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夜雨寄北:妻子或好友(2 / 3)

大中七年(853年)也是李商隱從政的轉折點,不再祈求別人的幫助。剛來東川的前兩年,他還屢屢請托,想著高官的推薦。

比如大中五年(851年)十二月十八日,他剛到東川一個月左右,柳仲郢就派他前往西川推獄,也就是會審、協助審理案件。西川節度使杜悰是憲宗的女婿,也是李商隱的表兄,為人凶悍,時號“禿角犀”。

李商隱代擬了《為河東公上西川相國京兆公書》,以柳仲郢口吻推薦自己前去辦理,並捎口信:“自奉台牒,夙夜兢惶,今謹差節度判官李商隱侍禦往,以今月十八日離此。某素無材效,早沐恩憐,獲接仁風,實為天幸,頗希終始,以奉恩光,事大之心,朝暾是誓,其他並附李侍禦口述,伏為照察。”

此時,李商隱的職務是節度判官,職位在節度使、副使、行軍司馬之下,而在記室、各曹之上,可以代節度使行使職權。到大中七年(853年),李商隱又兼任記室,重新操持文字工作。

信中說的“口述”,是柳仲郢的私事。柳仲郢讓李商隱在杜悰那裏幫著自己的兒子柳珪謀取一個職位。

李商隱寫了《獻相國京兆公啟》《獻相國京兆公啟二》,隨信呈上舊詩一百首。後來他又寫了《五言述德抒情詩一首四十韻獻上杜七兄仆射相公》《今月二日,不自量度,輒以詩一首四十韻幹瀆尊嚴……亦詩人詠歎不足之義也》的長詩,表達了希求提攜之意。

這種自薦無果而終,正如晚唐孫光憲在《北夢瑣言》所言,杜悰“未嚐延接寒素,甘食竊位而已”。《新唐書》也說杜悰“厚自奉養,未嚐薦進幽隱”。杜悰沒有幫助李商隱,但是把柳珪的事情辦了。李商隱在萬安驛乘舟順內江而下回到梓州。

返途經金牛驛。西漢揚雄的《蜀王本紀》記載,戰國時秦惠王覬覦蜀地,用五頭“黃金”石牛騙取了蜀王開鑿棧道通往秦國,而秦軍則沿著蜀道將這片處女地納入囊中。李商隱讚歎山川之險,作了《井絡》:“井絡天彭一掌中,漫誇天設劍為鋒。陣圖東聚夔江石,邊柝西懸雪嶺鬆。堪歎故君成杜宇,可能先主是真龍。將來為報奸雄輩,莫向金牛訪舊蹤。”他警示野心家不要妄圖憑借形勢險要的蜀中進行割據分裂國家。

也是在大中七年(853年),杜悰遷淮南節度使,已定東下行期路線,即將啟程。當時自益州赴揚州,有水陸二途:陸路取道長安、洛陽,再經汴渠南下;水路則由益州沿岷江南下至戎州,沿長江經渝州(今重慶)、三峽而東下。李商隱代柳仲郢作了《為河東公複相國京兆公啟》,建議走相對坦夷之陸路,而杜悰則“決取峽路”。柳仲郢派李商隱在東川境內渝州界首迎送,事畢李商隱旋即返回梓州。

在大中七年(853年)前的兩年裏,李商隱除了請托杜悰,他還給河東節度使(治所在今山西太原)盧鈞寫信。盧鈞是李商隱的弟弟羲叟的嶽父,他曾出任廣州刺史、禦史大夫、嶺南節度使。廣州商賈雲集,遍地是錢,嶺南節度使是個肥差,前幾任節度使無不捆裝船載財物還京,盧鈞為政廉潔,一概不受商人送上的厚禮。盧鈞也始終沒有給李商隱回信。

在大中七年(853年),李商隱已不再像頭兩年那樣乞求為官,而是一心向佛,但是他時時想念兩個孩子。

到了秋天,李商隱又作了《寫意》:

燕雁迢迢隔上林,高秋望斷正長吟。

人間路有潼江險,天外山惟玉壘深。

日向花間留返照,雲從城上結層陰。

三年已製思鄉淚,更入新年恐不禁。

或可譯為:

