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參考文獻(2 / 2)

其次,我們來看一下職稱評審與不同學曆和業績之間的要求。

根據上麵的分析,在相同業績的前提下,學曆效益是投入的愈少則效益愈高,而現在的職稱評審則是投入愈多效果愈佳,兩者正好相反。根據適宜量化的原則,現采用2000年石油大學在職稱評審中的計量方法。按照某省的科學研究職稱文件的評審要求,選取極具代表性的本科學曆正常晉升與專科學曆的破格晉升進行業績計量比較,對副研究員和研究員進行業績計量分析。

按照規定,晉升副研究員的業績共有五條,其中第二條的晉升業績沒有正常晉升與破格晉升的區別,為了公平起見,這一條我們不作比較。按照文件的規定,本科學曆晉升需要三條業績,均為主要完成人;專科學曆晉升需要四條業績,拔高到均為第一完成人。根據職稱晉升的先易後難晉升行為,我們先設定本科學曆和專科學曆雙方都擁有相同的第一條業績(專著撰寫三萬字),則本科晉升的另一條是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限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人最多的十名,選取第七名次計量,得到107分;還有一條是兩項發明專利,按照第三名次進行計量,得到300分。兩條業績合計總分為407分。而專科晉升的一條是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的第一名,得到750分;另一條是發明專利兩項,均為第一名,得到600分;再加上一條是全國性核心期刊論文四篇,均為第一名,得到1050分,三條業績合計為2400分。計量的結果表明,除去相同的一條(也是最容易的一條)不需要作比較外,專科學曆所需要的業績是本科學曆的近6倍。如果計入專科學曆教育成本的權重0.51,則專科學曆的規定效益是本科學曆規定效益的近12倍。

按照同樣的方法進行計算,我們省略上麵的計算過程,最終得出:本科文憑晉升研究員和專科文憑晉升研究員的業績效益相差近22倍。

再次,我們來看一下職稱評審與任職年限和業績之間的要求。

同樣以副研究員為例,正常晉升的年限為五年。如果您幹了四年想提前晉升,對不起,按照上麵的破格條件對待,累不死你!按照效益的原則,在業績相同的條件下,消耗時間愈少則效率愈高。然而目前的規定是,消耗的時間不夠,應按照破格標準來對待,完成的業績需要增加六倍,研究員要增加11倍。誰幹得快就懲罰誰!可笑嗎?

毫無疑問,高層次學曆的整體效益必定高於低層次學曆。但是這隻是整體平均水平而言,如果具體到某些特定的個體,就可能出現千差萬別的局麵,所以說平均的概念必須換算到具體的成員才具有應用意義。我們知道天氣預報有一個平均溫度,但也有一個最高溫度和最低溫度。我們外出穿衣服的時候,平均溫度隻適益於晝夜溫差較小的地區,對於晝夜溫差較大的地區就不適宜。比如我國新疆的吐魯番,那裏的晝夜溫差極大,有“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之說,如果按照平均溫度來穿衣服,那肯定受不了。如果硬套平均概念,那麼所有的美國人都要比中國人富裕,事實上遠不是那回是!因此,堅持高層次學曆原則並不能違背效益第一的基本原則。因為學曆高是主要是智力上的投入與體現,而效益高卻是工作上的具體產出,這是兩個絕對不同的概念;二者雖然較為相關,但相關性不能代替相等性,也不能代替偏差性。所以在學曆高與效益高發生衝突時,學曆原則應當讓位於效益的原則,這既是市場經濟的規則,又是社會和經濟進步的要求。效益的原則是永恒的原則,它要求各種資源(包括政策資源)應當充分地向效率高的群體配置和傾斜,隻有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公平競爭的原則,才能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才能杜絕濫竽充數和買賣假文憑現象,並使人為炒作起來的高學曆消費逐步降溫,市場經濟就會逐漸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