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發現,馬斯洛的人本主義觀念在現代哲學人本主義的邏輯中也向前邁進了。在整合的原則下,他試圖在更高的層次上超越現代人本主義:他重視人高於自然的特質,但又使人在世界主宰的地位上給自然以人的光輝;他以個人的生存體驗為經驗基礎,但又讓“真正的自我實現的人”代表著人類的類本質的現實行進方向;馬斯洛幾乎是一個實驗心理學家,可是他竟然又讓神秘的主體經驗把理性揚棄為自身的內在前提,馬斯洛表證了當代哲學人本主義邏輯中的整體主義傾向。④
在整合的原則下,馬斯洛人本主義的核心是在總體上將人(價值)與科學融合起來。我們看到,這並不是一種外在的摻合,馬斯洛力圖建構成一個理論上的雙向運動,即科學的主體化和哲學人本主義的經驗實證化。科學是人的科學,它自身就含有人的激情和利益,“科學是建立在人類價值觀基礎上的,並且它本身也是一種價值係統”⑤。同時,人本主義也能夠被科學證實,人的本質存在可以在科學的意義上被確證,人本主義的理論結構也能夠完全按照實證科學的方式築建起來。這也是馬斯洛人學理論中的核心原則。
在整合的原則下,馬斯洛幾乎解開了人本主義的邏輯死結,彌合了應該與是的曆史二歧鴻溝。他主張在事實和價值之間架起橋梁。應該性由事實性創造,應該是事實性認識的一個內在固有的方麵,“某物變得越‘是’,它也變得更‘應該’”,這就可以避免傳統人本主義的“是盲”。在馬斯洛的眼裏,真正科學的人本主義決不是抽象的,它既“超越那種脫離價值的機械形態的科學”,也擯棄離開現實的人的夢幻,人必須有永遠向前行進的“應該”作為總體的類的先導,但這種把自己拋向未來的生的衝動卻是一步一個腳印的“是”的現實努力獲得的。所以,“我們能夠=我們從應該到是”(we can be=what we ought to be)①,這也是真正合理的人性結構。這樣,也就形成了馬斯洛科學人本主義哲學獨特的倒過來的邏輯構架。國內有的論者認為,馬斯洛人本主義的基點仍然是傳統人道主義的抽象的一般的“人”,這是缺乏具體分析的。馬斯洛科學人本主義的邏輯出發點是很特殊的。②馬斯洛人本主義心理學中的人始終是現實存在的可以落到人體的少數的“健康人”或人的“優良樣品”,即發揮出人的潛能的少數精英人物。馬斯洛正是從這些“終歸是存在的”③個體出發的,他並沒有像傳統人道主義那樣從類本質到個性而是倒過來地推論:既然已經有人在生活中現實地達到某種最佳生存狀態,這就證明人能夠現實地達到這一點;有人可以實現這種人性境界,那麼其他人也應該和可能達到;如果說現在大多數人並未達到這種完滿狀態,這就表明大多數人“還處於半醒狀態”,這就需要喚醒他們,要求他們朝真正的人走去。至此,馬斯洛才又轉上一般人本主義的邏輯軌道。
馬斯洛的人本主義試圖同化科學,在較高的邏輯層次上把人性與科學、價值與認知、“應該”和“是”統一起來,他試圖縫合現代人類思維總體的裂口,去實現人們一直沒有能夠實現的理想。他興奮地寫道:“數千年來,人本主義者總是企圖建立一個自然主義的、心理的價值體係”,但他們統統失敗了,而在最近獲得的知識照耀下,“隻要我們充分艱苦地工作,這個古老的願望,即建立從人的本性中派生出的價值體係,就可以實現了”。①我們能不能這樣判定,如果說馬斯洛的人本主義有其成功的一麵,就在於它使人本學第一次立足科學,第一次成為一種可以實踐的東西,一種居然能在心理治療、教育、現代管理甚至整個行為科學中得到運用的人本主義哲學。馬斯洛的思想落點始終是人本主義心理學,馬斯洛首先是一位科學家,然後才在科學成就中泛化派生出一個世界觀,這也是現代科學思想發展中的一般邏輯。有的論著僅僅將馬斯洛的人本主義心理學視為一種超出了哲學分析階段的人性“自然因素”研究方麵的深入,其實馬斯洛的科學驗證與哲學世界觀的建構恰恰是互補的。馬斯洛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是科學,也是哲學。②
我認為,馬斯洛的人本主義代表了當代哲學人本主義的一種最新趨向,即將科學主義與人本主義融合起來的科學的、現實的、總體的人本主義。在這一點上,馬斯洛取得的成功可能性遠遠超過了具有同樣意向的現代哲學釋義學和哲學人類學。也隻是在這個意義上,才可以說馬斯洛開辟了現代心理學發展的一個新的方向,才可以理解馬斯洛的這樣一句話,即人本主義心理學已“逐步變成一種總括的哲學,它屬於心理學,屬於一般科學,屬於宗教、工作、管理,現在也屬於生物學。事實上,它已變成了一種世界觀”,一種從科學發展中產生出來的新人學世界觀。馬斯洛信心滿滿地宣告,這將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