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歧路西東:古文與駢體、恩師與嶽父(2 / 3)

古文之興,非以其古,實以其為眾所共喻。而其為眾所共喻,則實以誦讀之者之多。取眾所共喻之稱名,眾所同用之文法,以達己意而後可。則必至唐中葉之韓愈輩,而後足以當之矣。故愈之自道曰:“惟古於辭必己出。”《舊唐書》說:“韓愈為文,務反近體,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語。”為文不襲前人。

文宗大和二年(828年),李商隱17歲。三月二十六日,堂叔李處士在滎陽病逝,享年43歲。十月葬於滎陽壇原。

堂叔李處士本來就安葬在滎陽壇山,會昌三年因為雨水衝壞了墳墓,因此也為他重選墓址。他在《請盧尚書撰故處士姑臧李某誌文狀》裏說明了移墳的原委:“至會昌三年,以風水為患,鬆楸不立,二子號叫,願更蓍龜。商隱與仲弟羲叟,再從弟宣嶽等,親授經典,教為文章,生徒之中,叨稱達者。引進之德,胡寧忘諸?願襄改卜之禮,敢遺撰美之義!”

現在族裏隻有他一人有官職:“某爰在童蒙,最承教誘。違訣雖久,音旨長存。近者以檀山舊塋,忽罹風水,壽堂圮壞,宰樹凋傾。雖崩則不修,聞諸前哲;但墜而罔治,那俟他人。”“某等輒考諸蓍筮,別卜丘封,使羲叟以令日吉時,奉移神寢。”“五服之內,一身有官。將使澤底名家,翻同單係。山東舊族,不及寒門。”“長風破浪,敢忘昔日之規;南巷齊名,永絕今生之望,冀因薄奠,少降明輝。延慕酸傷,不能堪處。苦痛至深,永痛至深。”(《祭處士房叔父文》)

早年,他總想和命運抗爭,欲回天地,幻想像張良、範蠡、商山四皓一樣建立羽翼殊勳之後功成身隱。孰料十年進士之路、二十年幕府生涯,早已耗盡他的青春華年,而今唯觀屬對能。父親取名商隱,是希望商山四皓那樣,而他屢屢希望回天地,永憶江湖歸白發,欲回天地入扁舟。

他身上帶著某種隱士的東西。

每一次選擇不知對錯,歧路東西,幾次糾結:令狐楚死,跟鄭亞南下,崔戎死,追隨王茂元。最後得出的結論就是,自己決心去東川,命運在自己手裏握著。

自己的一生,在跟隨堂叔學習古文時,就已經決定了。在父親為自己取名“商隱”時就已經決定了。

排行十六的李商隱十六歲了,他在古文寫作方麵已經嶄露頭角:“十六能著《才論》《聖論》,以古文出諸公間。”(《樊南甲集序》)漸漸地為洛陽、鄭州官場所熟悉。

這時,他想到自己滿腹才華、渴求仕進,然而“內無強近,外乏因依”(《祭徐氏姊文》),懷才不遇、無人賞識,深覺自己像待嫁的小姑娘一樣幽閨深藏、青春虛耗,半是希冀、半是擔憂。

有一次,他讀到漢樂府《孔雀東南飛·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心中常苦悲。”又讀到梁武帝蕭衍《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東流,洛陽女兒名莫愁。莫愁十三能織綺,十四采桑南陌頭。十五嫁為盧家婦,十六生兒字阿侯。”於是寫下了一首五古《無題》:

八歲偷照鏡,長眉已能畫。

十歲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學彈箏,銀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親,懸知猶未嫁。

十五泣春風,背麵秋千下。

或可譯為:

八歲的小姑娘羞澀地照鏡,

已能畫出眉間纖長的眉峰。

十歲時到野外去踐草踏青,

在衣裙上繡著靈動的芙蓉。

十二歲開始學習彈奏古箏,

戴著銀製假指甲非常用功。

十四歲知道回避年輕男性,

這時滿腹心事正待字閨中。

十五歲背著蕩秋千的女伴,

春風裏暗自哭泣滿地落紅。

13.洛陽牡丹

洛陽牡丹盛開的時候,時任太子賓客分司的白居易正在洛陽養老,他與李商隱的父親李嗣是好友。

大和三年(829年),令狐楚64歲,三月,檢校兵部尚書、東都留守、東畿汝都防禦使。臨行前作《赴東都別牡丹》:“十年不見小庭花,紫萼臨開又別家。上馬出門回首望,何時更得到京華?”令狐楚元和十五年被貶出京,大和二年十月始歸長安,至本年正十年。

