學的人學。它的中心任務就是要意識到自己作為一個特殊族類在生物上、氣質上和素質上所是的那個人,而在科學的意義上,它又是一種個人自己內在的生物性、動物性和族種性的現象學(phenomenology),我們可以稱之為主觀生物學(subjective biology)、內省生物學、體驗到的生物學等。④

對此,馬斯洛是認真的,他極力為自己的人學建構鋪疊路基,使他的人學體係以實驗科學的操作程序為外部支架,“迅速進化為一種有結構的形態”。甚至,他還造出了“人性度”(degree of humanness)之類的概念。①馬斯洛認為,“‘人性’不僅可以用對‘人’這一概念的滿足程度來定義,即建立物種常模,而且可以是描述性的、特征排列式的、可測量的心理學定義”②。應該說,馬斯洛精心製定的一整套科學人本主義理論的實驗“操作定義”的確引人注目。③他力圖把原來在傳統人學中那些抽象的玄學主題統統變成“普通經驗形式”的問題,變成可直接檢驗的描述,即“把克爾凱廓爾的勸告描述為‘成為一個人真正是的那種自我’”④。這樣,人學似乎也就有了科學的基礎。

完成了這個人性科學基石的重大邏輯確證之後,馬斯洛長舒一口氣,得意十足地吟起了麥克利什的一句詩:

“一個人並不想象成為什麼,他本來就如此這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