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歧路西東:古文與駢體、恩師與嶽父(3 / 3)

多年修煉道行很深的高僧都想要還俗,

監察禦史寧願辭官也不肯錯過這表演。

我雖然同大家一樣都是幕主的座上客,

在這公眾場合可不敢像劉禎坦然觀看。

節度使府中,常有帶侍禦史銜的幕僚。而禦史是監察性質的官職,相當於現在的紀檢幹部。唐代規定,禦史不得參與有“教坊倡顐雜侍”的宴會,故詩中有“擬休官”之說,似夢猶醒的迷離的神態。

思敗道,擬休官,有《陌上桑》的味道。其人身份,光豔照人,令人不敢注視。幕府即有禦史,不必京師或洛陽來人。

令狐楚率群僚宴樂的場所。此類宴樂在唐代州府常見,此後,李商隱在桂管有《席上作》,在東川有《病中聞河東公樂營置酒口占寄上》等,均屬此類。

這個美豔女子的身份應當是曾為女冠、現屬樂籍的官妓。

第二年,李商隱到了令狐楚幕府,跟隨令狐楚學習今體駢文。今體駢文是本朝標準的公文文體,每一句都有固定的字數要求,相鄰的兩句還要構成精致的對仗。

到那時,今體駢文經曆了幾百年的發展,頗為僵化,所以早先韓愈起來反對。但是由於漢字單音節、易偶對、重韻律等特點,運用得好可以增加文藝修辭之美。所以,當時的官書公文、章表奏記之類文字甚至法律判決,仍沿襲舊習多用駢體。唐朝初年王、楊、盧、駱和號稱燕許大手筆的張說、蘇頲都是駢文高手。

駢體公文在句式長短上,經曆了由散句到四字整句進而到對偶句、由單句到駢句的過程。在用典方麵,經曆了從不征事、少用典,到多用善用典故的演變,文風也由散文化、素淡化轉向駢偶化、穠麗化。在聲律方麵,唐朝早期駢體公文較為自然,講究基本的平仄對仗。到李商隱在幕府時期,駢體公文聲律更為精嚴,平仄協調,偶對工穩。

李商隱早期隨堂叔李處士學習的是古文,如今要想在仕途上晉升,就必須熟練掌握今體駢文。

李商隱的駢文對他的近體詩創作有深刻影響。這首詩在羅列故實、組織麗字、注重聲韻對仗等方麵,都明顯可見駢體文的影響,而模仿江淹《別賦》《恨賦》的痕跡尤其顯著。後世如西昆派專學此種,隻排比故實,而未學到它在用意和構思方麵的長處,可謂買櫝還珠了。

當時許多人都是進士及第之後,再經博學宏詞或書判拔萃等科考試,然後循資升為知製誥、中書舍人等。令狐楚本人就是很好的榜樣。

令狐楚的發家是從撰寫今體駢文開始的。德宗愛好文學,每當看到太原府來的奏章,都能認出令狐楚的手筆,多次稱讚。令狐楚在德宗時代,一路征拜右拾遺,改太常博士,曆殿中侍禦史。

到了憲宗時代,令狐楚起草朝廷詔書,因甚合憲宗心意而屢獲升遷。他被召為翰林學士,進中書舍人,後從河陽節度使任上入朝為相。

這時令狐楚與同為宰相的李逢吉惺惺相惜。後來憲宗重用裴度,將與裴度不和的李逢吉罷相,令狐楚也被外放為華州刺史。不過,別人擬撰的詔書總不合憲宗心意,憲宗常常怒摔草稿。

大和六年(832年)二月初一,令狐楚檢校右仆射兼太原尹、北都留守、河東節度使。令狐楚對太原有著特別的感情,他的父親曾經統轄此地,太原也是他當年進士及第後任職的地方。

當令狐楚赴太原上任時,蘇州刺史劉禹錫寄來《令狐相公自天平移鎮太原以詩申賀》。白居易也寫了《送令狐相公赴太原》:“六纛雙旌萬鐵衣,並汾舊路滿光輝。青衫書記何年去,紅旆將軍昨日歸。詩作馬蹄隨筆走,獵酣鷹翅伴觥飛。此都莫作多時計,再為蒼生入紫微。”白居易在詩中稱讚當年的年輕書生,現在已經成為封疆大吏,具有節度使軍人和掌書記文才的美德,同時也祝願令狐楚早進中樞,再展宏圖。