初入幕府,是在大和三年(829年),李商隱18歲。三月份初識東都留守令狐楚時,李商隱尚沒有名分。

三月末,白居易罷刑部侍郎,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白居易赴東都前作《將至東都先寄令狐留守》:“東都添個狂賓客,先報壺觴風月知。”四月初,白居易至洛陽。

829年,白居易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洛陽,時年58歲。李商隱不滿20歲。博士七郎,是令狐楚長子國子博士令狐緒。

令狐楚帶著李商隱去拜訪白居易時,正值洛陽牡丹盛開。在唐以前的史書中沒有關於牡丹的詩作,唯有謝靈運說,竹林間水邊際處多牡丹。唐朝李德裕和舒元輿各有一篇關於牡丹的賦,他倆都宣稱自己是寫牡丹題材的第一人。

洛陽牡丹作為觀賞花卉,第一次進入禁中皇家園林,始於隋煬帝時期。唐《海山記》記載,隋帝辟地二百裏為西苑,詔天下進花卉,易州進二十箱牡丹,有赫紅、飛來紅、天外紅、一拂黃等。武則天時期,移植西河牡丹到洛陽上苑,是唐朝牡丹繁榮的開始。洛陽當時成了牡丹的種植中心。

唐朝玄宗時,牡丹由洛陽傳入長安。其中,宋單父種植牡丹一萬株,色樣各不同。開元年間“初有木芍藥植於沉香亭前,其花一日忽開一枝兩頭,朝則深紅,午則深碧,暮則深黃,夜則粉白,晝夜之內,香豔各異”(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卷上》)。

唐朝特重牡丹。開元末年,長安才有一棵白牡丹。至德年間,太原又得到紅、紫二色牡丹。唐朝以紫為貴,太宗製定了紫、緋、綠、青的服色等級,故而社會上十分追捧紫色牡丹。元和初年牡丹猶很少見,到李商隱去見白居易時,洛陽牡丹已經多得不可計數。

白居易有詩:“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買花》)柳渾有詩:“近來無奈牡丹何,數十千錢買一棵。”(《牡丹》)李肇在其《唐國史補》中也有真實記錄:“京師貴遊尚牡丹三十餘年矣。每春暮,車馬若狂,以不耽玩為恥。執金吾鋪官圍外,寺觀種以求利,一本有直數萬者。”令狐楚和白居易的詩友劉禹錫有詩:“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賞牡丹》)

白居易,字樂天,是憲宗二年(807年)進士,和蕭澣同榜。蕭澣那次是第一名。蕭澣後來成為李商隱的知己。白居易後擔任三品下階的秘書監,被授予金印紫綬。可惜他的兒子夭折,沒法通過庇蔭繼承官職。白居易十分傷感:“文章十帙官三品,身後傳誰庇蔭誰?”(《初喪崔兒報微之晦叔》)

白居易的詩老嫗能解。他自己說:“自長安抵江西,三四千裏,凡鄉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題仆詩者,士庶、僧徒、孀婦、處女之口,每每有詠仆詩者。”(《與元九書》)日本《源氏物語》引用白居易的詩句,據統計有九十七次之多。

而李商隱的詩朦朧含蓄、用典頗多,為什麼白居易會喜歡呢?李商隱想,或許是第一次見白居易時,所作的牡丹詩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吧?莫非是物極必反、兩極相通?