就像燕子鴻雁遠離長安上林,

天涯漂泊高秋望斷發出悲吟。

茫茫人間路如潼江流急灘險,

遠在天外的玉壘山高峻幽深。

夕陽返照花間留下暗淡影子,

暮雲湧起城上密布濃雲層陰。

三年來我盡力收住思鄉淚痕,

新的一年怕難抑製思歸之心。

總之,在東川幕府的第三年,李商隱的思鄉之情難以抑製。這種情緒,在十月份楊本勝來幕府後得到爆發。

楊本勝是原右仆射楊漢公之子,虢州弘農人。他前來投靠柳仲郢,被授東川節度使幕府節度推官。這次,楊本勝還帶來一個消息,就是他在京師見到了李商隱的兒子兗師,消瘦得不行。

兗師出生於會昌六年(846年),當時李商隱35歲,正任秘書省正字。女兒大約生於大中三年(849年)。

大中五年(851年),李商隱在給柳仲郢的信中說:“或小於叔夜之男,或幼於伯喈之女。檢庾信荀娘之啟,常有酸辛;詠陶潛通子之詩,每嗟漂泊。”(《上河東公啟》)同年,他在給杜悰的信中也說:“男小於嵇康之男,女幼於蔡邕之女。”(《獻相國京兆公啟二》)

據《晉書》所說,嵇康(字叔夜)的兒子,“男年八歲,未及成人”。《後漢書》說,蔡邕(字伯喈)的女兒,名琰,字文姬,博學有才辯,又妙於音律。“年六歲,蔡邕夜鼓琴,弦斷。琰曰:第二弦。邕故斷一弦,而問之。琰曰:第四弦。”

在兗師四歲的時候,李商隱曾寫了《驕兒詩》:“袞師我驕兒,美秀乃無匹。文葆未周晬,固已知六七。四歲知名姓,眼不視梨栗。”“爺昔好讀書,懇苦自著述。憔悴欲四十,無肉畏蚤虱。”“兒慎勿學爺,讀書求甲乙……當為萬戶侯,勿守一經帙。”大意是:袞師啊我最愛的驕兒,你美好聰敏無人能比。裹在繡褓中未滿周歲,就已經知道數六和七。四歲便知道自己姓名,不再眼睜睜貪饞梨栗。阿爸從前喜歡讀書,勤奮刻苦獨自著述。如今憔悴年近四十,身上無肉害怕蚤虱。千萬不要學習阿爸,應舉求取科名甲乙。用武功博取萬戶侯,不要死守一部經帙。

在詩中,李商隱還轉述親朋對袞師器宇相貌的誇獎,說他有神仙之姿、貴人之相,是第一流的人品。大意是:朋友們常常暗地裏端詳,說你像丹穴山的鳳凰。如果在重視儀容風度的六朝,這孩子的品級評定定是第一。說他要不就是神仙般的風姿,要不就是燕頷鶴步的貴骨。

兗師之名,取意於“帝王之師”。兗,兗衣,借指帝王,可見李商隱對其子的期望。

李商隱在“小男方嗜栗,幼女漫憂葵”(《詠懷寄秘閣舊僚二十六韻》)說,兒女尚未成年,因家境貧寒,常有衣食之憂。

《唐才子傳奇》說,白居易特別喜歡李商隱的詩文,說死後願意托生為他的兒子。李商隱生的第一個兒子即取名“白老”。等到“白老”稍微長大一點,略無文性。好友溫庭筠戲說:“以爾為樂天後身,不亦忝乎?”古代長子用“老”,這個孩子應該年齡比兗師還大一點,但是考察李商隱生平,他隻有這一個兒子。那麼,兗師或者字“白老”?

早在會昌四年安葬侄女寄寄的時候,李商隱撰寫了《祭小侄女寄寄文》,大意是:正月二十五日,伯伯用瓜果、玩具,召喚寄寄的魂魄,回歸祖墳之旁。傷心啊!你出生四年之後,才回到自己的家中。然而僅僅過了幾個月,便逝去了。那時我在京都等待官職,移家到關中,世事紛紜,光陰遷移,寄埋你的遺骨,如今已經五年了。如今我的二姐,已經歸返祖墳。於是也把你的魂靈遷葬至此。況且我續弦以來,仍然沒有子女。尤其對你的疼愛,更甚於他人。你的大姑、二姑,墳地相接。我來祭奠你,你的父親在哭送你。

