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轉運通過運河非常便利,二月份開船從揚州出發,四月之後通過淮河進入汴河,由於這時候水淺,通行不便,要到六七月份才能到達運河與黃河交接的河口。可這時恰逢黃河的豐水期,無法通航,隻能等到八九月份黃河水落下去之後,再航行進入洛河。把糧食等物從揚州運往洛陽,需要耗費多半年的時間。
這是唐初糧食轉運的情形,到晚唐已經不需要了。
李商隱站在船頭,聽雨打船篷。思緒飛到千裏萬裏之外。
2.君問歸期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夜雨寄北》
或可譯為:
你來信問何時回京我的歸期實在說不定,
此刻夜雨淅瀝漲滿池子怕是要下到天明。
什麼時候才能一起修剪燭芯使燈光更亮,
西窗下秉燭長談傾訴巴山夜雨思念之情?
由詩中兩度出現的“巴山夜雨”,我們可以確知:這首詩作於巴蜀之地,時間是在一個秋天的晚上,當時外麵正下著綿綿秋雨。
揣測詩意,詩人和這個來信問候的朋友關係相當密切,曾經不止一次在夕陽西下之後,又燃燭在西窗夜談,而到作這首詩時,他們已經分開相當長時間了。
考察李商隱的生平,他隻有兩次到過巴蜀。其中一次是從桂林幕府罷職北歸的時候,大中二年(848年)六月下旬抵達江陵。其間有兩個月左右,詩人折向夔峽一帶稍作遊覽。江陵至夔州水程七百餘裏,上水需要半個月到二十天時間,七月二十日抵達夔州,後乘舟順流東下,返回江陵已經是八月中旬。這一次到巴蜀,逗留時間甚短,並且他還要趕回長安參加年底舉行的選拔考試。所以,這一次作《夜雨寄北》的可能性不太大。我們留待後麵細表。
李商隱還有一次到巴蜀,逗留時間很長,從大中五年(851年)冬天至大中九年(855年)年底,一共待了五個年頭。我們重點考察這一次的情形。
詩人這次入川,是應東川節度使(治所在今四川三台)柳仲郢的聘請。柳仲郢是京兆華原(今陝西)人,當時是鄭州刺史遷河南尹,剛接到調令去任東川節度使。
柳仲郢以三十五萬錢聘請李商隱為幕府記室。當時正一品的太師、太保、太傅的年薪是二百萬錢;正三品的六部尚書,相當於現在的部長,年薪一百萬錢;節度使年薪三十萬錢。
李商隱寫信答謝柳仲郢賜錢三十五萬讓他準備行李:“伏以古求良材,必有禮幣。一束芻皆堪貺美,五羖皮未曰輕齎。”(《上河東公謝聘錢啟》)
“五羖皮”的典故出自春秋時期秦穆公用五張公羊皮贖回百裏奚的故事。百裏奚原來是虞國大夫,晉獻公滅虞後,他流落到宛地(今河南南陽),被楚人拘留下來,替他們養牛。秦穆公得知百裏奚很有才能,決意用重金贖回。為避免引起楚國的懷疑,就派人帶著五張公羊皮將百裏奚贖了回來。當時的人稱百裏奚為“五羖大夫”。李商隱用這個典故表示柳仲郢重用自己。
“一束芻”的意思是成束的草,即一捆草或一紮草。《詩經》裏有“生芻一束,其人如玉”“綢繆束芻,三星在隅”。《後漢書·徐稚傳》裏說,當朋友丁母憂時,徐稚前往祭奠,“置生芻一束於廬前而去”。後來就稱“束芻”為祭品。李商隱用這個典故表示柳仲郢對自己喪妻的安慰。
大中五年(851年)暮春夏初,李商隱的妻子王晏悅病逝,正暫厝洛陽崇讓坊王家舊宅,準備歸葬滎陽。時任河南尹的柳仲郢可能親自或派人前往祭奠,他倆早就相識。