令狐楚排行第四,是李商隱的長輩。於他而言,令狐楚就像父親一樣。他在20歲加冠以前,得到令狐楚賞識。令狐楚對他情意殷切,他倍感溫暖。李商隱給令狐楚去信祝賀並表達感激之情,同時也回憶起過去的美好時光,回憶起自己10歲隨堂叔讀書的情形。《禮記·由則》:“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學書記。”(鄭玄注:“外傅,教學之師也。”)杜根13歲被稱為“奇童”。《後漢書·杜根傳》:“少有誌節,年十三,入太學,號奇童。”

“某才乏出群,類非拔俗。攻文當就傅之歲,識謝奇童;獻賦近加冠之年,號非才子。徒以四丈東平,方將尊隗,是許依劉。每水檻花朝,菊亭雪夜,篇什率徵於繼和,杯觴曲賜其盡歡。委曲款言,綢繆顧遇。自叨從歲貢,求試春官,前達開懷,後來慕義。不有所自,安得及茲?”(《上令狐相公狀一》)

《戰國策》裏說,燕昭王招攬人才,郭隗自薦:“王誠欲致士,先從隗始。”於是,燕昭王築黃金台聘請郭隗,待之以師。他以此比喻令狐楚幕府禮聘賢才。《三國誌》裏說,王粲因為西京擾亂,於是到了荊州依附劉表,後人稱依人作幕為依劉。

大和七年(833年),李商隱22歲。六月二十九日,令狐楚檢校右仆射兼吏部尚書,主管四品以下官吏銓選,但是無權再自行辟用幕僚。李商隱也就辭別令狐楚回到鄭州。

李商隱在幕府的最大收獲,就是跟著令狐楚學寫今體駢文。自從跟隨令狐楚,除了治理民政,他下了極大功夫學習今體駢文。他內心深處時刻想著通過自己的努力,考試中舉,實現政治抱負。而令狐楚待他也非同尋常,精心指點,將章奏之法盡數傳他。他很快掌握了今體駢文的寫法,努力追求辭采絢麗、音律鏗鏘、字字珠璣、用典豐富的駢體公文境界。

實則他自幼嚴承父訓,又經過堂叔的教誨,博學強記,再加上在令狐楚幕府,每次李商隱起草公文,令狐楚都精心修改,不厭其煩指點,這才使他練就了天下無二、世上無雙的駢體公文撰寫本領。

令狐楚在當時是著名的政治人物和文壇大家,而李商隱還隻是一個弱冠之年的貧寒舉子。在當時,秘授章奏之法是很重要的事情,李商隱把它比作傳法。五祖傳法給六祖,是經過了考驗的。而六祖得法後,還被人追殺,隱形藏跡於獵人之中凡十四年,才出來弘法。

天平軍節度使治所鄆城,東距琅琊(今山東臨沂)不遠。李商隱想起東漢末年琅琊人王祥的事跡。王祥侍奉繼母朱夫人,以孝著稱,隱居十年。後來被魏徐州刺史呂虔召為別駕。呂虔有佩刀,非常貴重,工匠相之,以為必登三公可佩此刀。呂虔以刀贈王祥說:“卿有公輔之量,故以相與。”王祥起初推辭,呂虔堅持贈予,王祥推辭不掉才接受寶刀。後來,王祥因大功封萬歲亭侯,遷太尉。再後來入晉,拜為太保。李商隱覺得自己從令狐楚這裏真是得到了今體駢文的寶刀。

李商隱又想起了和他家庭境遇相仿的禪宗六祖惠能。惠能本是河北人,父親被貶流放嶺南,不久去世,家裏生活窮困,全靠惠能打柴維持生計。有一天,惠能去送柴,聽到客人正誦《金剛經》,心裏豁然開悟。聽說這是禪宗五祖弘忍在黃梅講法所授,承蒙客人布施銀兩安置好母親,惠能就到黃梅禮拜弘忍。

弘忍問惠能:“你是哪裏人,來這兒想得到什麼?”惠能回答說:“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道前來拜師,隻想成佛,不求別的。”弘忍說:“你是嶺南人,又是獦獠,怎麼能成佛呢?”惠能說:“人雖然有南北分別,佛性卻不分南北。他和您生活的地方雖有不同,但佛性又有什麼差別呢?”

