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現實的尚未存在的人學本體論(1 / 3)

如前所述,馬斯洛在人的類本質潛能化上的論證十分接近弗羅姆。但是,在馬斯洛存在本體論的邏輯框架中,關鍵的一環是他對人的類本質潛能的現實化確證,即把自我實現一類的存在價值從今天已經存在的人類個體中找到,從而再進行必要的人學邏輯推演。馬斯洛的這一邏輯建構環節是至關重要的,他正是憑借著這一步有效地超越了弗羅姆停留其上的傳統人本主義,並走向了科學人本主義。

在弗羅姆那裏,人學本體邏輯是從人生存的兩個二律背反出發的。一是,生與死。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時,他卻被與自然分開了。“他無家可歸,但又與所有動物一樣,被囚禁在家中。他在偶然的時間和地點被拋入這個世界,卻又偶然地被迫離開這個世界。他意識到他自己,他明白他是無能為力的,他的存在是有限的。他看到了自己的結局:死亡。”③二是,類與個體。弗羅姆認為,每個人都具有人類的全部潛能,然而生命的短暫卻不允許人全麵實現他的潛能,甚至在最有利的環境中,也複如此。人的生命從開始到後來,都不過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刹那,這一點與個人實現人的全部潛能之要求形成了悲劇性的衝突。很顯然,在弗羅姆的人學本體論中,人的本質仍然僅僅是類的本質,人的豐滿人性隻屬於人的種,而個體對人的本性(潛能)的分有,由於兩個生存的二律背反,必然造成了個體存在的不完整性、不全麵性。於是,對於個體來講,那個應該實現(卻從來沒有實現過)的人的類本質,就永遠成為一種人學邏輯上理想的類引導(弗羅姆潛能的本意),維係著人的個體現實存在與類本質的矛盾。也因此,弗羅姆說,人的科學能賦予我們一幅“人性模型”的圖像,“從這幅圖像上,我們能演繹出目的,然後找到實現目的的手段”①。並且,“演繹出”(在另一個地方弗羅姆用了“推論出”)②使“人致力於一個目標、一種觀念或一種超越於人的力量(如上帝)”,這也就是說,人麵對現實與類本質的分裂,他會去主動尋求平衡。“人首先在思想上進行了恢複統一和平衡的努力。他建構了一幅作為參照框架的包括精神在內的世界之圖像,根據這個參照框架,人能回答關於他處於何種境地及他該幹什麼的問題。”③很明顯,弗羅姆的人學邏輯仍然是傳統人學的,因為人的類本質仍然存在於非現實的彼岸世界之中,幻想的鎖鏈其實並沒有真正被砸碎。

首先,馬斯洛表示讚成弗羅姆的某些關於人應該實現自己的潛能、成為完整的理想的人的主張。他指出,長期以來人學家們都在追求“人類的終極價值”這樣一個遙遠的目的,不過不同的人學家把它分別稱為自我實現、整合、心理健康、個別化、自主性、創造性、生產性等,可是大家一致同意的是,這個目的就是使人的潛能現實化,也就是說,使這個人成為有完美人性的,成為這個人能夠成為的一切。④但是,馬斯洛不滿意傳統人學對人性和人的本體論的理解,科學人本主義要求他在邏輯上走出新的一步,即從本體論上實證地運演出傳統人本主義僅僅存在於形而上學中的人學邏輯。這的確是一個十分困難的任務。

馬斯洛說,傳統人學的缺陷正是在以往人學邏輯上這種“大家都熟悉的手段-目的的價值命題”上:這就是,“如果”你要達到目的X,你就該采取手段Y。——如果你想長壽,你就應該吃維生素。——如果你是人,你就應該是自我實現的。問題的症結首先在這個“如果”上,因為這個“如果”是某種倫理學的規範標準,而不是描述性的科學性的標準。馬斯洛認為,其實我們完全可以“在經驗上知道人需要什麼”!這是一種現實的邏輯,而不是“形而之上”的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