李商隱的兩個孩子年紀尚小,也要在家守孝服喪三年。
柳仲郢一行於七月份先赴東川,囑咐李商隱安頓孩子後即趕去上任。
妻子去世的時候,李商隱正在汴州節度使(治所在今河南開封)幕府,當時妻子病危,他星夜兼程,還是沒有趕上見妻子最後一麵。
當時正是晚春初夏,薔薇初開,葉如翠帶,花錢小巧,花朵上尚有晶瑩的露水,仿佛正在哭泣流淚一般。枝條細長柔嫩,有如妻子生前織的有錢紋的綠色衣帶。他想起《詩經》裏的《綠衣》:“綠兮衣兮,綠衣黃裏。心之憂矣,曷維其已?”“兮綌兮,淒其以風。我思古人,實獲我心。”
大意是,綠色衣服,黃色襯裏,一針一線翻裏翻麵細細地看。妻子從前的規勸,使我避免了過失。天氣寒冷之時,還穿著夏天的葛布。秋風侵襲,感覺到風吹來的陣陣寒意。隻有妻子與自己心意相合,這是任何人也代替不了的。對妻子的思念悲傷,都將無窮無盡。
潘嶽在《悼亡詩》裏說:“幃屏無仿佛,翰墨有餘跡。流芳未及歇,遺掛猶在壁。”沈約在《悼亡》裏說:“簾屏既毀撤,帷席更施張。遊塵掩虛座,孤帳覆空床。”而今環顧四周,房中唯有妻子生前喜愛彈奏的錦瑟,物在人亡,睹物增悲。李商隱睹物傷心,情不能已,寫下了《房中曲》:
薔薇泣幽素,翠帶花錢小。
嬌郎癡若雲,抱日西簾曉。
枕是龍宮石,割得秋波色。
玉簟失柔膚,但見蒙羅碧。
憶得前年春,未語含悲辛。
歸來已不見,錦瑟長於人。
今日澗底鬆,明日山頭檗。
愁到天池翻,相看不相識。
或可譯為:
薔薇沾露幽意無限如在哭泣,
綠色蔓條綴著花朵銅錢般小。
孩子癡癡站立像無依的浮雲,
堂西簾下無眠等待直到破曉。
枕頭還是東海龍宮神奇寶石,
仿佛來自一泓秋水眼波顏色。
素席上已不見妻子柔美肌膚,
隻見到鋪著的羅被一片慘碧。
記得前年春天分別傷心難語,
還沒有開口就滿含無限悲辛。
這次遠道歸來再也不能見麵,
平日心愛錦瑟寂寞橫躺長存。
今天憂思鬱結如山澗裏青鬆,
明天心中苦澀像山巔上黃檗。
真怕到那天翻地覆發生之時,
彼此相見當麵凝視兩不相識。
妻子去世了,幼子袞師和女兒正像“嵇氏幼男”和“左家嬌女”,妻子九泉之下怎不牽腸掛肚?
長安至梓州近三千裏,需時五十天至兩個月。
李商隱安頓家事以後,從長安至鹹陽,西行至大散關遇雪。
從軍劍外,無人寄衣,旅宿夢見鴛機,那些寒衣絮著飽滿的棉花,針腳均勻細密。夢裏以為有家可歸,醒來倍覺陣陣淒涼。李商隱寫下了《悼傷後赴東蜀辟至散關遇雪》:
劍外從軍遠,無家與寄衣。
散關三尺雪,回夢舊鴛機。
或可譯為:
赴蜀中軍營任職離家鄉遙遠,
誰給我寄棉衣妻子不在人間。
大散關上披著三尺厚的大雪,
夢中妻子坐在舊時鴛機旁邊。
從大散關開始,李商隱沿嘉陵江順流而下至利州(今四川廣元),想起武則天的傳說。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彠於貞觀年間做利州都督,傳說武則天的母親曾泊舟江潭,感龍交受孕而生武則天。李商隱寫下了《利州江潭作》:“神劍飛來不易銷,碧潭珍重駐蘭橈。自攜明月移燈疾,欲就行雲散錦遙。河伯軒窗通貝闕,水宮帷箔卷冰綃。他時燕脯無人寄,雨滿空城蕙葉雕。”