弘忍怕座下弟子嫉妒陷害惠能,就差惠能去後廚破柴踏碓,頗似他的傭書販舂。過了八個多月,弘忍命弟子作偈,說誰開悟了,即傳授衣缽。禪宗自初祖達摩至五祖弘忍皆衣缽相傳,作為傳授佛法的信證。弘忍的大弟子神秀作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弘忍認為神秀尚未見到本性。惠能作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弘忍非常認可,潛至碓坊,見惠能腰石舂米,問道:“米熟也未?”惠能回答:“米熟久矣,猶欠篩在。”弘忍用手杖擊碓三下而去。惠能會意,三更潛入弘忍房間。弘忍以袈裟遮住燈光,為惠能說《金剛經》。當弘忍解說及“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惠能言下大悟。禪宗的核心思想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弘忍便將法衣傳給惠能,是為禪宗六祖。

武後即位,為了和李唐撇清關係,樹立自己的威信,極力推崇佛教,貶抑道教。她曾派人去請六祖惠能到京,惠能婉拒。

在令狐楚幕府,李商隱就像王祥得到了寶刀,更像從五祖那裏得到秘傳法衣,他懷著感激之情寫下了《謝書》:

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攜筆硯奉龍韜。

自蒙半夜傳衣後,不羨王祥得佩刀。

或可譯為:

自己對幕主未曾有過一絲一毫的報效,

隻是徒然帳下攜筆硯捧兵書侍奉辛勞。

自從承蒙恩師像五祖秘授章奏真傳後,

再也不羨慕王祥從呂虔那裏得到佩刀。

15.崔戎幕府

崔戎幕府是李商隱的第二個工作,包括華山幕府和兗州幕府,時間加起來不到半年。李商隱在離開令狐楚的鄆城、太原幕府之後,又相繼去了崔戎的華州、兗州幕府。

大和七年(833年),李商隱22歲。冬天,華州刺史崔戎禮聘他到華州幕府。崔戎是李商隱的從表叔,跟李商隱的堂叔李處士關係極好。崔戎在李商隱小的時候就很欣賞他的才華:“丈人博陵王名家,憐我總角稱才華。”(《安平公詩》)

在唐朝,博陵崔氏和隴西李氏、趙郡李氏、太原王氏、清河崔氏、範陽盧氏、滎陽鄭氏並稱唐代七大家族。崔戎的高祖在神龍政變逼退武後中立下大功,被封為博陵郡王。崔戎年輕時便高中狀元,曆任太子校書、藍田主簿,入為殿中侍禦史,累拜吏部郎中,遷諫議大夫,拜給事中。

給事中四員,正五品上階。給事中掌陪侍左右,分判省事。凡百司奏抄,侍中審定,則先讀而署之,以駁正違失。

崔戎本人就是文章高手,他對掌書記一職尤其重視。早在任給事中看章奏時,就注意到天平節度使的幕府文采。

也許是李商隱在令狐楚幕府的章奏給崔戎留下深刻印象,也許是李商隱小的時候才華出眾給他留下深刻印象,也許是崔戎剛從朝廷到地方任職,就禮聘李商隱到幕府。

閏七月,崔戎出為潼關防禦使兼華州刺史。華州在京師東一百八十裏。秦嶺餘脈終南山,從長安綿延到華州以南。華州為上州,刺史從三品。華州刺史職同京牧、京尹,領潼關防禦、鎮國軍使。崔戎派自己的兒子、李商隱的表弟冒著風雪、駕著車馬捎信給李商隱,並饋贈他厚重的禮物。李商隱依命捧受,給崔戎回了一封信:

“某才不足觀,行無可取,徒以四丈,頃因中外,最賜知憐。極力提攜,悉心指教,以得內誇親戚,外托友朋。謂於儒學,而逢主人;謂於公卿,而得知己。竊當負氣,因感大言。豈謂今又獲依門牆,備預賓客,禮優前席,貺重承筐,欲推讓而不能,顧負荷而何力?倘或神知孔禱,師恕柴愚,玉真而三獻不疑,女貞而十年乃字,粗期率勵,以報恩知。”(《上崔大夫狀》)

