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再回過頭去品味上文已經引用過的馬斯洛的這樣一段話的意義:現在人們“對上帝死了有所反應,或許對馬克思也死了這個事實也有所反應”。因為今天的“政治的民主和經濟的繁榮在他們身上並沒有解決任何基本的價值問題”①!這也就是說,社會生活已經在向我們表明,社會的進步和人性的完善不再僅僅是追求物質利益,而是在尋找物質生活豐足之上的人的心靈和精神狀態的完美。馬斯洛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將今天的現實生活態勢稱為充滿了“後馬克思的”可能性。②
在這裏,馬斯洛又依照自己的科學人本主義思路提出了一條理解人和社會生活的整合邏輯框架。馬斯洛首先指出,傳統曆史觀中的兩大傾向都存在著不足,他以黑格爾的“精神”——唯心主義突顯了人的精神生活和馬克思的“自然”——唯物主義則強調人的物質生活,卻都丟掉了人的內在價值生活。這兩者都是有缺陷的。其實,人性的合理結構恰恰是整合的,人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和價值生活都是人的內在本性的組成部分,它們不過是在不同的領域中(缺失性領域和存在領域)各占優勢罷了。
比如,人的低級需要(動物的、自然的、物質的)在十分具體的、實證的、操作的、有限度的意義上要比我們所說的高級的基本需要(安全、愛、尊重等)占優勢,而後者又比超越性需要(精神、理想和價值)占優勢。人首先要吃飽,才可能去愛,去追求某種崇高的理想。對於饑腸轆轆的人來講,麵包總是優先的。這也就是說,在缺失性領域中,生活的物的條件有充分理由優於高級理想,優於意識形態、哲學、宗教和文化等精神生活。這也意味著,在一定意義上,“唯物主義比唯心主義占優勢”。但是,決不能把人的那些高級理想和價值僅僅理解為低級需要的“副現象”,而就此認為“自私就是一切人性的基礎”,“物質利益就是唯一的人類動機”。人的價值生活與物質生活在人性結構中都是“同等真實的”,價值生活在人們超越了缺失性領域的存在王國中又明顯地占據優勢。因為,讓一個已經飯飽衣豐的人再去僅僅追求低層次的物質條件是不行的,他總會試圖追求物質生活以外的東西。所以說穿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對於不同的理解目的,兩者都是有價值的理論”,因此“我們無須論證‘精神比物質優越’,或者反過來論證”①。人們更應該考慮,“‘唯心主義’如何與實際性相聯係?‘唯物主義’如何與實在論相聯係”②。所以馬斯洛說:“黑格爾的‘精神’和馬克思的‘自然’實際上是處在同一的連續係統中而有層次地整合起來的。”③他還認為,假如俄國人今天為唯心主義和精神哲學的升起而煩惱,那是沒有必要的。因為就我們關於個人內部和社會內部的發展所知的事實而論,一定量的精神性是完善唯物主義非常可能的結果。同樣,宗教神學家要培養精神價值,最好從人的衣、食、住、行入手,那要比布道更不可缺少。④在馬斯洛看來,我們觀察社會生活和人的生活情境的時候,應該從一種整合的視界出發,即把人的物質生活和價值生活放在同一個連續係統上去評估。其次,社會生活發展到今天,已經開始把人們曾經一度忽視的真正價值生活推上了曆史活動的前台。這也是他提出人可能達到人性的最高境界——自我實現的當代現實生活的背景,以及突現出來的曆史觀整合邏輯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