李商隱離開利州時,還作了《望喜驛別嘉陵江水二絕》,自注:此情別寄。望喜驛在今廣元城南。嘉陵江水出於秦州(今陝西鳳縣東北嘉陵穀),東流四川又經過嘉陵,故稱嘉陵江。李商隱披星戴月,順嘉陵江而下千裏,至利州後則離嘉陵江而折向西南。由越劍閣而至梓潼縣,再向西南,行至綿州巴西縣,順涪江東南下,十一月份抵達東川節度使治所梓州。梓州在蜀境規模僅次於益州,管梓、綿、劍、普、榮、遂、合、渝、瀘等州。
柳仲郢本來安排李商隱擔任幕府記室,因他來遲,由吳郡張黯見代,李商隱改判上軍。次年,又兼代記室。後來,柳仲郢又為他奏請了檢校工部郎中的憲銜,這是從五品上階,雖是榮譽稱號,卻也是李商隱一生最高的職務。
李商隱在信中讚揚柳仲郢幕府是有德者之門宇,飾有象牙的床榻,鋪有錦繡的褥子,有藏書的石室,接待賢才的黃金台。自己雖然如同鉛刀一般愚鈍,然磨煉後尚有一割之用:
“所賴因依德宇,馳驟府庭。方思效命旌旄,不敢載懷鄉土。錦茵象榻,石館金台,入則陪奉光塵,出則揣摩鉛鈍。”(《上河東公啟》)
李商隱繼續說:“汲縣勒銘,方依崔瑗;漢庭曳履,猶憶鄭崇。寧複河裏飛星,雲間墮月,窺西家之宋玉,恨東舍之王昌。誠出恩私,非所宜稱。”
李商隱在這裏提到了文學家宋玉和美男子王昌,也提到了敢於提意見以至皇帝都熟悉腳步聲的鄭崇和被譽為“草聖”且政績煊赫的崔瑗,來比喻讚頌柳仲郢。同時又以柳下惠和阮籍自比,來說明自己不近女色:“伏惟克從至願,賜寢前言。使國人盡保展禽,酒肆不疑阮籍。”
展禽就是柳下惠,春秋時期魯國人,是魯孝公的兒子公子展的後裔。“柳下”是他的食邑,“惠”是他的諡號,故稱柳下惠,為柳氏得姓始祖。柳下惠曾用身體溫暖避寒的女子,而沒有非禮的行為,後人稱“坐懷不亂”。
阮籍是西晉隱士,竹林七賢之一,容貌奇美俊偉,博覽群書,尤其喜好《老子》《莊子》,又擅長彈琴長嘯。阮籍後來被司馬懿逼出竹林,隻好借酒沉醉隱於朝廷。他多次醉倒在酒肆女子身邊。女子的丈夫偷偷觀察阮籍醉後的動作,可什麼都沒有發現。
柳仲郢看李商隱中年喪妻,十分同情,他非常關心李商隱的個人問題。當時幕府中有一位容貌秀麗的歌舞樂伎張懿仙,柳仲郢有意撮合,準備賜予李商隱,冀為縫補和幫助料理生活起居。
張懿仙的容貌和技藝是第一流的。李商隱也說張懿仙“本自無雙,曾來獨立”。這是借用李延年“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北方有佳人》)來作比。
但是,李商隱感念亡妻,婉言謝絕了柳仲郢的好意:
“某悼傷以來,光陰未幾。梧桐半死,方有述哀;靈光獨存,且兼多病。眷言息胤,不暇提攜。”(《上河東公啟》)
這裏的“梧桐半死”,出自枚乘《七發》:“龍門之桐,高百尺而無枝……上有千仞之峰,下臨百丈之溪……其根半死半生。”李商隱借用來比喻妻子已死,自己獨存,況且多病,兩個孩子尚小。
李商隱又寫了《李夫人》三首,借李夫人的事跡來悼亡妻子。李夫人就是李延年的妹妹。李延年曾作詩:“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大意是:北方有位絕色女子,超俗出眾卓爾不群。秋波一閃放棄城市,美目再盼放棄國家。即使明知傾覆城邦,錯過之後哪裏再見這個姑娘?
