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裏,我們需要做的一件事情,是指出在馬斯洛需要理論理解上的某種理論釋誤。長期以來,國內外大多數論者都隻是把馬斯洛的需要理論視為一種人的不同層次要求的組合,特別是管理科學中提及的所謂馬斯洛的“五需要論”。而在專門介紹馬斯洛的一些論著中,也常常以馬斯洛1954年發表的《動機與人格》一書中的需要層次論來表述,而且還抽象地將後來馬斯洛關於發展性(生長性)需要的理論簡單地說成是基本需要理論的發展,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十分嚴重的誤解。①我認為,隨著馬斯洛科學人本主義框架在《存在心理學探索》一書中形成,馬斯洛對自己的需要理論做出了根本性的修改,這就是我們前麵已經提及的兩種不同性質的需要構架的表述。在馬斯洛早期的需要理論中,生存的基本需要通常是這樣概述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有時還提到認知和審美的需要)。在此時,自我實現僅僅是生存的基本需要的一種,與生理需要、愛的需要處在同一等級連續統之內,無非是更高級一些罷了。
當時馬斯洛指出:“在人的發展過程中,這些需要具有一定的級進結構,在強度和優勢方麵有一定順序。通常,對食物的需要是最強的,其次,與諸如愛等其他方麵的需要相比,安全需要是一種較具優勢、較強、較迫切、較早出現和較有活力的需要。所有這些需要都可以被看作趨向總的自我實現的各個不同階段,都可以被歸於自我實現之中。”①而在後來,當馬斯洛的新人學邏輯形成之後,就產生了需要層次論的一個巨大的格式塔整體轉換:原來的五層次需要論被兩個本質不同的需要遞進的邏輯構架取代。
在這裏,存在價值的引入是需要理論新邏輯形成的關鍵,在這個新的存在價值框架中,原先那種等級需要遞升被打亂,愛升華為存在愛(Being love)①;認知升華為存在認知(Being cognition)②;人的生存在達到本真狀態後,必然導致人性結構的立體式的無限拓展。甚至連“低級的”需要也在存在狀態中重新得到確定,或者說,存在價值已經將生存的基本需要揚棄為自己的內在前提。這是一個辯證的雙向建構。這也就是說,沒有自下而上的基本需要的滿足,存在價值的實現是不可能的;但是存在價值的實現又完全統製先前作為基礎的基本需要。如果說,前一種等級需要係統是一個簡單地由低向高遞升的過程,而在後一種邏輯中,則是人從基本需要由下而上地達到存在價值後,再由上而下的泛化升華過程,記住這一點十分重要。我們說,馬斯洛的存在本體論就是從這後一種人的生存需要係統中的核心——存在價值的規定中產生的。
仔細看一下馬斯洛的存在價值表,我們不難發現他這裏是在對人性進行一種哲學界說,即力圖說明人性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這也是馬斯洛後來一本書的書名,即《人性能達到的境界》(The Farther Rea-ches of Human Nature)。可以看出,馬斯洛將這種存在價值視為人的最高的、固有的、根本的本性或“同一性”。它是人的類本質真正的理想存在狀態,這也是人性本身的結構中內在的、終極的、屬於整個種類的價值。這表明,在人的生存中,一旦人的生存基本需要得到滿足,就會產生與如何生存得更好、成為“真正的人”有關的需要(動機),最終跨入馬斯洛所稱之為存在性領域的生活狀態。至此,人就開始受到新的超越性動機的支配和驅動,當然,在這裏的這種動機不再是原來意義上的強迫性驅動,而是人自身在進入人的真正存在狀態後所實現的一種“自我促動”。馬斯洛說,這種不同於一般生存的“存在狀態是暫時的、超激發的、非努力的、非自我中心的、無目的的、自我批準的狀態,盡善盡美和目標達到時的體驗和狀態”①。在這裏,人所關心的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也就是說,它關心的是目的體驗(end-expe-rience)、目的價值(end-values)、目的認知(end-cognition)、作為目的的人(people as ends)。”②實際上,這就是馬斯洛所指稱的人的最真實的本質狀態。人,一旦進入這種存在的境界,就意味著在超越缺失性領域的“存在王國”中生活,說存在語言,有存在認知,享受“高原體驗”和存在愛,使人的生存真正達到他內在價值和真正的“目的水平”。①總之,在存在狀態中,人實現了他的一切潛能,人成為真正的人。
而當馬斯洛從人的本真存在狀態指稱人性的真正合理內核,作為潛在性存在的人的種質(germplasm),並且說這種價值不僅僅是我們人自己存在的價值,還是整個世界的價值(因為人性的實現又使其指代整個宇宙、每一存在物、實在的一切)②時,他就是在表達一種哲學本體論了,一種新的人學存在本體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