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究(1 / 2)

全班共同閱讀《茶館》,然後根據各自的興趣選擇專題,也可以另外選擇專題,分小組進行探究。

專題一:探究場景的設定

本書以茶館作為人物活動的主要場地。可以說,茶館容納了眾多人物,記錄了風雲變幻。通讀整部作品,思考並寫出老舍選擇茶館作為背景的原因。

為什麼選擇茶館作為人物的主要活動場所

首先,這是以小見大的藝術手法的需要。茶館是各色人物的彙聚之處,三教九流,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人物都可以來到茶館,可以說,小小的茶館容納了一個社會。這部《茶館》就以茶館中出現的各色人物表現了五十來年時代的變遷。

第二,題材的需要。老舍創作《茶館》的目的是反應社會的變化。可是那些高官巨富,平時高高在上,老舍作為一個文人,沒有機會接觸到他們,也無法了解他們的日常生活。所以,如果寫他們的決策對老百姓產生的影響,就無法進行正麵描寫。所以,老舍就選擇了自己認識的一些小人物,把他們集中到一個茶館裏,讓他們用自己生活上的變化來反映社會的變遷,這樣就避開了自己不熟悉政治的短板。

專題二:探究人物和劇情的安排

《茶館》人物眾多,年代跨度達五十年,不可能隻敘述一個中心故事。仔細閱讀全文,總結作者安排人物與劇情的方法。

不落俗套的劇情安排

《茶館》作為老舍的代表作之一分為三幕戲,三幕戲代表的是不同的曆史時期,時間跨度達到50年,出場的人物近70個,而且這些人物的身份、個性皆不相同。通讀劇本,會發現作者沒有敘述一個貫穿全文的故事,也沒有一個貫通全文的主要矛盾。

那麼,作者是如何將這麼多的人物組合在一起,卻讓讀者看起來毫無違和感的呢?作者在組織文章架構的時候采用了以下幾種方法。

首先,主要人物從壯到老,貫穿三幕戲。如王利發就在三幕戲中均有出場,年齡發生了變化。這樣一來,雖然看起來整部戲沒有一個故事,但是中心人物卻是同一的,不至於讓讀者產生離題太遠、不知所雲的感覺。而且,作者采用的寫法是以人物帶動故事,也就是說這部戲是以人為主,所講述的故事是因人而生的。

第二,次要人物父子相承。在現實生活中,兒子和父親的職業不一定相同。可是,在舞台上,作者為了故事的連貫性,特意安排子承父業,這樣雖然這一幕與下一幕之間相隔許多年,可仍然能讓觀眾產生連貫感。如小劉麻子、小二德子和小唐鐵嘴等人,都繼承了父親的事業,在出場的時候所說的話和自己的父親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這就讓讀者產生了熟悉感,消除了陌生化。

第三,角色出場的時候都在說自己的事,而這些事又同時代發生聯係。比如,名廚為了維持生存不得不去包辦監獄的夥食,順口一句話說這年月就是監獄裏人多;說書的在抱怨生意不好時,也順口說出這年頭就是邪年頭的話,這樣一來,雖然人物說的都是自己的事,可也反映了那個時代的風貌,展示了自己的命運。

第四,無關緊要的人物招之即來,揮之即去,一點都不拖遝。如王淑芬等人就隻在一幕戲中短暫出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