李商隱看見牡丹初放時豔麗奪目、含羞嬌豔,就像見到了錦帷乍卷、容顏初露的衛夫人。衛夫人是春秋時衛靈公的夫人南子,以美豔著稱。《典略》載,孔子到衛國,受到南子的接見。衛夫人南子當時主持衛國政治,是一位頗為美麗的夫人。南子在錦帷中,孔子北麵稽首,南子在帷中回拜,環佩之聲叮當作響,令人想象帷中風光。由於南子聲譽不佳,子路對此頗有微詞。這在《論語》《史記》裏也有記載。

再看牡丹花在綠葉的簇擁中色彩鮮豔,就像鄂君寬大的袍袖擁裹著美麗的越女,好似給她披上一件錦繡的披風。這種“兼取美婦人美男子為比”的寫法確實開了後人詠花不僅僅以美女為比的先河。

牡丹花葉在迎風起舞時起伏翻卷、搖曳多姿,就像《西京雜記》裏所載,戚夫人善為翹袖折腰之舞,垂手折腰,佩飾翻動,長裙飄揚。雕玉佩般的白色牡丹、鬱金裙般的紫色牡丹,令人豔羨。

李商隱不禁想起,晉代首富石崇的廚房裏從不用柴火,隻用精美的蠟燭燒飯。但是石崇尚且需要蠟燭,而紅牡丹卻像自己燃燒,從不需要修剪以保持火焰旺盛。舊時衣香皆由香爐熏成,而三國荀彧自然身香,到人家坐處三日香味不散。牡丹的香氣也是天然的,從不用香料熏染。

南朝江淹某日夢見一位老人向他索筆,就從懷中掏出一支五色筆還給老人。從此以後,江淹所作的詩歌就再也沒有佳句,這就是江郎才盡。如果他有江淹那樣的才華,一定寫下佳句寄給朝雲。《牡丹》(原注:《典略》雲夫子見南子在錦幃之中):

錦幃初卷衛夫人,繡被猶堆越鄂君。

垂手亂翻雕玉佩,折腰爭舞鬱金裙。

石家蠟燭何曾剪,荀令香爐可待熏?

我是夢中傳彩筆,欲書花葉寄朝雲。

或可譯為:

含羞綻放像是簾中微露的衛夫人,

綠葉緊裹好似絲繡堆擁的越鄂君。

時而垂手如驚鴻零亂翻動玉飾物,

時而彎腰如飛燕爭相回旋鬱金裙。

石崇家的蠟燭燭芯不勞人工修剪,

荀令君的體膚天然豈待香料染熏?

如果我像江淹一樣擁有生花彩筆,

定在花瓣題寫清詞麗句寄給朝雲。

胡以梅評論,通身脫盡皮毛,全用比體,登峰造極之作。

穆宗朝,令狐楚被貶,原因除了直接的山陵使約束不嚴致使下屬貪贓枉法以外,還隱藏著一些不為人注意的幕後原因,如元稹的公報私怨,以及令狐楚原為憲宗寵信之舊臣,又依附皇甫鎛,皇甫鎛又是欲立豊王為帝的宦官吐突承璀的黨羽,因而在皇甫鎛、吐突承璀先後為穆宗所殺所貶後,也就自然拋棄。

貞元二十一年(805年)八月初二,隻在皇帝位上坐了七個月的順宗,突然下發了禪位詔書,將皇位傳給了太子李純。八月初九,李純繼皇帝位,曆史上稱之為“憲宗”。隨之,王叔文、王伾等“永貞革新”八人被先後貶為司馬,史稱“八司馬”。已是太上皇的順宗,也在新帝改元“元和”(806年)的正月十九日舊疾複發,突然駕崩。“永貞革新”這場短暫而輝煌的革命徹底落幕,元和時代正式登上曆史舞台。

在“二王八司馬事件”中,令狐楚曾代府主河東節度使嚴綬秉承宦官意圖,起草逼迫順宗禪位的一係列表奏。

令狐楚與白居易、劉禹錫交往頗多,與張籍、姚合、元稹、楊巨源、賈島、張祜都交遊甚密。

令狐綯存世作品甚少,《全唐文》載三篇,《全唐詩》載詩一首,係偽作。有一種說法,認為牛李黨爭始自元和三年(808年)牛李對策,終於大中十三年令狐綯罷相。

14.初入幕府

初入幕府,正是在大和三年(829年)。這年的十一月,令狐楚進檢校右仆射、天平軍節度使、鄆曹濮觀察等使,治所在鄆城,管鄆、齊、曹、棣四州。當時全國約有1.7億人口,一千五百個縣。令狐楚奏請朝廷將天平軍節度使治所東平縣改為天平縣。那時,令狐楚已經63歲了。