從這篇祭侄女的文中,我們可以得知李商隱在娶王晏悅之前曾經成婚,可是沒有子嗣。至少在會昌四年,李商隱和王晏悅還沒有子嗣。至於李商隱和前妻的情況,我們一無所知。

李商隱和楊本勝一直談到夜深,直到軍營角聲停歇:“聞君來日下,見我最嬌兒。漸大啼應數,長貧學恐遲。寄人龍種瘦,失母鳳雛癡。語罷休邊角,青燈兩鬢絲。”(《楊本勝說於長安見小男阿兗》)說兗師長久貧困恐怕很難學乖,失掉了慈母往往會變呆。兩人夜深說罷營中已吹起了號角,青燈照著自己的花白鬢絲。

李商隱來梓州的時候,妻子王晏悅剛去世不到半年,兩個孩子都留在長安。他托付好友、連襟韓瞻夫婦照顧。孰料他剛到東川,韓瞻就奉命攜全家到山南西道普州上任。孩子隻好又轉托他人幫助照料,李商隱一直放心不下。

李商隱臨離開長安前,韓瞻攜著兒子韓偓(韓冬郎)送行,一程又一程,長亭更短亭。《華陽國誌》:“巴、漢、庸、蜀,屬益州。”益州就是現在的四川成都,庸在川東夔州一帶,蜀在成都一帶。《舊唐書·地理誌》:梓州至京師二千九百裏。

客路初程,才到鹹陽,而舉頭已不見長安,李商隱作了《赴職梓潼留別畏之員外同年》:

佳兆聯翩遇鳳凰,雕文羽帳紫金床。

桂花香處同高第,柿葉翻時獨悼亡。

烏鵲失棲長不定,鴛鴦何事自相將。

京華庸蜀三千裏,送到鹹陽見夕陽。

或可譯為:

我們倆先後娶了王茂元女兒,

同享新婚之喜端坐金床羽帳。

當年蟾宮折桂咱倆同時登第,

如今柿葉飄翻我卻獨賦悼亡。

我就像失巢的烏鵲漂泊無依,

你們夫婦如同鴛鴦白頭相望。

長安蜀地三千裏路遠求幕職,

送到鹹陽望見夕陽豈不感傷?

4.韓瞻同年

韓瞻同年是李商隱的同榜進士,同榜及第謂之“同年”。那是在文宗開成二年(837年)春天,當時李商隱25歲。

這年的試題是《太學創置石經詩》。石經是指當年立於國子監的開成石經,上麵刻有儒家最重要的十二部典籍,共六十五萬餘字,用了七年時間才完成。

由於唐朝的印刷技術不發達,與考試有關的儒家經典專著供不應求,很多人隻能用傳抄的方式來記錄這些名著,造成了各種混亂和大量筆誤,也影響了科舉考試的公正性和嚴肅性。開成石經保證了經典的準確性和權威性,成了讀經者抄錄校對的標準。

當時,朝廷崇聖尊儒,兼重佛道。儒學考試科目是九部儒家經典,分為大經、中經、小經三等:《禮記》《左傳》為大經;《詩經》《周禮》《儀禮》為中經;《易經》《尚書》《公羊傳》《榖梁傳》為小經。考生至少要精通一門大經和一門小經,此外還要兼通《論語》《孝經》。唐朝推崇老子李聃,以道教為國教,所以把《老子》《莊子》也列入考試範疇。

唐代的科舉取士有兩種形式:歲舉和製舉。所謂科舉,就是由朝廷按需設立若幹科目,通過舉行統一命題考試的方法,篩選人才,以備錄取任官的一種製度。所謂“歲舉”,又稱常科或常選,是每年都要按例舉行一次的考試取士方式,其中以明經、進士兩科最為重要。明經考試先試帖經,意在考查對經文的熟記情況;再試經義,即考查對經文的理解情況;最後試策,即考查識時務的情況。進士考試先試經史,再試詩賦,最後試策即時務。相比而言,考經義,隻要熟悉經傳正文及其注釋,就可以及格;而考詩賦,還需要具有文學創作能力。李商隱參加的就是進士考試。

所謂“製舉”,是皇帝臨時下詔舉行的考試,意在選拔急需之才,或者是為了倡導社會風氣。製舉的科目,全由皇帝臨時決定。此外,還有文辭清麗、武足安邊、才高未達而沉跡下僚、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等多種考試方法。

