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思念的人啊在泰山,想追尋她小丘阻攔,轉身東望淚水沾濕衣邊。美人送我鑲金佩刀,如何回贈美石玉雕。路途遙遠徘徊不止,怎不叫我心中煩惱?
我思念的人啊在桂林,想追尋她河水幽深,轉身南望淚水沾濕衣襟。美人送我玉石琴弦,如何回贈成雙玉盤。路途遙遠失意悲傷,怎不叫我心中悵惘?
我思念的人啊在漢陽,想追尋她山坡險長,轉身西望淚水沾濕衣裳。美人送我貂皮短服,如何回贈明月寶珠。路途遙遠失落踟躕,怎不叫我心中委屈?
我思念的人啊在雁門,想追尋她雨雪紛紛,轉身北望淚水沾濕佩巾。美人送我錦繡綢緞,如何回贈青玉幾案。路途遙遠哀歎連連,怎不叫我心中哀怨?
詩中美人情意綿綿,將黃金佩刀、玉石琴弦、貂裘短服以及錦繡綢緞,贈予詩人作定情之物。“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美人把最美好的東西送給詩人,詩人也要把最好的東西回報她。對李商隱而言,他的所思正是王茂元的小女兒王晏悅。
5.王晏悅
王晏悅是涇原節度使王茂元的七女兒。早在曲江宴時,她曾隨著父母、姐姐去遊玩,就遠遠見過李商隱。隻不過她這時年紀還小,六姐尚且未嫁,還談不到自己的婚事。不過,姐姐、姐夫時常在她麵前說起義山如何如何有才,自然增添了對李商隱的好感。
對李商隱的相貌,王晏悅應該是滿意的。《舊唐書》說李商隱“少俊”,那就是年輕英俊的意思。在短短二百餘字的李商隱傳裏惜墨如金地特意點出來,就更不是指一般的漂亮了。
有人曾引李商隱文集中“若某者陋若左思,醜同王粲,須眉不及於崔琰,腰腹無預於鄭元”(《為舉人上翰林蕭侍郎啟》)來說明李商隱相貌醜陋。
《晉書》說左思其貌不揚,才華出眾,《三都賦》造成洛陽紙貴。《三國誌》說崔琰“聲姿高暢,眉目舒朗,須長四尺,甚有威重”。曾代替曹操接見匈奴使者,而曹操侍立在崔琰身後捉刀。鄭元14歲為沂州刺史,有政績,號為“清吏”。我們重點來看王粲,他是建安七子裏文學成就最高的。當著名學者蔡邕聞聽年幼的王粲來訪時,倒穿著鞋子就出門迎接,“粲年既幼弱,容狀短小,一座皆驚”。而王粲17歲去依附劉表,也因其貌不揚,身體孱弱,沒有受到劉表的重視。
再比如:“若某者,雖陋若左思,瘦同沈約,無庾信之腰腹,乏崔琰之須眉……”(《為舉人獻韓郎中琮啟》)
這裏也舉了四個人,我們重點來看左思。《世說新語》記載,潘嶽有美好的容貌和優雅的神態風度,年輕時夾著彈弓走在洛陽大街上,遇到他的婦女無不手拉手地一同圍住他。《語林》也說,看到潘嶽外出,婦女們都拋果子給他,常常拋滿一車。而左思長得難看,他也來學潘嶽到處遊逛,這時婦女們就都向他亂吐唾沫,弄得他垂頭喪氣地回來。
這樣看來,王粲的醜和左思的陋名副其實。但是,這是天大的誤解。這兩篇文章不是李商隱自述,均是代人之作,描寫的不是本人。這兩篇文章題目翻譯過來就是,替柳仲郢的大兒子柳珪應試前行卷投獻韓琮郎中,替柳仲郢的小兒子柳璧應試前行卷投獻翰林蕭侍郎。這裏主要是突出柳珪、柳璧的才華如同王粲、左思,才幹如同崔琰、鄭元,是少年才俊。至於容貌則完全是自謙之詞,千萬不能以此作據判斷柳珪、柳璧的相貌,更不能錯認為這是李商隱的長相。
我們再從一個側麵來看李商隱的相貌。唐代選舉製度規定:“凡擇人之法有四:一曰身,體貌豐偉;二曰言,言辭辯正;三曰書,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優長。”可見唐代對官員身材的要求之嚴格。當宣宗想重用令狐楚的兒子時,宰相白敏中回答,令狐楚的長子令狐緒從小有風痹病,不過令狐楚的次子令狐綯有才氣,可以重用。這也說明了相貌的重要,李商隱先後中進士和通過釋褐考試,相貌自不會差。