唐玄宗時設置了十個節度使,這也是藩鎮的產生之始。安祿山任平盧(今山東益都)節度使,後兼任平盧、範陽(今北京西南)、河東三鎮節度使。安史之亂是唐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藩鎮割據實際上是安史之亂的延續和擴大。

安史之亂爆發後,朝廷方麵為了平定叛亂,把邊地的軍鎮製度擴展到內地,在重要的州設立節度使,指揮幾個州的軍事;次要的州設立防禦使或團練使,扼守軍事要地。這些軍事官職成為地方州一級權力機構,被稱為藩鎮。

藩鎮並非全是割據勢力,在今陝西、四川以及江淮以南的藩鎮,大都服從朝廷指揮,向中央政府繳納賦稅。但是,在今河北及其周邊地區的所謂是“河朔三鎮”,割據一方,不接受朝廷命令,不向中央繳納賦稅。在今山東、河南、湖北、山西一帶,也有類似“河朔三鎮”的割據勢力。

藩鎮割據本質上是安史之亂的延續與發展。安史之亂是邊地藩鎮反對中央的鬥爭,叛亂平定後,那些參加平叛戰爭的藩鎮擁兵自重。朝廷無力收回兵權,隻好接受安史部將名義的歸降,以賞功為名,授予節度使名號,讓他們分統安史原先的轄區。

節度使在其轄區統攬軍權、政權、財權,與朝廷處於若即若離的狀態之中。節度使一旦死亡,很難由朝廷來委派新的再度繼承人選,而是由已死節度使的兒子繼任,或者從他的部下中挑選繼承人,乘機報請朝廷批準。朝廷無可奈何,不得不承認既成事實。

809年,淮西節度使吳少誠病死,部將吳少陽自立為淮西節度使。814年,吳少陽死,兒子吳元濟自領軍務。淮西是唐王朝心腹重地,關係著江淮漕運。815年春,憲宗派軍討伐吳元濟。817年,裴度指揮李愬雪夜入蔡州,活捉吳元濟,一舉平定淮西之亂。

劉悟率將士入淄青節度使府,命搜捕李師道。隨後,父子三人都被斬首。至此,淄、青等十二州全部平定。

819年,部將殺李師道父子,抗命朝廷四十五年的平盧被朝廷收複。至此,六十多年的藩鎮之亂暫時宣告結束,史稱憲宗中興。但是,河北三鎮淪亡,其他藩鎮紛紛效法,割據如故,這種局麵一直延續到唐朝滅亡。

朝廷授予節度使軍政調度全權,可以開府,聘任幕僚。當然,一般隻能聘用有功名在身的人,而且需要取得朝廷任命或認可,並隨時可能受到朝廷征辟調遣去獨立任官。而李商隱當時還是身著白色衣服的平民百姓,就被令狐楚聘為巡官,隨同前往鄆城。

令狐楚本人也是幕僚出身。他5歲就能寫文章,每寫一篇,人皆傳誦。當時李說、嚴綬、鄭儋相繼擔任河東節度使(駐太原),都敬重令狐楚的才華和品行,召引他在幕府任職。令狐楚一直從幕府掌書記做到判官,後來令狐楚也回到太原任河東節度使。

太原在唐代具有與長安、洛陽同等的政治地位,並列為三都。唐朝的開國統治者李淵父子就從太原起兵奪取天下。唐太宗把太原視作自己的故鄉,龍興之地、發跡之源。唐代前期的幾位皇帝都曾經巡幸太原,緬懷祖業。武則天因太原的政治軍事地位,設其為北都,與東都、西京並列,後來她的兒子中宗李顯廢去“北都”稱號。到唐玄宗時代,又重新確立了北都的政治地位。所以河東節度使又兼北都留守。

太原有東、西、中三座城相連,中城橫跨汾河而建,主要做軍事防禦之用,遠遠望去,戍樓林立,雄偉異常。

太原是北方最重要的軍事基地,常駐兵力有五萬餘人,負責唐王朝北部邊塞的軍事供給。因此之故,朝廷常常派遣朝中大員坐鎮河東,許多宰相都曾經任職河東節度使,現任節度使張弘靖也是由宰相出鎮河東。