崔戎行四,是長輩,所以李商隱也稱呼他為四丈。李商隱想起《史記》的“士為知己者死”,又想起《三國誌》的“使天下一人知己者,足不以恨”,崔戎真可謂他的知己。

李商隱雖然兩次應試不中,但是相信自己就像《易經》所說,女子貞潔,十年懷孕生育,他累試必當登第。如今在夕陽樓上回想起來,還真是一語成讖,十年長夢采華芝,十年之久才中進士。

崔戎也是一代文章名手,早年曾任過裴度的幕僚,長於章奏,水平和令狐楚不相上下。崔戎精心傳授他章奏之法,從早晨直至天黑陪他交談,而且把府吏早晚兩次參謁都免了:“華州留語曉至暮,高聲喝吏放兩衙。”(《安平公詩》)

李商隱得到崔戎、令狐楚這兩位今體駢文高手的加持,文章真是獨步古今。他作了《漫成》:“霧夕詠芙蕖,何郎得意初。此時誰最賞,沈範兩尚書。”以沈約、範雲這兩位南朝尚書來比喻崔戎和令狐楚。對他而言,詩歌隻是副業,駢體公文才是主業,是他一生最為自負的本領。

大和八年(834年),李商隱23歲。年前聖體不康,本年正月初五,聖體痊平,禦大和殿見內臣。正月十二日,文宗禦紫宸殿見群臣。他草擬了《代安平公華州賀聖躬痊複表》。

李商隱在華州幕府,既代草奏章,又同時習業準備考試。正月進士考試時,他恰巧生病,沒有應試。崔戎送他到終南山佛寺裏,養病同時溫習功課:“明朝騎馬出城外,送我習業南山阿。”(《安平公詩》)

“古人常歎知己少”是一篇眼目。這裏的賓主宏論長談、連轡出城相送的典型事例,是府主所賜“知憐”的形象寫照。

“仲子延嶽”以下六句,就描繪了府主令郎的形象。《漢書》說“陳平美如冠玉”。《晉書·王戎傳》有“嚐日王衍神姿高徹,如瑤林瓊樹,自然風塵物外”的話。詩人化典設喻,刻畫崔家後代容貌風姿,其兄秀如美玉,神態瀟灑,其弟稚氣猶存,卻風韻獨標。他們神朗俊雅,煥發著青春光彩,好似東晉陳留阮氏家族的子孫。

至於和幕府中僚友的交情還有一層內容:“府中從事杜與李,麟角虎翅相過摩,清詞孤韻有歌響,擊觸鍾磬鳴環珂。”句中“杜與李”,是指崔戎的屬官杜勝、李潘。詩章讚揚兩位同僚文采英俊,明敏幹練。這種人才稀貴如麟角,與之切磋砥礪如同猛虎添翼,大得增益。

“仰看樓殿撮清漢,坐視世界如恒沙。”此處寫賓主同遊佛寺寶殿的過程。巍峨塔樓拔地而起,高出天外。登臨塔頂,俯視蒼茫的原野,竟覺得大千世界如微塵似的甚為渺小。

鄭州天水公,指鄭州刺史權璩。

其實不獨聲調,其內容、意境、情調、意象、辭采,均已極近於後來之詞。

三月,兗海節度使李文悅去世。朝廷廢兗海節度使為觀察使。原來,本朝每當中原地區用兵,刺史同時也負責軍事,遂有防禦、團練、製置之名。凡是要衝大郡,都設置節度使。當盜寇平息之後,就改為觀察使。

三月二十五日,朝廷以李固言為華州刺史,崔戎遷兗海觀察使,治所兗州,管兗、海、沂、密四州。當初朝廷聞訊沂州發生軍亂,甲辰(二十八日),任命棣州刺史曹華為沂、海、兗、密觀察使。十五年(庚子,公元820年)春季,正月,沂、海、兗、密觀察使曹華奏請朝廷,將觀察使所在地由沂州遷往兗州,唐憲宗準奏。

四月二日,崔戎從華州離任。崔戎是愛民的清官,百姓戀惜遮道,挽留不放他走,脫下他的靴子,弄斷他的馬鐙。他親眼看見,用《維摩詰經》裏長者子獻寶蓋的故事,描寫華州百姓對崔戎的依依不舍之情:“一百八句在貝葉,三十三天長雨花。長者子來輒獻蓋,辟支佛去空留靴。”(《安平公詩》)