我們還可以看李商隱後來對嶽父王茂元的自白“終無衛玠之風姿”(《祭外舅贈司徒公文》),意思是我確實沒有衛玠那樣的風姿。衛玠相傳為西晉第一美男子。《晉書》說他“總角乘羊車入市,見者皆以為玉人,觀之者傾都”。據此,可知李商隱必為美男子。“終無”是說王茂元見他之前的風聞,應該是有相當好的容貌。
再從前麵兗師相貌的描述看,我們可以猜測李商隱和王晏悅的相貌應該都不差,稱得上郎才女貌。
王晏悅非常美麗,非常聰慧。李商隱和王晏悅在曲江曾對視過一次,那真是驚鴻一瞥:“照梁初有情,出水舊知名。裙釵芙蓉小,釵茸翡翠輕。錦長書鄭重,眉細恨分明。莫近彈棋局,中心最不平。”
李商隱在開篇就用了兩個典故。宋玉在《神女賦》裏說,她那如花似玉的容姿,簡直是無可挑剔;她那豐盈嫵媚的儀態也無法尋根究底。上古時代完全不曾有,當今人間根本找不見;她那珍奇寶石般的風采,最好的讚美還會有疏漏。她剛出現的時候,燦爛得像照梁的初升麗日:“其始來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梁。”
曹植在《洛神賦》裏說,她的形影,翩若驚鴻,婉若遊龍。她時隱時現像輕雲籠月,浮動飄忽似回風旋雪。遠而望之,明潔如朝霞中升起的旭日;近而視之,鮮麗如綠波間綻開的新荷:“灼若芙蕖出淥波。”這個女孩子像出水芙蓉一樣美麗,外麵早已有美好的聲名。
李商隱在詩裏特別突出了王晏悅的細眉。這是中國文學的傳統。孟子說,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中國文學裏描寫愛情的神來之筆,多在眉目。
《詩經》裏有一瞥的愛情,穿越時間,流傳至今。“有美一人,清揚婉兮。”女子的眸子清亮,眼神飛動,顧盼流轉,美好嫵媚,傳達出邂逅的無限情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有殺傷力,有穿透力,直抵人心,千載之下亦能感覺到它的活。
順流而下,戰國屈原《九歌·少司命》:“滿堂兮美人,忽獨與餘兮目成。”西漢李延年妹妹“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唐代楊貴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南宋李清照寫小姑娘的心事:“眼波才動被人猜。”元代王實甫《西廂記》寫張生眼中的崔鶯鶯:“怎當她臨去秋波那一轉。”
在《紅樓夢》中,黛玉出場,自寶玉眼中給出的第一印象就是她的眉目。一般本子或作“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或作“兩彎半蹙蛾眉,一雙多情杏眼”等,粗俗不堪。甲戌本此處是空著的,是未定待補的草稿模樣。列藏本作“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泣非泣含露目”,這才是黛玉本來麵目。《紅樓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集大成之作,從黛玉眉目描寫可見一斑。
文宗開成三年(838年)春,李商隱27歲,正準備參加吏部考試。在唐代,進士及第僅是一種身份標誌,還要通過“釋褐試”後,才能脫下平民粗布褐衣穿上官服。此前他忙於恩師、前幕主令狐楚歸葬,錯過了任官選調,隻有等待春天的這次博學宏詞科考試。
博學宏詞科是在科舉製度之外的一種考試,唐開元年間始設,稱“博學宏詞”。所試為詩、賦、論、經、史、製、策等,不限製進士資格,不論已仕未仕,凡是節度使等推薦的,都可以參加考試,考試後可以任官。到了清代乾隆時期,因乾隆名弘曆,“宏”音形義與“弘”相近,改為“博學鴻詞”。
