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上海通用“相馬”——無隙 海爾的人才觀認為:“任何時代,滿足人最本質需要的,不是物質、金錢,(2 / 2)

其實,人才的新標準早已在探索之中得到廣泛承認,這就是新的思路和創新性業績。在理論研究上,中科院院士鄒承魯談到,在國際國內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和做出國際科技界承認的工作,是兩個基本的標準。在技術研究和開發上,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和國家技術密級並得到了推廣應用;教學工作中采用新方法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行政工作和管理工作中提出了新思路、新建議等,都可稱之謂人才的新標準。知識經濟是建立在人才資源基礎之上的,擴大了人才的來源,提高了人才資源的質量,這種政策上的改進無疑是解放了一種潛在的原本被束縛的生產力,這實際上是生產關係的一次改進,可謂利在當代,功在千秋!

(三)人才標準——與時俱進

著名科學家吳健雄曾經談到她的同學史丹利,稱史丹利是她見過的最聰明的人,可惜由於太馬虎了,以至於後來一事無成。看來,聰明人不一定都能夠取得大成就,而取得大成就的人必定是聰明的,但肯定不是外在的聰明。青年科學家盧珂也談到,我們讀書、學習都不是目的,目的隻有一個,那就是發現新的知識。上述科學家表述的都是傑出人才的價值觀,也是科技創新人才的基本屬性,歸納出來有兩個標準:其一是注重創新;其二是注重結果。但是受計劃經濟的影響,人才按規格劃分,按規格進行著貨幣和福利的分配,使人才失去了積極主動的進取心,形成嚴重的論資排輩現象——即科技人員的精力不是用在創新和工作上,而是千方百計地拔高自己的學曆和資曆。而管理者在這時候如果不能做到與時俱進,則會形成製度上的漏洞,而製度上出現漏洞如果不及時加以糾正,必然導致人才群體素質的退化。

數學定理表明,相關性再高也高不過相等性。既然有文憑者並不一定都有高水平,就說明這個標準有改進的必要,也有改進的可能。事實上,許多專家都認為大學文憑是一個準人才的標準,還需要實踐中的“一把火”進行催熟和終身學習。中國的人才選拔曆史也表明,人才在社會各界中的分布率越高,越是能夠在更大的範圍內遴選優秀人才。從世官製到尚賢製,再到薦舉製,最後到科舉製的演變規律,也都體現了人才選擇視野的逐漸擴大。

世界上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任何一個品牌也隻能說明它的過去。眾所周知,中國民眾一向認為發達國家的進口產品的質量是優良的。但是據央視新聞調查2007年11月18日的報道:浙江省的檢驗抽查表明,日本明治奶粉的碘含量嚴重超標,而且與產品說明書的標注明顯不符,打破了進口產品價、質雙高的神話。同時抽查的還有售價數千元的世界知名品牌皮鞋,合格率僅有23%,數碼照相機的合格率也隻有61%。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用靜止的觀點看待事物,是要付出相應代價的。追究其中的緣故,非不能為也,是不肯為也。

在動物學的分類上,長有翅膀的卵生動物一般都是會飛翔的,但是企鵝和鴕鳥雖在此列,卻早已失去了飛行的能力。新西蘭的幾維鳥原本是會飛翔的,但是後來這種鳥的日子過得順極了,也不再需要躲避天敵,於是翅膀就開始退化萎縮,最終喪失去了飛翔的能力。相反,屬於胎生的哺乳類動物蝙蝠卻不用眼睛也能飛翔,而飛鼠的滑翔技能快如閃電,精彩至極。所以,以是否卵生和長有翅膀來作為能否飛行的標準是錯誤的。

物如此,人才也不例外。與人才的概念相比,標準總是靈活的,也總是在進化的。科學家周光召認為:“科學認為具體的真理都是相對真理,都有適用的條件和範圍,因而是可以突破的,新的發展將拓廣原有的真理,使之適應於更大的範圍和更少的條件限製。”所以讓標準去適應人才,則會推動標準逐漸接近社會曆史所賦予人才的本質屬性。而且每一次的標準改進,都會使一些原先不符合舊標準的人才得到及時承認,當然也會淘汰掉一些隻符合舊標準而不符合新標準的人,這就擴大了人才的來源群體並提高了人才的質量,使“鼓勵自學成才”的憲法精神落到了實處,並提高了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

總之,視標準為金科玉律,讓人才去適應標準,隻能是作繭自縛、畫地為牢,路子必然會越走越窄;而視人才為第一資源,讓標準去適應人才,則會對人才資源和結構進行優化組合,路子必將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