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自我實現的人及其實現途徑(1 / 2)

很顯然,馬斯洛通過自我實現的人向我們勾畫了一幅人的理想圖景。這是一個完人,他幾乎具有了人所應該具有的一切最完美的能力和完滿的生存境遇。人,簡直的確有點“如同上帝”一般了。當然,馬斯洛對自我實現的人的描述是對現實已存在的各種精英分子的優點和最佳生存狀態進行“優選”,然後再進行邏輯上的拚合,才造就了這樣子一個立足於現實又超於現實的完人。

除去對自我實現的人的上述本質規定之外,馬斯洛對自我實現的人還有一些感性的經驗式的症候群描述:

自我實現者的動機和滿足,通過他們的工作和其他途徑得到的(在基本需要滿足以外)。

由於帶來公正而感到高興。

由於製止了殘酷和壓榨而感到高興。和謊言與虛偽進行鬥爭。他們希望善有善報。

他們似乎喜歡愉快的結局,美滿的完成。他們憎恨罪惡的得逞,也憎恨在罪惡麵前退避三舍的人。

他們是善於懲惡的人。

他們力圖矯正事態,淨化不良情境。他們以做好事為樂。

他們讚美守信、才華、美德,等等。

他們避免招搖、名望、榮耀、受愛戴、受祝賀,或至少是不追求名譽。不論怎麼說,名譽似乎都沒有什麼了不起。

他們不需要人人都說好。

他們總是選擇自己數量有限的目標;不是對廣告、對運動或對他人的督促做出反應。

他們更喜歡和平、安寧、文靜、適意,等等,而不喜歡躁動、格鬥、戰爭,等等。(他們不是各條戰線上的一般戰士),但在“戰爭”中能過得快活。

他們似乎也很精明、現實,不常有不實際的時候。他們喜歡有效率,厭惡沒有效率,拖拖拉拉。

他們的戰鬥不是起因於敵意、妄想狂、自大狂、權力欲、反叛等,而是為了正義。那是以問題為中心的。

他們設法以某種方式做到既熱愛現實世界同時又力求改善它。無論如何都有希望能改善人、自然和社會。

無論如何他們似乎都能很現實地既看到善又看到惡。他們在一項工作中能迎接挑戰。

有機會改善環境或改善操作是一種巨大的獎賞。他們能從改善事物中得到樂趣。

觀察總是表明他們對他們的孩子非常喜歡,能在幫助孩子成人成才中得到很大樂趣。

他們不需要或不尋求或甚至非常不喜歡奉承、稱讚、出名、地位、威望、金錢、榮耀,等等。

感激的表示,或至少意識到自己的幸運,是常事。

他們有一種行為理應高尚的意識。那是優越者的責任感,就像見多識廣的人有耐心、能寬容,如對待孩子的態度。

他們會被神秘的、未解決的問題、未知的、困難的問題所吸引,而不是在這些問題麵前畏縮不前。

他們能把規律和秩序引入雜亂無章的情境或肮髒不潔的情境,並因而深感滿足。

他們憎恨(並與之鬥爭)腐敗、殘暴、惡意、不誠實、浮誇、假冒和偽造。

他們力求使自己從幻覺中解放出來,勇敢地正視事實,去掉障眼物。

他們為人才浪費而深感惋惜。他們不做卑鄙的事,他人做卑鄙的事時他們會發怒。

他們往往認為,每一個人都應該有機會發展他的最高潛能,應該有公平的機遇,同等的機會。

他們極願把事情做好,“工作做得出色”,“把需要做的事情做好”。這許多說法加在一起等於“創造好的作品”。

當老板的一個有利條件是有權使用公司的錢財,有權選擇扶助某些事業。他們喜歡在他們認為重要的、美好的、有價值的事業上花自己的錢。以行善為樂。

他們喜歡看到並幫助他人自我實現,特別是青年人的自我實現。

他們喜歡看到幸福,並促進幸福。

他們由於認識可欽敬的人(勇敢的、誠實的、有效率的、直爽的、寬宏的、有創造力的、聖潔的,等等)而得到很大快樂。“我的工作使我接觸了許多傑出的人。”

他們勇於承擔責任(他們能克盡自己的責任),當然也不懼怕或回避他們的職責。他們響應職責的呼喚。

他們一致認為他們的工作是有價值的,重要的,甚至是基本的。

他們崇尚較高的效率,使一項作業更麻利,更緊湊,更簡單,更迅速,更少花費,能做出更好的產品,用較少的辦法去做,程序簡單,不那麼笨拙,不那麼費力,有安全防護,更“文雅”,不那麼艱苦。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