當時,李商隱的今體駢文在官場已經享有盛譽。在京候調候考期間,他時常代一些官員寫狀文。其中包括幫助王茂元代作表、狀。比如頭年四月,工部侍郎陳夷行本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也就是當了宰相。李商隱代王茂元作了《為濮陽公上陳相公狀》。
經王茂元引薦,李商隱結識了考官周墀、李回。這次博學宏詞科考試,李商隱先為李回所取,並為掌銓選的周墀注擬官職。但是報至上麵複審時,被一位“中書長者”將名字抹去。
這位“中書長者”是新任宰輔楊嗣複,虢州弘農人,此次升任宰相正在中書省掌權。當吏部送來釋褐試錄取名單時,他批示“此人不堪”,將李商隱從名單上抹去。
關於“此人不堪”的理由,一般認為,李商隱原來追隨的是牛黨令狐楚,而在令狐楚剛剛去世後,即投靠李黨王茂元,這是忘恩負義的行為。此外,還有兩個因素不可忽視:一是李商隱猛烈抨擊朝政,觸犯當權者。李商隱剛中了進士,還沒有釋褐,正是備受關注的時候,他作了一首政治長詩《行次西郊作一百韻》。詩裏有“使典作尚書,廝養為將軍”,諷刺胥吏之才在朝中做了高官,皇室家奴即宦官掌管了軍權。他在詩中還表示,我要問問當朝的,你們誰是掌權的人?身上長了幾十年的惡瘡,沒有一個人敢從根本把它治療好。考慮到那時考試前行卷風行,當朝一定很注意他。二是違背當時的門第觀念。唐代以太原王、範陽盧、滎陽鄭、清河博陵二崔、隴西趙郡二李等七姓為大姓,恥與他姓為婚。李商隱是隴西李氏,皇室宗親,他的母親是博陵崔家,雖然家道敗落,可是他娶外姓特別是武夫的女兒,不被時人認可。
李商隱後來自己解嘲,跟陶進士講過這個故事。他說名字被吏部上報中書之後,他歸來暗自驚笑,埋怨周、李二學士把這麼重的任務交給他:“夫所謂博學宏辭者,豈容易哉!天地之災變盡解矣,人事之興廢盡究矣,皇王之道盡識矣,聖賢之文盡知矣,而又下及蟲豸草木鬼神精魅,一物已上,莫不開會,此其可以當博學宏辭者邪?恐猶未也。設他日或朝廷或持權衡大臣宰相,問一事,詰一物,小若毛甲,而時脫有盡不能知者,則號博學宏辭者,當有罪矣。私自恐懼,憂若囚械。”當後來楊嗣複把他的名字抹去後,他覺得很輕鬆:“此樂不能知東西左右,亦不畏矣。”(《與陶進士書》)
不知道李商隱給陶進士的信中說的是否是自己真實的想法。事實是,王茂元當時與李黨領袖李德裕交好,他的仕途升遷得到李德裕鼎力相助,因此被視為李黨。而楊嗣複、令狐楚等屬於牛僧孺為領袖的牛黨。或許是因為以上這些因素吧,李商隱沒有通過吏部選拔考試。
博學宏詞科落選後,李商隱趕赴涇原節度使幕府。正是暮春時節,在去涇原的路上,他看見牡丹剛剛綻苞,就被狂風疾雨打落。無情風雨相摧,如同繁弦促柱;牡丹落瓣繽紛,如同舞蹈一般,正像自己飄零的身世。
李商隱想起,傳說中南海有美人魚,離開她的主人時,托著玉盤哭泣,淚水都化作了珍珠。錦瑟彈奏起來哀怨斷腸。《周禮》:“雅瑟二十三弦,頌瑟二十五弦,飾以寶玉者曰寶瑟,繪文如錦曰錦瑟。”《漢書》:“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為二十五弦。”據傳原有五十根弦,秦帝忍受不了這種悲聲,令人裁減成二十五弦。
現在,他來到遙遠的涇原,緊鄰吐蕃邊境。想到長安城中,令狐家的牡丹最盛!令狐楚已逝,令狐門館難以依靠,今日涇原之行或許會影響到他年!而韓瞻新婚燕爾,也正在長安城裏春風得意。而自己一年的等候釋褐,正如這牡丹所有生機都被雨水摧折,零落成泥,先期零落,歸為塵土。可是,待這零落的花舞結束時,對著空落落的枝條,怕是也會覺得當初那零落時的花姿終歸也是美好的吧?
