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振袖和服:未婚女性長袖和式禮服。
(8). 茶巾:原文為“袱紗”,用於揩拭茶具使之清潔,或者觀賞茶具時墊在 茶具下邊。長、寬約三十厘米,質地多樣,顏色有紅、紫和鬆葉色等。
(9). 歌仙畫:原文作“歌仙繪”,第六十六代一條天皇治世時,藤原公任所選以柿本人麻呂為主的三十六位傑出歌人的肖像畫,通常各附代表和歌一首。
(10). 即俵屋宗達(?—約1640),江戶初期畫家,長於裝飾畫和水墨畫。法橋為僧侶的級別,次於法印、法眼。宗達作為平民畫家,被授予法橋之位,實屬罕見。
(11). 源宗於(?—940),第五十八代光孝天皇的皇子——忠親王之子。三十六歌仙之一。歌風於平明中時帶豔麗、餘情和寂寥之感。
(12). 紀貫之,僅次於柿本人麻呂的三十六歌仙之一。
(13). 池上本門寺:位於東京都大田區,日蓮上人圓寂的寺廟。今天的橫須賀線不經過此處。
(14). 誌野瓷:據傳為誌野宗信於文明至大永年間(1469—1528)在瀨戶燒製的瓷器。誌野自安土桃山時代開始在美濃(今岐阜)作陶,以白釉為基本。誌野瓷分類多種,其中繪誌野以不透明白釉為底,用鐵質釉繪製花紋,大方素樸,別具風格。
(15). “樂燒”瓷,於天正年間(1573—1592)在京都始創,是一種低火度燒製的軟性陶瓷。不用轆轤等造型道具,隻用指尖捏製成型,故謂之“手捏瓷”,素樸、雅致。“赤樂”在樂燒中最為普通,本體為氧化鐵黏土,塗以紅色,上透明釉彩燒成。“黑樂”則塗以黑色不透明釉彩,強火燒製,並放入開水中浸泡,以取得柔和之感。筒形茶碗有深筒茶碗和半筒茶碗之分。
(16). 了入(1756—1834),“樂燒”本家樂家第九代陶工,樂家中興名匠。其製品精巧輕盈,赤釉色彩鮮明,黑釉沉靜、滋潤。
(17). 花押:舊時文件末尾作者繪畫式自筆署名。
(18). 宗旦(1578—1658),千家第三世宗匠,千利休之孫。入大德寺作“喝食”(kasshiki,向諸僧報告飯菜品種的有發少年),既長,繼承家業,觀利休之末路,終生不仕。精通侘茶,主張“茶禪一味”。在宗旦子孫倡導下,茶道出現“表千家”“裏千家”“武者小路千家”三個流派。
(19). 開片:日語原文為“貫入”(kannyū),釉的裂紋。燒製過程中混有裂隙的釉麵,觀之賽花紋。宋代官窯青瓷,以裂紋為特色。其後,“官窯”二字漸次代之以“貫入”或“貫乳”二字。是鑒定古瓷器的重要標識。
(20). 茶筅:攪動茶湯使之泛起泡沫的竹刷。將竹段一端劈成絲篾,使其向內蜷曲作貓爪狀,形似一隻燈泡。
(21). 塗蓋:不是與水罐一起燒製的蓋子。一起燒製的稱為“共蓋”。
(22). 小千穀縐綢:日本新潟縣小千穀市織造的縐綢布料。
(23). 唐津瓷:佐賀縣唐津,於室町時代(1338—1573)開始製瓷,桃山至江戶初期最為發達。
(24). 爐疊:榻榻米房間中央的爐膛所占的半鋪席。
(25). 明治豪商原富太郎(號三溪),於橫濱市本牧三之穀海岸,開辟幅員廣 大的庭園,名“三溪園”。原三溪名滿天下,他既是古董收藏家,又是深具鑒賞力的保護者,也是卓越的茶人(茶道師傅)。他不但將紀州德川家別邸和伏見城遺址移築於三溪園內,還把織田信長之弟——茶人織田有樂的茶室春草廬移建於此。如今作為一般公園開放,每天遊人如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