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自我實現的可視遠景的確讓人神往。可是,我們這些凡夫俗子能不能進入這種境界?如果能,究竟需要通過什麼途徑才能使自己(小我)趨向自我實現呢?馬斯洛的回答是令人樂觀的,他告訴我們,一般的人除去必要的外在條件(基本生存需要的滿足),從主體來說,可以通過以下一些努力去接近自我實現:
第一,“自我實現意味著充分地、活躍地、無我地體驗生活,全神貫注,忘懷一切”②。這就是說,我們必須在生活中擺脫青春期萌生的那種盲目的自我中心主義,消除那種太多的自我感覺良好,在生活中達到“無我”,或者盡可能從“小我”走向“大我”。實際上,這也是要求人們能在生活中“忘記他們的偽裝、拘謹和畏縮”,徹底地獻身。
第二,“讓我們把生活設想為一係列選擇過程,一次接著一次的選擇”③。就像薩特所說的,人不過是他一係列自由選擇行為的總和。不過,馬斯洛進而把這些選擇區分為前進和後退,而人如果能做出“成長的選擇而不是畏縮,就是趨向自我實現的運動”。人每天做出多少次這樣的選擇,也就有多少次趨向自我實現,自我實現就是這樣一個連續不斷的努力過程。
第三,自我實現的意思是設想有一個自我要被實現出來。④人不是一塊白板,也不是一堆泥或代用粘土,人是某種已經活生生存在的東西。我們應該明白,在人生的曆程中,每一個人都應時時“傾聽內在衝動的召喚”,而我們大多數人在大多數時候(這特別適用於兒童和青年),不是傾聽我們自己的呼聲,而是傾聽爸爸媽媽的教訓,或老師、權威、傳統的聲音。假如要達到自我實現,就必須真正讓自我顯現出來。比如,我們品嚐一杯酒的味道,首先不要看酒瓶上的商標(“茅台”或“五糧液”),不要想從商標上得到任何暗示,隻需要閉上眼睛,麵向自身內部,避開外界的嘈雜幹擾,用自己的舌頭品酒味,使酒麵對自己身內的“最高法庭”。這時,我們才可能真正說出“我喜歡它”,或“我不喜歡它”。
第四,趨向自我實現,就是要在“有懷疑時,要誠實地說出來而不要隱瞞”,克服“約拿情緒”(Jonah complex)①。在生活中不要逃避、猶豫不決,不要過分謙遜和自我貶低,不要做戲,不要裝模作樣,而應時時反躬自問,這就意味著對生活承擔責任,這本身就是向自我實現邁進的一大步。於是,人就能懂得他的命運是什麼,他們人生的使命是什麼。從而真實地去做人,發掘自己的潛能,成為自我實現的人。②
第五,“自我實現不隻是一種結局狀態,而且是在任何時刻在任何程度上實現個人潛能的過程”③。趨向自我實現就是要運用你自己的聰明才智,當然這並不是說要坐等一些遙遠而不可企及的事,而是說要實現一個人的可能性往往需要經曆勤奮的、付出精力的準備階段。自我實現正存在於你的不懈努力和奮鬥之中。所以馬斯洛說:“自我實現在一生中是自始至終進行著的。”④
第六,“高峰體驗是自我實現的短暫時刻”⑤。同時,這也是你的真實自我被瞬間映射出來的時刻。如果我們能體味這美好瞬間中的自我情境,就會發現那個真正屬於我們自己的人性世界,如果我們能用高峰體驗中的那種人性最高境界去努力度過人生中的每一時刻,人生就將是美好的,那個本來應該屬於我們自己的真我就能實現出來。
從上述情況可以看出,馬斯洛並不把自我實現視為一種超於現實生活的某種偉大的時刻。當然,這並不是說,在星期四下午四時,當號角吹響的時候,你永遠地、完完全全地步入“萬神殿了”。自我實現是一個程度問題,是人在一生中許多次向著人性理想的微小進展,是通過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自我實現者不過是從這樣一些小路上走過來的:“他們傾聽自己的聲音;他們承擔責任;他們是忠誠的;而且,他們工作勤奮。他們深知他們是何許人,他們是什麼,這不僅是依據他們一生的使命說的,而且也是依據他們日常的經驗說的。”①人人都可以達到自我實現,不過是多一點少一點罷了。人能夠在瞬間感到永恒;人能夠在某一點上達到人性的最高境界。馬斯洛是能令人充分樂觀的人本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