李商隱寫下了《回中牡丹為雨所敗二首》:
其一
下苑他年未可追,西州今日忽相期。
水亭暮雨寒猶在,羅薦春香暖不知。
舞蝶殷勤收落蕊,有人惆悵臥遙帷。
章台街裏芳菲伴,且問宮腰損幾枝。
或可譯為:
往年曲江舊圃繁華景象已不可追憶,
今天在西州風雨之中忽然不期而遇。
水邊亭台春寒之氣所感者唯有涼意,
當年置身絲羅褥子溫暖竟不知珍惜。
蝶舞翩翾惜花殷勤地采收落花之粉,
花事已闌似佳人悵臥遙帷意興遲遲。
長安城春風得意怎能體會淪落之恨,
日日舞於笙歌之中可曉得減損幾枝?
其二
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
玉盤迸淚傷心數,錦瑟驚弦破夢頻。
萬裏重陰非舊圃,一年生意屬流塵。
前溪舞罷君回顧,並覺今朝粉態新。
或可譯為:
請不要嘲笑石榴花開趕不上春天,
牡丹過早怒放為雨所敗更是心寒。
花冠如同玉盤淚珠飛濺令人傷感,
風雨襲來驚破睡夢好似錦瑟哀弦。
陰雲密布衰紅滿地真是今非昔比,
一年美好生機早已付與飛揚塵寰。
在前溪舞歇歌殘後您若回眸再看,
定會珍惜眼前風雨之中零落姿顏。
到了涇原,李商隱受到王茂元特殊的禮遇:“往在涇川,始受殊遇。綢繆之跡,豈無他人?樽空花朝,燈盡夜室,忘名器於貴賤,去形跡於尊卑。”(《重祭外舅司徒公文》)
在涇原幕府,他起草了許多公文,多是日常應酬。如《為濮陽公上楊相公狀》《為濮陽公上華州陳相公狀》《為濮陽公論皇太子表》等,加上以後所寫多達四十一篇。
但是,李商隱在涇原的境遇頗為尷尬。涇原節度使幕府的掌書記(記室)是裴蘧。李商隱隻是幹著記室的活,卻沒有名分。另一方麵,在涇原一年,王茂元賓客相待,就是遲遲不答應李商隱和王晏悅的婚事,等待的就是李商隱的釋褐考試結果。
從王茂元的角度考慮可以理解,六女兒、七女兒是他現任夫人所生,特別寵愛,王晏悅年齡尚小。還有,王茂元遲遲不答應,莫非也是擔心自己是李黨,而李商隱是牛黨令狐楚門生這層關係?更重要的是,王茂元已經為李商隱在周墀、李回麵前搭上很多人情了,這份人情不因李商隱未選官而作廢。後來李商隱到周墀幕府幫忙,就有還債的意味。
李商隱身在幕府,卻不能與王晏悅相見。他看著玉梯橫絕,登樓無望,感歎兩人雖同處一個地方,麵對同樣的春風、同樣的明月,卻隻能各自訴說自己的離愁:“樓上黃昏欲望休,玉梯橫絕月中鉤。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代贈二首》)
轉眼又到了釋褐考試的時間。
神話傳說,太陽中有三足神鳥,俗稱“金烏”。羲和以六龍駕車,載著太陽自東向西奔跑。古樂府《陌上桑》說:“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李商隱用羅敷來比喻妻子,用秦樓指代王晏悅的住處:“東南一望日中烏,欲逐羲和去得無。且向秦樓棠樹下,每朝先覓照羅敷。”
公務之餘,李商隱喜歡登高望遠。城東郊是一片綠地,古稱“美人揪”。站在高大的安定城樓,他想起了洛陽老鄉賈誼。賈誼十八歲時,憑著能夠誦讀詩書、撰寫文章在郡縣中聞名。吳廷尉擔任河南郡守時,聽說賈誼才學優異,通曉諸子百家的書,就把他召到衙門任職,並非常器重。漢文帝剛即位時,讓賈誼擔任博士之職,那時才21歲。賈誼一年內被提拔為太中大夫,又準備提為公卿,遭到群臣的攻擊。賈誼隨後被貶為長沙王太傅,很久後才被召回長安,後來嘔血而亡,年僅33歲。
李商隱又想起東漢末年與曹植等並稱“建安七子”的王粲,他少有才名,17歲被朝廷召為黃門侍郎。後來前往荊州投劉表幕府,在荊州十多年間,劉表隻讓他當普通的小幕僚。王粲曾於春日作《登樓賦》,其中有:“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他和賈誼、王粲的身世遭遇相似,羈旅之感相通。