製舉考試最難。應詔參加製舉考試的多則二千人,少也有一千人,所收百才有一。明經考試最容易,每年經過縣初試、州府覆考,得以參加禮部考試的共三千人,每年及第二百人左右。而進士每年所取者不過二三十人,是明經科的十分之一。由此可知唐代考試,製舉最難,進士次之,明經又次之。所以當時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三十歲考中明經科就很晚了,五十歲中進士也還算可以。

此前,在中國曆史上先後出現了原始的禪讓製,上古三代的世卿世祿製,春秋戰國時期不計出身、不限國別的招納、自薦、薦舉以及治功、事功、軍功授官爵等,兩漢的察舉、征辟等,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製,到隋唐之時逐漸形成了科舉取士製度,並一直延續至清朝末年。

主持歲舉考試的,最初是吏部考功員外郎(從六品上);後來,改為秩位較高的禮部侍郎(正四品下)。這年的主考官是禮部侍郎兼知貢舉高鍇,他共錄取了四十名新進士。其中,李肱能詩工畫,所作詩賦為高鍇激賞,以為雖使何遜複生,亦不能過,所以取為狀元。在同年中,李商隱和韓瞻脾性相投,關係最為密切。韓瞻字畏之,是京兆萬年(今陝西樊川)人,名次排在李商隱之後。

禮部歲舉合格者,隻是取得了入仕資格,並不立即授予官職,還必須經由尚書省吏部的考選,叫作“省試”或“釋褐試”,才能得到任命。

當時,禮部負責組織進士考試,試後將及第舉子姓名及有關材料移交給吏部。吏部由員外郎主持,對新及第進士再次進行考試,合格者方能授官,稱作關試。關是關白,官府間的公文往來。關,本義是由此以達彼為關,唐代諸司之間自相質問所用的公文體裁之一。

當年二月七日,吏部舉行關試,李商隱又獲通過,自此屬吏部,等候參加釋褐試放官。

漢時辟除,屬吏對其舉主,有服喪三年之製。唐時科舉,門生對其座主,也要感謝提攜之恩。發榜之日有謝恩儀式,以確定門生與座主的身份。

到了答謝座主的日子,李商隱和韓瞻、李肱等去高鍇府邸答謝。大家立在西階下,北上東向叩拜,高鍇答拜,於是大家敘齒謝恩,一起升階,與前來觀看的公卿就座。

成為座主的高鍇並未能給予門生以有力援引,他隨後出為鄂嶽觀察使,三年後卒於任上。他最欣賞的門生李肱累任嶽州、齊州刺史,韓瞻最後也是官至睦州刺史,都沒有升到高級職位。

從錄取結果公布之日起,曲江會杏園宴、雁塔題名、慈恩寺塔題名等慶賀活動接踵進行。

新科進士發榜後,文宗賜宴遊賞於曲江池旁的杏園,稱為曲江宴或杏園春宴,又因為宴會是在關試之後舉行的,所以又叫關宴。

二月初晨,沿堤草新。宴會那天,文宗親禦紫雲樓,垂簾觀看。更有王公貴族之家櫛比而至,從中挑選女婿,更有歌伎出入,車馬填塞,不勝言狀。韓瞻就是在這次宴會上,被涇原節度使王茂元相中的。

涇原節度使治所在涇州(今甘肅涇川),古稱回中,位於京師西北四百九十三裏,管涇、原、渭、武四州。王茂元是濮州濮陽人,前鄜坊節度使、名將王棲曜之子,祖父曾參與討伐安史之亂叛軍。此時,王茂元剛從廣州刺史、嶺南節度使任上調任涇原節度使不久,他當即在京師為韓瞻修建新房。

王茂元膝下五男七女,隻剩下兩個女兒尚未出嫁。現在,六女兒許給韓瞻,最小的七女兒王晏悅尚待字閨中。韓瞻極力為李商隱撮合。

李商隱此時離開老家已久,他迫不及待想回濟源(今河南濟源)省母,又要在清明節前趕回滎陽(今河南滎陽)給父親墳墓添土。而韓瞻也要趕到涇原節度使王茂元幕府商議婚事,趁正式官職沒有任命,暫時到涇原幕府幫忙。離京之前,正是同年好友宴會之時,他倆未及相見。

