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人的需要係統與生存的最高價值(1 / 3)

馬斯洛的本體論也是存在本體論。但他的“存在”不是存在主義那種虛無縹緲的東西,而是以一整套現實需要層次構成的人格係統。馬斯洛從動機論著手,並在這一點上把存在主義的內趨力徹底地突現出來了。我們知道,人本主義邏輯中一個比較重要的問題是人的生存動機問題,傳統人本主義強調人的自然和族類的共同趨向性,而新人本主義則又較多地突出人類個體生存的欲求。布洛赫把期望視為動機,而薩特則將生存的創化力視為動機,馬斯洛似乎離開了這種立足抽象本質的傾向,照他自己的話說,從一開始就必須把現實和潛在的可能性整合起來,他的動機論是由低級過渡到高級的現實的動態需要係統。

馬斯洛倒十分坦率,他公開聲稱自己不滿於馬克思主義的曆史決定論:“我所理解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直截了當地表明了這麼一個觀點:精神是現實的一麵鏡子。”①按照這種邏輯,似乎人隻能去適應平庸的社會,環境是決定人的。在這種框架中,人變成了消極的被決定物,人是可悲的物化的人。不難看出,馬斯洛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是一種誤解,至多是對馬克思主義傳統哲學解釋框架的界定。其實,馬克思主義哲學恰恰是強調“從主體出發”去透視世界的,因而是能動的革命的實踐唯物主義。①而馬斯洛主張,隻有人自身的內在需要才是人的生存行為的真正動機。

馬斯洛將作為人類生存動機的需要劃分為兩類:一類是由缺失性引起的生存的基本需要(basic needs),另外一類是由成長性引起的發展的高級需要。馬斯洛關於生存需要的理論表述不是一次完成的。在1954年的《動機與人格》一書中,他籠統列舉了人類生存基本需要的七種形式,此時,馬斯洛的科學人本主義哲學框架的內在邏輯尚未完全建構起來。隻是在《存在心理學探索》一書中,他才通過從總體上區分兩類生存需要,完成其存在本體論的邏輯確證。在本書中,我們是以後一種立場為主導線索來闡述馬斯洛的需要理論的。正是在這種人的生存現實需要係統的界說中,馬斯洛建立起了他的科學人本主義存在本體論。

馬斯洛所說的人類生存中由缺失性導致的基本需要,也是現實的生活條件。這些需要是與人體對於氨基酸、鈣的需要一樣的,它們的缺失立刻會引發人的疾病。馬斯洛曾經給基本需要與人的關係劃定過這樣一個標準係列:

1.它的缺乏孕蓄疾病;

2.它的出現防止疾病;

3.……

4.……被剝奪的人較之其他滿足,更樂於得到它的滿足;

5.它處於低潮時在健康人身上是不活躍的,或在功能上不出現。②

這是基本需要的客觀標準,在主觀方麵,還有兩種有意或無意的主體向往和欲求:一方麵是這些需要尚未滿足的缺失感、匱乏感;另一方麵是滿足後的愜意感(“感覺良好”)。

這就是說,生存的基本需要是人的生存機體由“赤字”所造成的需要,馬斯洛將其稱為“匱乏需要”或“缺失性需要”。打個比方說,這些需要的缺失就像是為了健康的緣故必須填充起來的空洞,而且必定是由他人從外部填充的,而不是由主體自己主動填充起來的空洞。馬斯洛舉過一個嬰兒與母親的例子:“嬰兒需要愛,於是你親吻他,抱緊他,讓他依偎著你,再親吻他,直到他滿足為止。”①很顯然,這種需要的似本能性更加明顯和強烈。馬斯洛將這種生存狀態歸於缺失性領域。其實這也是一般正常人生活於其中的現實生活狀態。

生存的基本需要並不是雜亂無序的,而是被劃分為嚴格的層次,“這些需要是以一種層次的和發展的方式,以一種強度和先後的次序,彼此關聯起來的”②。首先,“生理的需要是最優先的”。人們對衣食住行、男女、睡眠和氧氣的需要,在所有生存需要中占“絕對優勢”。具體說,如果一個人所有的需要都不能滿足,他就會被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s)支配,而其他需要簡直變得“不存在了”,或者說退居幕後。比如,對一個饑餓的人來講,整個人的機體特征就是饑餓,他的肉體和意識全部被饑餓控製,他的全部能力都投入找尋食物的目的之中去了。他的夢裏是食物,記憶裏是食物,思想活動中心是食物,他的感情對象也是食物。在這種情況下,寫詩的願望,獲得一輛汽車的願望,對曆史的願望,對一雙新鞋的願望,則統統被忘掉,或者隻占有第二位的重要性了。這種現象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安徒生童話中所描述的賣火柴的小女孩了。

其次,一旦生理需要得到了充分的滿足,就會出現較高一級的基本需要。馬斯洛說,要是麵包很多,而一個人的肚子卻已經飽了,那會發生什麼呢?這時,其他高層次的需要就要出現了,而且現在主宰人的機體的是它們,而不再是生理上的饑餓。生理需要在尚未得到滿足時會主宰機體,同時迫使所有能力為其服務,並組織它們,以使服務達到最高效率。相對地滿足生理需要後,下一個層次的需要就得以出現,而後者繼而主宰、組織機體。而當這些新的需要也得到滿足後,更高一層的需要又會出現。依此類推,這就形成了馬斯洛所說的人類生存的基本需要組織成的一個有相對優勢關係的等級體係。①

人是一種不斷需求的動物,除短暫的時間外,極少達到完全滿足的狀態。一個欲望滿足後,另一個迅速出現並取代它的位置;當這個被滿足了,又會有一個站到突出位置上來。人幾乎總是在希望著什麼,這是貫穿他整個一生的特點。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