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劉師培的中國學術史研究(2 / 3)

驅夷之論,既為天之所廢而不可行,則不容不通知外國事。欲通知外國事,自不容不以西學為要圖。此理不明,喪心而已。救亡之道在此,自強之謀亦在此。早一日變計,早一日轉機,若尚因循,行將無及。[10]

他是欲借西學以救國。民國二年(1913年)吳稚暉的日記中也有這麼一段記載:

近日餘與孑民、石曾、精衛等聚談,皆確然深信:唯一之救國方法,止當致意青年有誌力者,從事於最高深之學問,曆二三十年沉浸於一學。[11]

餘人之類似議論還有許多,足見這是讀書人較共同的看法。

興學以救國,必然涉及對中國學術的估價問題,由此方能確定興學之途徑。嚴複力主通西學以救國,很大程度上是因看到中國學問本身有致命缺陷:

中土之學,必求古訓。古人之非,既不能明,即古人之是,亦不知其所以是。記誦詞章既已誤,訓詁注疏又甚拘,江河日下……[12]

這樣的學問,

吾得一言以蔽之,曰:無用。非真無用也,凡此皆富強而後物阜民康,以為怡情遣日之用,而非今日救弱救貧之切用也。[13]

即無益於救國。反觀西方,

其為事也,一一皆本諸學術;其為學術也,一一皆本於即物實測,層累階級,以造於至精至大之塗,故蔑一事焉可坐論而不足起行者也。[14]

故非引進西學不可。同樣,國粹派也認為,中國文化的衰敝,關鍵就在於學鮮實用,學術湮沒,其中漢、宋學之無實無用,是其禍本,不僅無補於國事,且毒化了國學,不足稱之為“學”。所以,“近三百年之天下,謂之適於無學之世可也”。[15]不過,在興學以救國的途徑上,他們卻選擇與嚴複不同的路,倡導回歸先秦未受“君學”浸染前純正而健全的“國學”,即借鑒歐洲文藝複興運動進行“古學複興”。[16]他們心目中的“國學”是指包括儒學在內的先秦諸子學。既然歐洲借複興古希臘文化開近代文明之先河,國粹派也希望通過複興先秦諸子學而重新振興中國文化,以此來團結和凝聚全民族的力量,拯救國家的危亡。

不論采取何種方式興學,梳理中國固有學術都是題中應有之義,僅靠從感性上簡單地否定傳統學問是於事無補的。於是,章太炎從評述諸子入手,係統清理中國學術發展曆程;劉師培借西學之長,重估中國古典學術得失。他們如此做,既合乎國粹派與嚴複等人的興學主張,使學術救國具體化;又能在學理上予中國學術以客觀冷靜的估價,避免泛泛而論和感情用事的弊端,從而為學術事業的健康發展奠定基礎。由此,學術史漸成顯學,其餘風流波,至於民國而不衰。

三、學術史勃興之緣由(2):內在因素

從中國學術自身的發展曆程來看,到清末民初,確也麵臨著如何繼續走下去的問題,或者說已到了一個轉折點。之所以如此,一方麵是學術發展邏輯使然,另一方麵在於外力衝擊——西學大舉進入而引發人們對中國學術的反思。

清代學術以考證學為正宗,曾繁榮一時,但到了清末章太炎等人登上學術舞台之時,這種學問已漸走向窮途末路,所謂盛極必衰,必得開出新局方可,正像有學者所言:

考證學到了章氏,經學史學的考證,已考無可考;所以由經學史學考證走到了諸子的考證,由諸子的考證走到研究諸子的學說思想。[17]

梁啟超也說:

光緒初年,一口氣喘過來了,各種學問,都漸有向榮氣象。清朝正統學派——即考證學,當然也繼續工作。但普通經學史學的考證,多已被前人做盡,因此他們要走偏鋒,為局部的研究。其時最流行的有幾種學問:一、金石學;二、元史及西北地理學;三、諸子學。這都是從漢學家門庭孳衍出來。[18]

從這些論述來看,顯然新的學術潮流已繼考證學而起,學術在轉型之中。在這種情形下,人們自然要反思清代學術走過的路,進而上溯構成清學核心內容的漢宋學之源,以獲取更新學術的經驗教訓。或如有學者所言:

晚清那代學者,之所以熱衷於梳理學術史,從開天辟地一直說到眼皮底下,大概是意識到學術嬗變的契機,希望借“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來獲得方向感。[19]

另外,諸子學的興起也推動了學術史的勃興,因章太炎是自諸子學的探討向下延伸而梳理整個學術史的,劉師培也在《周末學術史序》等著作中借辨析諸子而逐步及於後世學術,所以諸子學是學術史的入手處,有開啟之效用。當然,清學與章、劉這輩學者關係更近,或可說是息息相關,故大家論述最多的還是清代學術。

對清末學者來說,比起考據學的衰落,西學的衝擊對他們刺激更大,影響也更深遠。因為這是一個完全不同於中國固有學問的知識體係和學說體係,它以客觀的科學精神和嚴密的科學方法震撼著中國學者,兩相對照之下,更加顯示出中國學術的根本缺陷,值得人們反思。起初,人們很想按中學模式規定或裁剪西學,有人曾根據中國傳統,分西學為經、史、子、集四大類。漸漸地人們發現,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學術,這種處理方式行不通,要想通過吸納西學促進中國學術進步,需從其源頭即學術之為何物思考起。

“學術”一詞中國古已有之,一般泛指學問、道術(據《辭源》),但“學”與“術”有所不同。《說文》釋“學”曰“覺悟也”,釋“術”曰“邑中道也”;“覺悟也”更多的是在“發蒙”或“學習”的意義上釋“學”,故言“古教、學原為一字,後分為二”,“邑中道也”講的是“路徑”或“手段”。前者漸漸引申為學說、學問,後者漸漸引申為技能、技藝(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說“引申為技術”),而且有了形上、形下之分。形上之“學”備受士人重視,甚至皓首以窮之;形下之“術”則被看做雕蟲小技,向遭冷遇。這種狀況持續千年以上,直到西學進入中國。對西學,人們先以形下之“術”來格義,認為“西藝”(工藝技術)能包孕西學的全部內容。到清末,隨著認識的深化,已知道西學亦有其根本,遂以中國之“學術”來格義它,如嚴複所說:“學者,即物而窮理……術者,設事而知方”;[20]劉師培也說:“學指理言,術指用言”[21],“學為術之體,術為學之用”[22]。學與術不可分,共同構成科學係統,促進西方的進步。反觀中國,學與術分離,言學不言術(日常所說“學術”僅指“學”),特別自南宋以後,越來越走向無用無實之途,“蓋學術末流之大患,在於徇高論而遠事情,尚氣矜而忘實禍”;“侈陳禮樂,廣說性理”;“所托愈高,去實滋遠”。[23]以此,學術無由進步,國家亦無法振興。以西學為坐標對中國學術的這種反思與批判,必然使得一些有識之士會對中國學術進行追根溯源的探討,力求從其發展脈絡中找尋失誤之原。尤其欲複興古學的國粹派學者,認為他們心目中的“國學”(先秦諸子學)與西學是相合的,劉師培便說,“周末諸子之書,有學有術”[24],不若後世之有學無術。那麼,秦漢以降,“國學”何以變成“君學”並漸漸失去生命力,不複當年“有學有術”之光輝,便是值得考究的問題。由是,學術史理所當然地走上學術前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