雄才大略的漢武帝被深深打動,立時生出一見佳人的向往之情。李延年的妹妹當即被封為夫人,即李夫人。容貌蓋世、多才多藝的李夫人遇上漢武帝這樣能欣賞、理解自己的一代天驕,真是幸事;可不幸的是,自古紅顏多薄命,李夫人如流星劃過夜空,不久就去世了。
漢武帝請方士招來李夫人的神,追悼不已:“是耶非耶?立之而望,偏何姍姍其來遲!”“既激感而心逐兮,包紅顏而弗明。”這也是“紅顏”一詞最早的出處。
李商隱用李夫人的典故,寫了《李夫人三首》。他說妻子已死,自己再也看不見亡妻的美目流盼。如今柳仲郢賜張懿仙,自然感激。可是就像月亮沒了,要叫星來代替是不行的。
李商隱說自己在文章中曾有過一些關於美女的描述,但在現實生活中他並不是一個風流隨性之人:“至於南國妖姬,叢台妙妓,雖有涉於篇什,實不接於風流。”(《上河東公啟》)這也是李商隱一切情詩的最佳注腳。
3.大中七年
大中七年(853年),是李商隱來到梓州幕府的第三個年頭,他的整個幕府生涯將達二十年。
也是他的一生的轉折點。在東川這幾年,柳仲郢舉行的宴會和遊樂,李商隱常常抱病不去,或聊為應付,沒有陪同遊歡。他業餘時間一心向佛,和幕府同僚也沒有什麼交誼。
李商隱常到郊外遊玩,時時泛起思鄉之情,曾作:“天涯常病意,岑寂勝歡娛。”(《西溪》)“悵望西溪水,潺湲奈爾何。不驚春物少,隻覺夕陽多。”(《西溪》)“身屬中軍少得歸,木蘭花盡失春期。偷隨柳絮到城外,行過水西聞子規。”(《三月十日流杯亭》)子規鳴聲若曰“不如歸去”,這是以聞子規寓歸家之思。
頭一年歸葬王晏悅時趕上七夕。這是神話傳說中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七夕之夜,李商隱看著銀河,想起民間傳說。天帝的外孫女織女,住在天河之東,日夜勤奮,織成雲錦天衣。天帝將她嫁給河西牽牛,織女出嫁後就不再織布。天帝很生氣,責令織女回到河東,每年七月七日夜才能渡河與牽牛相會。“七月七日夜,烏鵲填河成橋,而渡織女。”(《淮南子》)
早在《詩經》裏,就已經提到了牽牛星和織女星。“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大意是一晝夜有十二個時辰,其中從旦至暮有七個時辰;織女星每時辰更動位置一次,從旦至暮一共七次。一天七次,也沒有織出一幅像樣的布來。明亮的牽牛星徒有牽牛之名,卻不能用來駕車載物。這裏的牛郎織女各不相幹,還隻是一種陪襯性的文學因素。
到了東漢末期的《古詩十九首》,其中《迢迢牽牛星》第一次將牛郎織女故事構成獨立的文學作品,把牛郎織女幻想成一對彼此相思而不得相見的戀人:“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劄劄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複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大意是:遠遠的是牽牛,亮亮的是織女。雙手潔淨纖細,撫弄梭子織布。整天織不成匹,淚水如雨下落。天河又清又淺,相距並不遙遠。隻有一水之隔,含情不能訴說。
正逢七夕之夜,悵惘中,李商隱寫下了《辛未七夕》:
恐是仙家好別離,故教迢遞作佳期。
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
清漏漸移相望久,微雲未接過來遲。
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
或可譯為:
也許是神仙最喜歡人世間的別離,
故意在久別之後才安排相會佳期。
從來天上布滿彩霞可以直垂銀河,
何必非等金風四起玉露凝成之時。
仙界漏壺刻箭緩慢移動期盼已久,
兩岸雲氣尚未接通雲梯姍姍來遲。
莫非怨我沒有酬謝填河搭橋烏鵲,
還是怪你忽略烏鵲隻顧乞巧蛛絲?