佛教徒把經文刻寫在貝多羅樹葉上,以攜帶傳習,此泛指禪門經典。“三十三天”一句凝縮了《法華經》中這樣的說法:“佛前有七寶塔,高至四天王宮,三十三天雨天曼陀羅花,供養寶塔。”可見這兩句詩是說禪林寺院內藏有豐富的佛典。

《維摩詰經》裏說,釋迦牟尼在毗耶離庵羅樹園,與大比丘眾八千人、菩薩三萬二千人一起聚會說法。這時,毗耶離城有長者子名叫寶積,帶著五百長者子,都拿著七寶蓋,來拜會、供養釋迦牟尼。釋迦牟尼施展威神,把五百寶蓋合成一蓋,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諸須彌山、大海江河、川流泉源及日月星辰、天宮龍宮、諸尊神宮等全現於寶蓋之中。這時,一切在場的人目睹釋迦牟尼的神力,都感歎前所未見,合掌禮佛,瞻仰尊顏,目不暫舍。

辟支佛是梵語辟支迦佛陀的略稱,三乘中的中乘聖者,身出無佛之世,觀十二因緣法而得道。西域於闐城南有利刹寺,石上有足跡,相傳是辟支佛的靴子。

崔戎帶著他赴兗州上任。他臨行前代擬了《為安平公謝除兗海觀察使表》:

“況曲阜遺封,導河舊壤,列九州之數,帶五嶽之雄,古為詩書俎豆之鄉,今兼魚鹽兵革之地。訓整合資於武幹,撫循宜屬於柔良。豈伊孱微,堪此委寄。謹當冰霜勵誌,金石貫誠,駑馬奮十駕之勤,鉛刀淬一割之用。即以今月二日,雪泣西拜,星馳東下。帝城思入,雖有類於陳鹹;關外恥居,安敢同於楊仆。無任瞻天戀闕之至。”

兗州離曲阜很近,遠望泰山。泰山為五嶽之尊,稱為岱宗。《禮記》記載,成王以周公有勳勞於天下,是以封周公於曲阜,地方七百裏,革車千乘。《史記》記載,周室微而禮樂廢,詩書缺,孔子序《書》傳,編次其事。孔子又去掉《詩》三千餘篇中重複的,留下可施於禮儀的三百零五篇,稱“詩三百”。

崔戎帶著他前去兗州上任:“公時受詔鎮東魯,遣我草詔隨車牙。顧我下筆即千字,疑我讀書傾五車。”(《安平公詩》)戰國時期,莊子的好朋友惠施出行,用五輛大車拉著竹簡、木簡,這就是學富五車。

在路上,他代擬了《為安平公赴兗海在道進賀端午馬狀》:“右臣伏以浴蘭令節,采艾嘉辰,百辟合祝於堯年,萬方宜修於禹貢。臣方夙駕之部,馳傳出關,欲獻琛而未識土宜,願祝壽而已悲日遠。”

朝廷當然也有賞賜。比如,《為安平公謝端午賜物狀》:“今月某日,中使某至,奉宣恩旨,賜臣手詔一通,兼前件端午紫衣、銀器、百索並大將衣者。”

李商隱在《為滎陽公端午謝賜物狀》也寫道:“右,中使某至,奉宣恩旨,賜臣端午紫衣一副,百索一軸,銀器二事,大將衣三副,並賜臣手詔一通者。”

百索是當時端午節辟邪彩帶,用五色絲擴而成索,或懸掛在門首,或係在手臂上,用以避邪。紫衣本是唐朝三品以上官員的衣服,過節時皇帝也會賞賜不到三品的重要官員。

華州至兗州一千六百餘裏。他們星夜兼程,終於在端午節抵達兗州治所。唐製三十裏置一驛,天下水陸驛共一千五百八十七個。唐律規定,馬日行七十裏。

一日之中可行十驛,多者且至五百裏。而唐製,赦書日行五百裏,則又不止於十驛也。(《日知錄》卷十《驛傳》)

他代擬了《為安平公兗州謝上表》:“臣自承明詔,移鎮東藩,望闕而雪涕以辭,戒途而星奔不息。即以今月五日到任上訖。當時集軍州官吏等,宣布皇風,闡揚玄造,歡聲雷動,喜氣雲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