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進化論與小學:“新學”之紐帶
從上述劉師培的西學知識和中西交融情形,可以看出他的“新學”結構,即社會學、曆史學、哲學為主,政治學、經濟學、文學處在外圍。就社會學、曆史學、哲學而言,這三者之關係及其聯結之紐帶,是深入了解劉師培新學的關鍵所在。
前已言及,劉師培與同代讀書人一樣,受進化論的影響相當大。進化論一般被視作社會學理論,尤其在斯賓塞那裏,而斯賓塞恰是清末影響最大的社會學家。當然,在當時人用語中,也有時將“社會學”看成一廣泛概念,用以泛指整個西方近代的社會科學。不過這種界定不清的情形並未在劉師培身上出現,因他對西方社會學有較係統的了解,如深知斯賓塞動社會學與靜社會學之差別,葛通哥斯之學“以心理為主”,[45]等等。他曾自誇“予於社會學研究最深”,[46]故而他對“社會學”一詞的應用是在其原本意義上,而非泛指社會科學。也就是說,他心目中的進化論屬於社會學理論,[47]而非一般社會科學理論。自然,以今天的視角言之,進化論也是一種哲學思想,《天演論》代表了一種哲學世界觀,劉師培服膺《天演論》,也等於是從哲學角度接受了進化論,盡管他本人並無這樣的主觀認識。至於曆史學,也與進化論分不開。一方麵,進化論是劉師培新史學著作的指導思想。與倡導新史學的其他學者類似,劉師培也以進化史觀作為自己撰史的基本觀念。在《中國曆史教科書》之《凡例》中,他強調:
今日治史,不專賴中國典籍。西人作中國史者,詳述太古事跡,頗足補中史之遺。今所編各課,於征引中國典籍外,複參考西籍,兼及宗教、社會之書,庶人群進化之理可以稍明。[48]
該書就是這種思想指導下的產物。他還認為,中國舊史學之所以滿足於“侈陳往跡”,無所發明,歸根到底,是史家“不明社會學之故”。[49]“不明社會學”也就意味著不明進化論,因進化論是當時中國人所理解的社會學的理論基礎。另一方麵,西方社會學家依據進化思想得出的某些研究結論為劉師培所接受並將其運用於中國曆史的研究中。甄克思《社會通詮》提出社會發展進化要經曆三個階段:圖騰社會、宗法社會、軍國社會,劉師培據此認為中國亦然,“人民進化之階級”始於圖騰(遊牧)、繼以宗法(耕稼)、成於國家。[50]他還分上古曆史為石器、銅器、鐵器三時代,並以中國典籍證明石器時代之存在,[51]這同樣是借用西方社會學家所言社會進化之次序而得出的結論。[52]總之,進化論是將劉師培所接受之社會學、哲學、曆史學聯係起來的紐帶,而進化論又基本是一種社會學說,故可以說,構成劉氏新學結構之主幹的這三個學科應以社會學為核心。
應該指出,劉師培之新學以社會學、哲學、曆史學為主幹,也與其本身的知識結構和學術訓練密切相關。劉氏是經學世家傳人,其學術基礎首在經學,而通經必先通小學,故其“幼治小學”,又有良好的小學功底。前已言及,基於其小學修養,劉師培在小學與社會學互釋方麵做了不少工作。實際上,這些工作也可從曆史學角度來看待,即所謂以字詮史,如通過對《說文》“禾部”諸字的研究,來分析古代財產和所有觀念的產生;通過對“銕”(中國鐵字,古文作“銕”)字的研究,“知鐵器時代為文明漸進之時代矣”;通過對“姓”字的研究,揭示“上古之民知有母不知有父,故所生之子即以母族為姓”,以此論證母係社會的存在。[53]類似例證很多,率皆與其以小學證社會學之理的成果重合。也可以說,在研究過往事物方麵,社會學與曆史學有重疊之處,小學則通過社會學與曆史學發生關係,新舊學在這裏奇妙地組合起來。至於哲學,其基本原理和其分支“名學”為劉師培所關注,蓋因劉氏所受之經學熏陶和學術訓練使他看重義理和“正名”。揚州學者如汪中、焦循、阮元等除重經學考證外,又能兼顧義理,這予劉師培以較大影響,他之“正名”之學亦是探“理”之學。在具體做法上,往往是將名學與漢學訓詁結合起來以“循名責實”,即是將邏輯學與小學相結合,小學再次顯示了它的功用。
總之,小學本是治經的工具,但在劉師培這裏成了聯結社會學、曆史學、哲學的紐帶和使這三者成為其新學主幹的關鍵因素,甚至可以說,劉師培吸納西學的出發點是在小學。
[1] 《〈國粹學報〉發刊辭》,載《國粹學報》,1905年第1期。
[2] 劉師培:《國學發微》,見《遺書》,500頁。
[3] 劉師培:《倫理教科書》,見《遺書》,2026頁。
[4] 李洪岩、仲偉民:《劉師培史學思想綜論》,載《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3期。
[5] 艾倫·斯溫傑伍德:《社會學思想簡史》,51頁,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8。
[6] 劉師培:《周末學術史序·社會學史序》,見《遺書》,507頁。
[7] 嚴複:《讀新譯甄克思〈社會通詮〉》,見《嚴複集》,第1冊,146頁。
[8]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見《梁啟超論清學史二種》,329頁。
[9] 劉師培:《字詮自序.左盦集》,見《遺書》,1238頁。
[10] 嚴複:《群學肄言·譯餘贅語》,見斯賓塞:《群學肄言》,Ⅺ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11] 劉師培:《爾雅蟲名今釋·序》,見《遺書》,446頁。
[12] 《群學肄言》出版於1903年4月,《社會通詮》出版於1904年1月,《論小學與社會學之關係》發表在1904年11月21日至12月3日的《警鍾日報》上。
[13] 關於劉師培之小學與西方曆史比較語言學的關係,都重萬《劉師培對晚清史學演進的貢獻及影響》一文言之較詳,可參考。
[14] 劉師培:《論小學與社會學之關係》,《左盦外集》卷6,見《遺書》,1429頁。
[15] 嚴複譯,甄克思:《社會通詮》,55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16] 劉師培:《論小學與社會學之關係》,《左盦外集》卷6,見《遺書》,1429、1431頁。
[17] 劉師培:《論中土文字有益於世界》,《左盦外集》卷6,見《遺書》,1439頁。
