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人才現狀的不和諧音符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著名的心理學家齊普夫在《人類行為與最省力法則——人類(2 / 3)

1964年至1980年17年間,在“好人好馬上三線”的時代號召下,幾百萬工人、幹部、知識分子到了中西部,國家累計投資2052億元,先後安排了1100多個大中型建設項目,形成了當時的西部大開發,為中西部地區構建了現代工業的基本框架。此外,當時在西部工作的人才收入明顯高於東部地區,一個大學畢業生,月工資在北京工作是56元,西安是58.5元,蘭州是64元,青海就要有70多元,而現在正好相反。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家的工作重點轉到了經濟建設上,三線建設也開始進行調整改造,西部人才流出量是流入量的兩倍以上,特別是中青年骨幹人才大量外流。幾年前,新疆石河子大學每年的人才流失率達到14%~20%。位於西安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每年都有七八十位教師離開。甚至有人講,近些年來從蘭州大學流失的人才,足以組建一個同等水平的大學。在中部地區,以河南省商城縣為例,由於受經濟環境和文化環境的影響,該縣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每年向大中專院校輸送學生800多名,但畢業分配而來的僅有二三百人,其餘500多人全部流動到經濟發達地區,該縣受到了地域人才“馬太效應”的嚴重衝擊。許多老少邊窮地區至今不能步入經濟工作的良性循環,與這種人才資源流失的“無底洞”密切相關。

全國人口普查表明,1995年11月至2000年10月的五年時間內,上海市共遷入高學曆人員十多萬人,且呈現大幅度增長趨勢;而屬於西部地區生源的大學生,回到西部地區的還不到1/5.全國政協委員賈慶國指出:貧困地區人才培養成功,就會流動到東部等發達地區去。在人才流動過程中獲得利益的發達地區,就應該給予人才流失地區某種補償,例如對中央支持貧困地區教育專項基金給予援助。如果忽視地區之間的這個“馬太效應”影響,必將導致人才富裕的地區出現浪費,而人才貧乏的地區就會進一步流失,這對於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和諧社會的建立都是極為不利的。

(二)人才閑置:功成即止,遠離市場

人才資源具有多麵性:作用發揮得好是高效資源,發揮得差是低效資源,不發揮作用則是消耗資源。以下幾種常見的人才浪費現象,令人感到吃驚人!

其一是人才的“涼快”現象——功成即止,見好就收。蒲鬆齡在《聊齋誌異》中講了一個《鏡聽》的故事,說一個鄭氏家庭有兩個兒子讀書,有一年兩個兒子都去科舉趕考。在一個酷暑難耐的大熱天,送信的傳來喜報,說大兒子金榜題名了。此時兩個兒媳婦都在廚房裏做飯,婆婆一高興,就進廚房告訴大兒媳婦說:“老大考上了,你到外麵涼快涼快去吧。”此時剩下老二媳婦一個人在廚房,心裏拔涼拔涼的,一邊眼淚嘩嘩流,一邊仍不敢怠慢。一會兒報騎又傳喜訊,說老二榜上也有芳名。“前有車,後有轍”,沒等婆婆表態,老二媳婦就把手中的擀麵杖一扔:“我也該去涼快涼快了!”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如今這種事太普及了!連人才的家屬都要放下手中的工作去“涼快”,誰還敢讓人才再去“汗滴禾下土”?比如,評上教授就不再去教書,評上研究員就不再搞科研,當了幹部就不再做具體的工作。此類現象,實在可惜!

其二是高端人才的浪費。某網站曾以《中國高知識人群失業加劇:奢侈不起的浪費》的醒目標題,報道了我國高端人才的浪費現象:有35%以上的海歸存在就業問題,40%的海歸感覺自己的職業方向出錯,失業群體開始向高學曆和高職稱群體蔓延,這讓我們的人才政策和許多舉措都很尷尬。筆者認為,人才高消費導致了人才的高浪費。許多專科生可以幹的工作,非引進碩士、博士不可,連站櫃台的營業員和擦皮鞋的店員都要求大學本科文憑,並直接導致了海歸的貶值。許多人不太懂得人才,或不願懂得人才,導致人才觀的虛榮化和符號化。

其三是高等教育資源疏遠市場,導致大學生的擇業難和創業難,造成教育資源和人才資源的巨大浪費。人事部的一項調查認為,2006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為413萬,而全國對高校畢業生的需求預計為166.5萬人,比上一年減少22%,大約有六成的應屆畢業生麵臨崗位缺口。而創業者不足1%,與發達國家的20%相差懸殊。其實這不是大學生過剩了,而是高等教育培養目標出現了偏差。世界銀行曾對處於不同經濟發展階段國家的高等教育收益率進行了統計,其中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分別為13%和9%。2000年我國的高等教育收益率僅為8.47%,比發展中國家低的多。所以說,教育與經濟建設相和諧發展,已到了極為緊迫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