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洛曾經多次自稱他的人學受到了存在主義的影響,所以他的心理學也是“存在心理學”和“本體心理學”。在那本著名的《存在心理學探索》的第二章,他專門探討了“心理學能從存在主義者那裏學到些什麼”這樣一個問題。馬斯洛認為,“存在主義者可以給心理學提供目前正缺乏的哲學基礎”,因為一度作為現代科學理論基礎的邏輯實證主義已經徹底失敗了,存在主義(還有胡塞爾的現象學)“正在幫助我們認清言語推理、分析推理和要領推理的局限性”,從而擺脫那種“物的科學”,回到科學的人的科學上來。當然,馬斯洛並不是簡單地讚同存在主義的人本學觀點,而是要從存在主義哲學的邏輯線索出發去探索一條新的人學演進思路。
馬斯洛說,存在主義哲學邏輯上的核心是“論述人的抱負和人的局限之間的差距(在人是什麼和他希望是什麼以及他能夠是什麼之間的差距)所形成的人的困境”①。這也就是說,“一個人包含著現實性和潛在性兩個方麵”。在這一點上,馬斯洛顯然是錯了,因為曆來的人本主義哲學本體論支點都落在人的潛在本質和事實存在的分裂之上,不過傳統的人本主義隻是把本質視為理性上“應該是”的東西,而不是今天新人本主義加強為現實中人類個體已可能實現的東西。馬斯洛認為,不同於傳統哲學對人性的片麵看法,存在主義哲學提出了“人的雙重性的整合方法問題,即人的低級本性和高級本性、人的生物本性和神聖的精神本性的整合”。
總的看來,東方和西方的大多數哲學和宗教都把人的本性分成兩部分,並教導說達到“高級本性”的方法是放棄和製服“低級本性”。然而,存在主義卻告誡說是二者同時規定著人的本性特征。任何一方都不能拋棄,它們二者隻能整合起來。②
顯然,馬斯洛認為這種對人性的完整把握是正確的,出發點是可取的,但存在主義在解決這一問題的具體過程中滑進了一個巨大的邏輯誤區:他們太過分強調人的自我創造力了,似乎人的現實存在和潛在可能性之間的鴻溝,可以通過人的主體創化力直接填平,這就使原來正確的邏輯建構意向變成了一種“十足的愚蠢”。馬斯洛指出,一些存在主義哲學家強調自我的自我構成(Self-making)太絕對化了。薩特爾和另一些人說:“自我如同一項設計”,自我完全是由個體自己繼續不斷地(而且是獨斷地)選擇創造出來的,仿佛他幾乎能把自己製造成為他決定成為的任何東西。①
這是一種極端形式中的主觀主義誇大。這種誇大的結果不僅消融了存在主義在人性理解上的合理性,也使理想中的人性整合成為泡影。馬斯洛決意要踏過薩特的人性構架向前走。
馬斯洛看到,存在主義從邏輯上要求對“理想的真正的人、對完善的或神聖的人的關心”,這的確是人性理解的真實出發點。但是,薩特等人把人的存在本體論直接落在虛幻的主體自我的自由選擇上,他們沒有意識到,人雖然有生存的欲求和衝動,但這種衝動仍然是在現實存在的格局中,這使得作為邏輯先導範式的自由選擇並沒有真正與人的實現了的“此在”聯結起來,這就是說,存在主義的人學本體邏輯在形式上似乎是整合的,但實際的運轉中仍隱匿著二歧分裂,人的現實存在與潛在發展可能還是沒有統一起來。存在主義的人性結構至多是用合理的想象聯係取代了現實的聯係罷了。
馬斯洛正是從這裏入手去建構自己的本體論邏輯的。當然,這種人學邏輯結構不再是存在主義的思路,而是一種新的理論邏輯建樹,即必須像“現在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那樣,把人的潛能作為當前可認知的現實來進行研究”②。馬斯洛的科學人本主義本體邏輯的起點是從把人的潛在可能性直接作為現實存在來對待開始的,這是對人性結構的一種辯證的理解:人的本性現實可能性,或者換個問句說,人性的理想結構是如何可能的?
在這裏,如果透徹一些地從哲學本體化的深層去探究,我們不得不說馬斯洛的本體論思想中時常晃動著另一個人的影子,這就是現代德國人本主義哲學家布洛赫①。布洛赫是一位見解獨特的新人本主義哲學家,他聲稱自己信仰馬克思主義。布洛赫的哲學提出了一種所謂“希望的本體論”。他認為,現實的人還不是本質上應是的狀態,世界也未達到它自身可能達到的內在傾向。未來靠理想去呼喚,這樣,哲學的邏輯就不應是傳統的“S是P”或現實的判定,而要采用\"S尚不是P”去推斷和引發。所以,在布洛赫看來,人類社會生趣中最重要的東西就是一種“向前的意向”。這包含兩層意思。其一,是指某種“超越了人而又在人之內的東西”。這是說,對一個現實創造著生活的人來講,未來決不是在人之外的某種東西,而是邏輯地溶合在人的創造中,這樣,“未來的邊緣”就不是一個必須超越於人和在人之外才能看得見的現有,而是一個內在於人的不斷向前流動的地平線。在此,過去、現在和未來不斷融合著。這種思想後來被薩特發展為所謂回溯的時間。其二,是指“超驗的理想”。這是指人所想往的,而在現實中沒有得到或者說不完備的追求,它是一種引導,使人為實現自己類的總體性而努力。這是一種非實體化的超驗理想,它溶解了幻想和現實之間的溝壑,從而把人自己拋向未來。所以,人的最真實的本質正是希望,隻有滿懷希望的人才能走向“真我”。希望是“尚未存在的本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