當鄭儋在節度使任上暴病身亡時,軍中嘩變。中夜,數十騎持兵刃逼迫令狐楚至軍門,諸將環繞,令他起草遺表。令狐楚在白刃之中,提筆擬成,讀示三軍,無不感泣,軍情乃安。令狐楚自此聲名日重。

改鄆州東平縣為天平縣。在鄆州,令狐楚於道場中識僧童蔡京,勸其還俗讀書,與諸子同遊。史料稱令狐楚鎮滑台(義成節度使駐地)之日遇見蔡京,實際令狐楚平生未曾任過義成節度使。

令狐楚鎮守兗州時,正值州中大旱,一時米價飛漲。令狐楚召來衙吏問道:“現在米價多少?”“兗州有多少倉?”“每倉可存放多少米糧?”然後數著手指自言自語說:“現在米價甚高,如果把州中所有倉庫中的米按舊價賣出,就可以對付這次大旱的缺糧了。”一旁的隨員聽到這番話,不久就傳遍州內,百姓都知道官府將出售倉米,富商於是爭相把所有囤積的米低價賣出,米價迅速跌回合理的價位。

其駢文在當時和後世都影響頗大,當時德宗皇帝喜愛文章,他甚至能於太原章奏中分辨出哪些是令狐楚寫的。清人孫梅稱讚令狐楚的為文:“以意為骨,以氣為用,以筆力馳騁出入,殆脫盡裁對隸事之跡,文之深於情者也。”“吾於有唐作家集大成者,得三家焉:於燕公極其厚,於柳州致其精,於文公仰其高。”

除了完成巡官所屬事務,在令狐楚的指點下寫作詩文之外,參加使府的宴集和遊賞也是李商隱幕中生活的重要內容。

當時,有權勢的人向客人展示自己的妾或家妓,客人可以報之以調情。他從前在令狐楚幕府,後來在周墀幕府,現在鄭亞幕府都是如此。

本朝道教興盛,女子入道是個時尚的職業。當初令狐楚愛好歌舞宴會,經常召集官妓集宴。當時官妓屬樂部,有的是幕主的侍妾。有一次,令狐楚宴請來幕府公幹的禦史台官員,命官妓以道家裝束跳舞助興,其嬌態直可作掌上舞。令狐楚命他即席賦詩。

李商隱環顧四周,當時蔡京在座。蔡京自幼出家,令狐楚鎮滑台時,在僧人中見到他說:“此童眉目疏秀,進退不懾,惜其單幼,可以勸學乎?”蔡京於是還俗,在幕府陪同令狐楚的子弟學習。

看著蔡京,他不禁想起鳩摩羅什弟子、魏沙門釋曇。他雙足白皙,赤腳從泥水中走過也不會汙濕腳麵,時稱“白足和尚”。而這次宴會,還有禦史台官員參加。禦史台負責監察百官,凡是歌舞場合,大小官員概不參加。他想,這種場合,真可以使道心頓退,官職可輕。

至於他自己,則是不敢公然直視官妓的。記得史書上說,有一次,魏文帝曹丕宴飲群臣,酒酣之際使夫人甄氏出拜。甄氏素有美豔之名,群臣礙於禮法,紛紛伏拜,不敢仰視。獨有名士劉禎不加避諱,坦然平視。他在這裏反用其意,當即寫了《天平公座中呈令狐令公》(原注:時蔡京在坐,京曾為僧徒,故有第五句):

罷執霓旌上醮壇,慢妝嬌樹水晶盤。

更深欲訴蛾眉斂,衣薄臨醒玉豔寒。

白足禪僧思敗道,青袍禦史擬休官。

雖然同是將軍客,不敢公然仔細看。

或可譯為:

剛剛手執五色羽毛旗幟登台禱神祭蘸,

又素裝輕舞如趙飛燕在水晶盤上回旋。

夜已很晚深斂著娥眉似含幽怨惹人憐,

酒後初醒穿著單薄衣裙愈顯冷酷奇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