行次灞上,李商隱寫了一首《及第東歸次灞上卻寄同年》寄給韓瞻:“芳桂當年各一枝,行期未分壓春期。江魚朔雁長相憶,秦樹嵩雲自不知。下苑經過勞想像,東門送餞又差池。灞陵柳色無離恨,莫枉長條贈所思。”大意是:我們蟾宮折桂同登一第後,正是頻繁聚會遊玩之際。本來邀約一道暢遊曲江,卻未能如願。東門餞別又陰差陽錯,同年竟未能相聚。古人送客灞橋習慣折柳贈別,而自己衣錦還鄉,韓瞻喜事在望,本無離別之苦,也就不必枉折柳枝贈予同年。

韓瞻到涇原後,李商隱作了《寄惱韓同年》(原注:時韓住蕭洞)二首:

其一

簾外辛夷定已開,開時莫放豔陽回。

年華若到經風雨,便是胡僧話劫灰。

或可譯為:

窗外的木蘭花肯定正在怒放,

開的時候千萬不要放走時光。

美好年華若是經曆幾場風雨,

滿地殘紅隻能感歎世事滄桑。

其二

龍山晴雪鳳樓霞,洞裏迷人有幾家。

我為傷春心自醉,不勞君勸石榴花。

或可譯為:

龍山瑞雪晴空映照樓閣霞光,

還有幾位單身仙女待字閨房?

我為落花傷春心裏惆悵如醉,

不勞再勸石榴花酒益增感傷。

李商隱在詩裏,以《神仙記》裏兩位仙女暗喻王茂元的兩個女兒。據載,東漢永平五年(62年),剡縣藥農劉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藥,迷路斷糧,在桃源溪畔遇兩仙女得救,邀至洞中款待,並與劉晨、阮肇二人結為伉儷,平日采藥,閑時對弈。半年後,劉晨、阮肇二人思鄉求歸,兩仙女送至惆悵溪,依依惜別。劉晨、阮肇回到村中,村舍已改,人都不複相識,身後已有七世孫。二人想重上天台山,卻再也找不到上山的路。

七月,韓瞻準備到涇原迎家室回長安。李商隱也回到長安,參觀韓瞻的新居,並為他餞行。

《晉書》裏說,東晉元帝南渡初到南京建立王朝時,生活特別貧困。當時豬肉稀缺,屬下把豬脖圈作為最肥美的好肉給他留著,別人不能動,稱那塊肉為禁臠。後來,晉孝武帝為晉陵公主議婚,大臣王珣推薦了謝混,還沒等到成婚,晉孝武帝就駕崩了。大臣袁山鬆想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謝混。王珣就告誡他說,這是禁臠,不可染指。

李商隱開韓瞻的玩笑,說自己就像晉朝的謝混,無人親近。而洞房花燭和金榜題名,韓瞻兩樣都占了。李商隱即席寫了《韓同年新居餞韓西迎家室戲贈》:

籍籍征西萬戶侯,新緣貴婿起朱樓。

一名我漫居先甲,千騎君翻在上頭。

雲路招邀回彩鳳,天河迢遞笑牽牛。

南朝禁臠無人近,瘦盡瓊枝詠四愁。

或可譯為:

嶽父是聲名顯赫坐鎮西方諸侯,

新近為貴婿蓋起華美紅色閣樓。

說起進士及第我徒然排在前麵,

談婚論嫁你反而搶先處在上頭。

鋪滿雲霞仙路你招手引來彩鳳,

銀漢迢迢笑話我這隔岸的牽牛。

謝混已被公主預訂無人敢親近,

獨自吟誦張衡四愁詩日益消瘦。

李商隱時常吟誦的“四愁”是東漢張衡的《四愁詩》: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從之梁父艱,側身東望涕沾翰。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路遠莫致倚逍遙,何為懷憂心煩勞?

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從之湘水深,側身南望涕沾襟。美人贈我琴琅玕,何以報之雙玉盤。路遠莫致倚惆悵,何為懷憂心煩傷?

我所思兮在漢陽,欲往從之隴阪長,側身西望涕沾裳。美人贈我貂襜褕,何以報之明月珠。路遠莫致倚踟躕,何為懷憂心煩紆?

我所思兮在雁門,欲往從之雪雰雰,側身北望涕沾巾。美人贈我錦繡段,何以報之青玉案。路遠莫致倚增歎,何為懷憂心煩惋?

或可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