二十年幕僚生涯,天南海北,聚少離多,夫妻二人過著牛郎織女的生活。
來東川的第二年七夕,李商隱寫下了《壬申七夕》:“已駕七香車,心心待曉霞。風輕惟響佩,月薄不嫣花。桂嫩傳香遠,榆高送影斜。成都過卜肆,曾妒識靈槎。”李商隱以牽牛自況,確實他一生就像牽牛,四處漂泊,總是見不到織女。
這一年是閏七月,因而有兩個七夕。在第二個七夕之夜,李商隱又寫下了《壬申閏秋題贈烏鵲》:“繞樹無依月正高,鄴城新淚濺雲袍。幾年始得逢秋閏,兩度填河莫告勞。”牛郎織女兩度相逢,更反襯出自己和妻子終生不複相見的哀苦。
他還寫了《銀河吹笙》:
悵望銀河吹玉笙,樓寒院冷接平明。
重衾幽夢他年斷,別樹羈雌昨夜驚。
月榭故香因雨發,風簾殘燭隔霜清。
不須浪作緱山意,湘瑟秦簫自有情。
或可譯為:
七夕之夜悵然地望著銀河寂寞吹笙,
任寒意浸透小樓一夜無眠直到天明。
當年同衾共枕相互依偎轉眼成舊夢,
昨夜離巢雌鳥聲聲悲鳴從夢中驚醒。
在微雨中觀月台榭散發出陣陣餘香,
風簾飄搖燭光黯淡阻隔著寒霜淒清。
不要再輕易幻想羽化成仙跨進仙境,
湘靈鼓瑟秦台吹簫人間自有那真情。
進入大中七年(853年),盡管柳仲郢對他甚好,李商隱還是屢屢泛起思鄉之情。這一年從春天開始,他就一直在想家。
二月二日,李商隱到江邊散步,看見柳葉嫩芽如人之睡眼方展,聽到春江暖水拍打灘岸,又勾起思歸之情。長期在外做幕僚,飽受天涯羈泊的痛苦和疲憊,滿是欲歸不能的苦悶和無奈。他以麗文寫悲涼,以樂境寫哀思,以華麗寫淒涼,寫下了《二月二日》:
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暖聞吹笙。
花須柳眼各無賴,紫蝶黃蜂俱有情。
萬裏憶歸元亮井,三年從事亞夫營。
新灘莫悟遊人意,更作風簷夜雨聲。
或可譯為:
二月二日踏青節我漫步江邊,
陽光和煦笙歌清揚春風送暖。
花蕊如須柳葉細小睡眼方展,
紫蝶黃蜂穿梭追逐多情纏綿。
客居萬裏之外常思回歸故園,
柳營任事羈旅愁懷不覺三年。
春江水漲不解心意溪流潺湲,
淒淒風雨夜半三更敲打房簷。
在詩裏,他稱自己所效力的幕府為“亞夫營”。這個典故源自西漢初期的大將周亞夫。周亞夫為了防禦匈奴侵擾,曾在京師萬年縣東北三十裏紮營屯兵整訓。周亞夫以軍紀嚴明著稱,漢文帝親來勞軍亦不得入。後人稱戒備森嚴的軍營為“亞夫營”或“細柳營”或“柳營”。
到了七夕,他又寫了一首《七夕》:“鸞扇斜分鳳幄開,星橋橫過鵲飛回。爭將世上無期別,換得年年一度來。”此時,李商隱多麼希望妻子就是那相隔著一條銀河的織女啊,一年雖然漫長,但總有一年一度的相逢。
在這一年,他開始刻意事佛:“三年以來,喪失家道,平居忽忽不樂。始克意事佛,方願打鍾掃地,為清涼山行者。”(《樊南乙集序》)
巴蜀之地多高僧禪師。李商隱來東川後,特意戒酒,也幾乎不再參加同事的聚會。他一心向佛,特意捐出自己的俸祿,在長平山慧義寺經藏院開鑿五間石室,用金字刻《妙法蓮華經》七卷,請求柳仲郢題字:
“二百日斷酒,有謝蕭綱;十一年長齋,多慚王奐。仰戀東閣,未歸西林。近者財俸有餘,津梁是念。適依勝絕,微複經營……今年於此州長平山慧義精舍經藏院,特創石壁五間,金字勒上件經七卷。既成勝果,思托妙音。”(《上河東公第二啟》)這裏用了蕭綱二百日戒酒、王奐過午不食十一年齋戒兩個典故。
李商隱從小就喜歡《妙法蓮華經》,他認為這部經書是諸經中王,最尊最勝。
不久,柳仲郢賜撰《金字法華經記》。李商隱寫了一封感謝信:“換骨惟望於一丸,剜身止求於半偈。豈謂尚書,載持夢筆,仰拂文星,入不二法門,住第一義諦。儒童菩薩,始作仲尼;金粟如來,方為摩詰。”(《上河東公第三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