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探討馬斯洛的哲學思想邏輯,我們幾乎一直把心理學家馬斯洛的形象完全遮掩了。可是,若談及馬斯洛科學人本主義的現實泛化,我們卻又不得不回到他起飛的現實科學實驗基地——人本主義的心理治療中去。
其實,當代更多的人本學心理學家主要都是著名的心理治療的醫師,如我們上麵已經提到的美國的弗羅姆、梅、羅傑斯以及霍妮①等。這些診療學大師在實際的心理醫療過程裏實踐著他們的人本主義思想。當然,這並不是說他們在實踐馬斯洛的哲學思想,而毋寧倒過來說馬斯洛的思想正是從這種實驗心理醫療過程中升華出來的。所以,人本學的心理治療正是科學人本主義形成和存在的實踐王國。不過為了本書的邏輯需要,我們還是把視線集中在馬斯洛的觀點之上。
像在其他領域一樣,馬斯洛把傳統心理學研究中的心理治療領域稱為一座“未被開采的金礦”②。好像他又是第一個淘金者。
心理治療,顧名思義就是對在心理和精神方麵患有疾病的人進行診治。所以這裏首先要搞清楚的問題是:什麼是精神正常,什麼是精神疾病或心理不健康?馬斯洛指出,精神正常這一判斷本身是不斷變化的。他引述德魯克的話說,從基督教創史以來,起碼有四種連續的觀點統治著西歐,其中每一種觀點都樹立了一種理想的典型人物,並設想,人如果效仿這個理想人物,個人的幸福和康樂就一定會出現。在中世紀,聖職人員是理想,文藝複興時期則換成了有學識的人,在資本主義興起後,講究實用左右了理想人,而在法西斯出現以後,效仿英雄人物的多了起來(尼采的超人)。同時,在每一個時期中,與這樣的理想不符的人都會被視為精神不正常。而在馬斯洛看來,所有這一切人的神話都已經失去作用了,真正心理健康的人是一個全新的概念,這就是“人類有自己的基本性質”,而所謂心理上“完美的健康狀況以及正常的有益的發展在於實現人類的這種基本性質”。③其實這就是馬斯洛所說的人的自我實現。這也就是說,趨向自我實現的人就是當代心理健康的人。於是,馬斯洛關於上述問題的答案立刻就昭然呈現了:
一般的心理病理學現象是人類的這種基本性質遭到否定、挫折或者扭曲的結果。根據這個觀點,無論什麼事物,隻要有助於向著人的內在本質的實現有益地發展,就是好的;隻要幹擾、阻撓或者改變自我實現的進程,就是心理病態。①
那麼,什麼是心理治療呢?或者幹脆說,什麼叫治療?“無論什麼方法,隻要能夠幫助人回到自我實現的軌道上來,隻要能夠幫助人沿著他內在本質所指引的軌道發展,就是治療。”②
在馬斯洛看來,心理疾病正是由於人的自我(內部核心的本性)在現實的成長過程中受到了否定或壓抑造成的。他甚至在《人性能達的境界》一書的第二章,用了這樣一個醒目的標題:“神經症——個人成長的一種失敗”(“Neurosis as a Failure of Personal Growth”)。馬斯洛曾列舉過一本異常心理教科書的插圖為例:這張圖的下半部是一群孩子,蘋果臉,甜蜜的微笑,興高采烈,天真無邪,非常可愛。上方是一節地鐵車廂中的許多乘客,愁眉苦臉,灰溜溜的,像是在生氣。圖下的解說詞非常簡單:“發生了什麼事?”③其意思是說,人在孩童時代是幸福健康的,但在生活旅途中由於各種阻礙和現實影響,他們美好的理想遭到打擊甚至破滅。這正是人的成長失敗的一種縮影。
在這一點上,馬斯洛並不完全同意心理醫療創始人、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伊德的某些觀點,即把心理疾病歸結於人性某一方麵基本需要的受挫(如性的要求)。馬斯洛指出,弗洛伊德主義對精神挫折的理解過於偏狹了,而某種基本需要的缺失並不會對人生發生根本性的影響,隻有人的存在價值的喪失才會“危及一個人的性格、他整個一生的目標、他的自尊、他的自我實現”。精神病症是個人發展上的失敗,“是充分的、健全的人性的喪失”。同時,在對待心理治療的態度上,馬斯洛也不同意弗洛伊德學派的觀點。他認為,弗洛伊德主義“傾向於把任何東西都病理化(在極端情況下),因為他們沒有看到人走向健康的可能性,因為他們對任何東西都是透過黑色眼鏡來看的”①。在弗洛伊德那裏,基本需要的缺失成為人心理病症永恒的陰影,他們過於悲觀了。在一定的意義上,馬斯洛的自我實現的健康人就是針對弗洛伊德的病態人的。
與此相反,馬斯洛也不讚成作為弗洛伊德學派對立麵而存在的“成長學派”(如羅傑斯、施瓦爾茨等)過於樂觀的治療觀。這是因為,他們又“傾向於透過玫瑰色的眼睛看東西,而且他們總是回避病理問題、弱點問題和成長失敗的問題”。如果說,弗洛伊德是落在了黑暗的缺失性王國中,成長學派則是飄浮在過於明亮的抽象存在王國中了,所以看起來,他們兩者“一個似乎是全部邪惡的和罪孽的神學;另一個似乎是根本沒有任何邪惡的神學。因此,二者同樣是不正確和不現實的”②。在這裏,馬斯洛的態度又是整合的:心理病症不隻是某些基本需要受挫,更表現為一種“成長或自我實現或完美人性的不足”③,心理治療也不隻是要滿足和提供缺失性王國中人所被剝奪的基本需要,也要促進存在王國中的人的豐滿人性和人格完善。當然,從馬斯洛的根本立場來看,他的現實觀點更傾向於後者。因為他曾經把心理治療直接等同於“尋求價值,因為治療最終所尋求的同一性,本質上就是尋求一個人內在的、真正的價值”④。
有了這樣一個理論上的參照係,馬斯洛關於心理治療的思路就可以清理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