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應該正是由事實創造的。從來就沒有什麼抽象的應該,任何應該都是事實的程度表現,隻有事物“事實的性質的出現和增強才能引導該事物應該性質的出現和增強”。事實程度產生應該程度。因此馬斯洛說,事實創造應該!某物被看到或認識得越清楚,某物也變得越真實越不會被誤解,它也會獲得越多的應該性質。某物變得越“是”,它也變得越“應該”——它獲得更高的需求度,它更高聲地“要求”特殊的行動。某物被理解得越清楚,也變得越“應該”,它也變成行動的更佳向導。③
這也就是說,任何事物都會在自己的內部提出它的來自事實的需求,這是行動的真正向導。比如,當一個孩子生病時,如果他的父母本身猶豫不定,他們則必然是軟弱的,不知所措的(應該幹什麼?);但是當他們對病因有了明確的了解時就會堅強起來,即使會使孩子感到痛苦(因為這時他們已知道,隻有消除病毒,或者隻有動刀才能救孩子的命),他們也會毫不手軟地去做。這就像外科醫生剖開了病人的肚子找到發炎的闌尾,他知道最好把它割掉,因為如果讓它爛在肚子裏就會死人。此時,“‘是’命令‘應該’”①!
最後,“應該性是深刻認識事實性的一個內在固有的方麵:它自身也是一個有待認識的事實”。沒有價值的人生是可怕的,而人的價值正是人生的目的。
“價值”,就目的的意義說,就你力求達到的終點、極限、天國的意義說,現在恰恰就存在。一個人努力尋求的自我,在一種非常真實的意義上現在恰恰就存在,正如真實的教育,不是一個人在四年路程的終點得到的那張文憑,而是每時每刻的學習、領悟和思考的過程一樣。宗教的天國,據設想要在生命完結以後才能進入,因為生命是無意義的,但實際在原理上是我們一生任何時刻都能達到的。②
“我們現在就能進入天國,天國就在我們的周圍。”③存在與形成是緊緊係在一起的。旅行能給予目的快樂,它無須隻作為達到目的的手段。正像許多人太晚才發現,退休原來還不如工作的歲月那麼甜蜜,這種感覺恰恰由於多年工作才能得到!④
所以,事實的“是”與價值的“應該”,本來就是融合在一起的,二歧化本身隻能讓人性的結構受到歪曲。新的邏輯要求我們從專斷的“應該”中解脫出來,去擁抱並享受現在的“是”。①就人來說,
一個人要弄清他應該做什麼,最好的辦法是先找出他是誰,他是什麼樣的人,因為達到倫理的和價值的決定、達到聰明選擇、達到應該的途徑是經過“是”,經過事實、真理、現實的發現的,是經過特定的人的本性的發現的。他越了解他的本性,他的深蘊願望,他的氣質,他的體質,他尋求和渴望什麼,以及什麼能真正使他滿足,他的價值選擇也變得越不費力,越自動,越成為一種副現象。②
隻有這樣,我們對人生現存狀態的認知越清醒,對人的深層蘊含也就領悟越多。我們對人性的追求就“不會依據某一先已存在的定義或柏拉圖的本質作為衡量標準,不會因為人性達不到這樣的水平便譴責它”③了。
我們看到,馬斯洛在這裏通過一種對人性的先導規定和生存現實的統一邏輯連接,試圖造成人本主義理論中的一個整合的結構。在這種新的結構中,既肯定了作為人的先導範式的“應該”的意義,也確證了人的現實生存(是)正是達到應該的現實超越環節,從而使人性結構中的超越本質規定回落到現實的土地之上,使人本主義成為一種現實的理論。這也成為馬斯洛科學人本主義的另一個重要的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