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參考文獻(1 / 2)

第三節 要人才的成本,還是要人才的產出

按照經濟學的觀點,效益是由投入的成本與產出的效果比較之後得出的。投入與產出分析法是在20世紀30年代,由美國經濟學家、哈佛大學教授瓦西裏·列昂剔夫提出的,它是研究經濟係統各個部分間表現為投入與產出的相互依存關係的經濟數量分析方法。如果隻看產出而不看投入(消耗),那是一種不講效益的評價方法,現已被當代管理所淘汰。所以說在業績相同的前提下,投入的成本愈少則效益愈高;反之,投入的成本愈多則效益愈差。而學曆效益,是指在特定的時空內,學曆的全部成本投入與學曆產出的業績的比較係數。學曆效益的提出,既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體現,也是人才測定的一個基本標準。

(一)學曆效益的認識曆程

在計劃經濟時期,人們隻注意到了不同學曆之間的差異性,卻很少注意到相同學曆之間的差異性。於是在人事分配機製上,對什麼樣的學曆享受什麼樣的工資福利待遇,在什麼樣的時間內晉級晉職,秩序井然,都有一套詳細的不可變更的規定。但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特別是隨著素質教育對應試教育的挑戰,創新能力對“高分低能”的衝擊,使這個牢固的觀念開始動搖了。羅謙恕認為,人才與非人才的區別在於前者的勞動效益比後者高些。楊開顯認為,一個人投入產出比達到一定的值,就是人才;未達到這個值的,就不是人才;這個值越高的,就越是人才。1998年5月在北京召開的“科技人才資源開發研討會”上,與會專家指出,對傳統的人才考察方法需要再審視,要不按學曆按能力,不僅考察人才的外在條件,更要觀察其內在的潛力。筆者也曾談道:“學曆是衡量人才的重要參考標準,能力和貢獻是衡量人才的基本標準。”所以,學曆作為一種成本的投入,隻有考察其效益的產出才能揭示出事物的本來麵目。

(二)相同學曆的差異性

在相同的學曆之間,同樣存在著成本利用方麵的差異。其一表現在課程分數上的差異。同一個學校的同一個專業,有的課程平均為95分,而有的平均隻有65分,大學生中流傳的“60分萬歲,多1分浪費”的口號,也體現了對這種差別的無奈。這也從一個側麵說明了不同時期和不同學校的相同學曆具有差異性。其二是錄取生源的質量與學校總體實力上的差異。如同樣是本科學曆,有的學校名震中外,具有培養直博生的資格,而有的僅有學士學位授予權,還麵臨著黃牌警告。其三是在應試教育中出現的偏差造成的,主要表現在重視知識的克隆,輕視創新能力的培育,以至於出現了“高分低能”的現象。其四是自學能力的差異。資料顯示,知識的生產周期現在六七年時間就要翻一番,一個人在校期間所學的知識僅占一生中所需要知識的10%,其餘90%要在今後的工作中繼續學習。盧仲衡教授認為,自學能力是人才能力的核心,它能夠產生廣泛的遷移。我國橋梁界權威李國豪教授認為,一個大學畢業生如果在畢業後的五年內沒有養成自學和勤奮鑽研的習慣,那麼他以後就很難了。由於自學能力的差異,再加上知識的陳舊率,這種差距的出現將會導致相同學曆之間的差異隨著時間的延伸而越來越大。

(三)學曆效益的測度

首先,我們來計算一下各種學曆的教育成本。

科學計量學和文獻計量學的發展,為人才業績的評估提供了一種可嚐試的理論與方法。現以2000年每個學生的統計數字為標準進行核算:小學教育的成本投入每年約為500元,中學教育的成本投入每年約為1000元,專科教育的成本每年約為8000元,本科教育的成本每年約為10000元,則專科學曆和本科學曆的平均投入成本如下:

專科成本:500×6+1000×6+8000×2=25000元;

本科成本:500×6+1000×6+10000×4=49000元。

為了計量的方便,現在以本科學曆的成本投入為基準,計量為1.0,則專科學曆的成本投入為0.51.如果在相同的時間和條件下,專科學曆和本科學曆產生出一致的業績,按照投入產出分析法,則專科學曆的效益是本科學曆的近兩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