可是,李商隱在仕途剛剛起步的時候,就遭到朋黨紛爭,被嶽父、好友、同僚等誤解。這正像《莊子·秋水》裏講的故事。惠施在梁國做國相,莊子去看望他,不料謠言四起,說莊子到梁國是要取代惠子為相。惠子大為恐慌,一連三天三夜搜捕莊子。莊子直接去見他,說南方有一種像鳳凰的鳥,名叫鵷,從南海飛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樹不棲息,不是竹子的果實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而一隻剛剛捕捉到腐爛老鼠的鷂鷹,卻對著飛過頭頂的鵷發出恐嚇式的叫喊,生怕它來搶自己的腐鼠。
《史記》裏說,春秋時範蠡輔佐越王勾踐滅吳後,乘扁舟歸隱五湖。範蠡是功成名就之後全身而退、歸隱江湖的理想典範。李商隱博極群書,負經國之誌,而別人妄相猜忌,全不知己。他其實對權勢並沒有什麼眷戀之情,隻不過是希望像範蠡一樣在旋轉乾坤、擔當事業後功成身退,瀟灑地乘舟歸隱江湖,不負父親為他取名“商隱”的一番心意。於是寫下了《安定城樓》:
迢遞高城百尺樓,綠楊枝外盡汀洲。
賈生年少虛垂涕,王粲春來更遠遊。
永憶江湖歸白發,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鵷雛竟未休。
或可譯為:
踏著綿延城牆登上百尺高樓,
映入眼簾的是綠楊樹邊沙洲。
賈誼年少有為徒然憂國流淚,
王粲寄人籬下春日再度遠遊。
多想江湖之上安閑自在歸隱,
乾坤扭轉之後飄然一葉扁舟。
高潔鳥兒何曾在意腐鼠滋味,
誰知道竟惹得惡意猜忌不休。
6.令狐綯
令狐綯是李商隱青少年時期最親密的好友。李商隱之所以中進士,和令狐綯的相助是分不開的。或許可以這樣說,沒有令狐綯,李商隱中進士的時間還不知要推遲多久。
令狐綯的父親令狐楚,在文宗大和三年(829年)三月,檢校兵部尚書、東都留守、東畿汝都防禦使,駐洛陽。唐朝設兵部尚書一員,正三品。李商隱那時才18歲。他帶著平日所寫的古文,包括《才論》《聖論》,去洛陽拜謁令狐楚。令狐楚很賞識,讓李商隱同自己的兒子令狐緒、令狐綯、令狐綸等共學同遊,參與文會。
大和四年(830年),李商隱在令狐楚幕府的第二年,目睹了文采辭章遠不及自己的令狐綯進士及第。李商隱對應試充滿了自信,自覺技藝精進,青雲可望。
當時,幕府按年向朝廷推薦人才稱為歲貢,令狐楚每次都給李商隱資裝進京應試。
大和五年(831年),李商隱20歲。年前,令狐楚資助他赴長安參加進士試。正月,李商隱沒有通過考試,當時主考官是賈餗。
賈餗是河南人,進士擢第,文史兼美,四遷至考功員外郎,權知禮部貢舉。當年榜出後,賈餗拜禮部侍郎。
大和六年(832年),李商隱21歲。正月,他到長安第二次參加進士考試。主考官還是賈餗,李商隱又沒有通過考試。
大和九年(835年),真是多事之秋。這年他24歲,春天進京應試,又為工部侍郎兼集賢殿學士崔鄲所不取。
李商隱在中進士前,共參加了五次考試。這在唐代特別是晚唐不算是運氣差的。韓愈“四舉於禮部乃一得,三舉於吏部卒無成”(《十七史商榷》)。比李商隱稍小的羅隱,一生參加科舉考試十餘次均未考中,被稱為“十上不第”。
再比如,項斯考了二十年,韓瞻的兒子韓偓考了二十四年,孟棨考了三十多年。以昭宗天複元年(901年)為例,及第進士柯崇年64歲,陳光問69歲,劉象先70歲,王希禹73歲(《文獻通考》)。更極端的例子,比如黃巢屢舉進士不第,終而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