[18] 關於小學在當時的境遇和方、廖、康等人對小學的指斥,都重萬《劉師培對晚清史學演進的貢獻及影響》一文言之較詳,可參考。
[19] 參見胡奇光:《中國小學史》,305、306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20] 阮元:《商周銅器說上》,《揅經室三集》卷3,《揅經室集》下冊,633頁。
[21] 周予同:《孫詒讓與中國近代語文學》,《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增訂本)》,第787頁。
[22] 劉師培:《籀廎述林序》,《左盦外集》卷17,見《遺書》,1781頁。
[23] 劉師培:《古政原始論》,見《遺書》,664頁。
[24] 康有為觀點見《孔子改製考》卷1,薑義華編校:《康有為全集》,第3集,2~9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5] 劉師培:《攘書·華夏篇》,見《遺書》,631頁。
[26] 劉師培:《古政原始論》,見《遺書》,664頁。
[27] 劉師培:《中國曆史教科書》,見《遺書》,2178頁。
[28] 劉師培:《中國曆史教科書》,見《遺書》,2178頁。
[29] 王會昌:《古典文明的搖籃與墓地》,11頁,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30] 轉引自李天綱:《基督教傳教與晚清“西學東漸”——從〈萬國公報〉看基督教在近代中國的傳播》,見高瑞泉主編:《中國近代社會思潮》,502、503頁,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31] 劉師培:《攘書·苗黎篇》,見《遺書》,633頁。
[32] Martin Bernal,Liu Shih-p''''ei and National Essence,Charlotte Furth ed,The Limits of Change:Essays on Conservative Alternatives in Republican Chin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6.中譯本見劉靜貞譯:《劉師培與國粹運動》,見《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保守主義》,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80。
[33] 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學習西方在多數人“也就是仿、襲、套,比附和類推。同時也便把西方資產階級為了擴張而竭力推廣的西方文明,包括為此目的炮製出來的種種理論觀念,有意無意地照單全收”。參見劉桂生:《近代學人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誤解及其成因》,見《北京大學百年國學文粹·史學卷》,521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34] 劉師培:《攘書·苗黎篇》,見《遺書》,633頁。
[35] Matin Bernal,Liu Shih-p''''ei and National Essence.
[36] 參見郭雙林:《晚清西方地理環境決定論在中國的際遇》,見《學人》,第9輯,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6。
[37] 那特硜:《政治學》上卷,上海,廣智書局,光緒二十八年版,第一篇《國家之重要質點》,5頁。
[38] 劉師培:《南北學派不同論》,見《遺書》,549頁。
[39] 劉師培:《國學發微》,見《遺書》,480頁。
[40] 劉師培:《東原學案序》,《左盦外集》卷17,見《遺書》,1759頁。
[41] “兩物遇而倫生焉,對待之名因之以起。故欲觀倫之果為何物,莫若曆舉對待之名,而察其所同有者為何義。蓋即諸異而取其同,此求公名之義之定法也。”見嚴複譯:《穆勒名學》,63、64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42] 劉師培:《東原學案序》,《左盦外集》卷17,見《遺書》,1759頁。
[43] 可參見嚴複為《穆勒名學·部甲》所作之案語。
[44] 劉師培:《理學字義通釋·序》,見《遺書》,460頁。
[45] 參見劉師培:《周末學術史序·社會學史序》,見《遺書》,507頁。
[46] 光漢:《甲辰年自述詩》,載《警鍾日報》,1904-09-11。
[47] 劉師培曾明確指出:“西人於言人群之進化者,名曰社會學。”《論小學與社會學之關係》,《左盦外集》卷六,見《遺書》,1428頁。
[48] 劉師培:《中國曆史教科書》,見《遺書》,2177頁。
[49] 劉師培:《周末學術史序·社會學史序》,見《遺書》,507頁。
[50] 劉師培:《論古代人民以尚武立國》,《左盦外集》卷10,見《遺書》,1563頁。嚴複亦有類似說法,見其《社會通詮·序》,劉此說大概直接得自嚴。
[51] 劉師培:《中國古用石器考》,《左盦外集》卷12,見《遺書》,1617~1620頁。
[52] 關於劉師培運用進化學說研究中國曆史的現有成果較多,可參考袁英光、仲偉民:《劉師培與〈中國曆史教科書〉研究》,載《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88年第4期;曹靖國:《劉師培史學思想述評》,載《東北師大學報》,1991年第6期;李洪岩、仲偉民:《劉師培史學思想綜論》,載《近代史研究》,1994年第3期等論文,茲不贅述。
[53] 劉師培:《論小學與社會學之關係》,《左盦外集》卷6,見《遺書》,1431、1430、143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