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u000e\u0010凡例
一、譜主生平,概以每年之月、日係之;因事不詳,無法係以月、日者,則置於該年之末。
二、譜主所作詩、文,凡有撰著時日可稽,或經推敲大體可以確定撰著時日者,概以撰著時日係之;如撰著時日不詳,則以發表日期係之;無法係以月、日者,係於全年之末。
三、譜主詩文中誤植之字,以[ ]號糾正之,並將正字注於[ ]內。
清光緒十年甲申(1884年) 1歲
6月24日(農曆閏五月初二),劉師培先生出生於揚州城青溪舊屋(今東圈門14號及14—1號)。名師培,乳名閏郎,字申叔,一字魯源,號左盦,曾改名光漢,化名金少甫,筆名光漢子、光漢人、世培、激烈派第一人、申、韋裔、豕常之裔、無畏等。按,師培、申叔,有師事於西漢經師申公培之意。
劉師培先祖“自溧水遷揚州,世為儀征人”。[1]按清代揚州府治,領二州(高郵、泰州)、六縣(江都、甘泉、儀征、興化、寶應、東台)。該地位居江淮之間,大運河縱貫南北,曆史悠久,文化璀璨,向為人才輩出之所,而且學術素來發達,清代樸學大師王念孫、王引之、汪中、焦循、阮元等皆為該地學者,有“揚州學派”之稱。劉師培曾祖劉文淇、祖父劉毓崧、伯父劉壽曾都以治《春秋左氏傳》而聞名,亦為“揚州學派”成員,其家門前署聯“紅豆三傳,儒林趾美;青藜四照,寶樹聯芳”[2],可見其家風。
劉文淇,字孟瞻,生於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卒於鹹豐四年(1854年)。他科名不高,僅為優貢生,以課徒遊幕為生。但由於其舅淩曙的教導與影響,加之本人的艱苦努力,故在經學研究方麵成績卓著,為當時學界所推重。他一生精研《春秋左氏傳》,著有《左傳舊注疏證》、《左傳舊疏考正》、《楚漢諸侯疆域誌》、《揚州水道記》、《青溪舊屋文集》等傳世之作。
劉文淇之子劉毓崧,字伯山,生於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卒於同治六年(1867年)。亦以課徒遊幕為生,長於校書,居曾國藩、曾國荃幕中最久,任事金陵書局。一生科場不順,僅以薦授八旗官學教習。繼承父誌,於《左傳》之學多所發明,著有《春秋左氏傳大義》,另有《周易舊疏考正》、《尚書舊疏考正》、《王船山年譜》、《通義堂文集》等傳世。
劉毓崧共有四子:壽曾、貴曾、富曾、顯曾。四子中以長子壽曾最有名。劉壽曾,字恭甫,生於道光十八年(1838年),卒於光緒八年(1882年)。也以遊幕校書為生,助父校書多種。同光間兩中副榜貢生,科名僅此而已。曾被保舉知縣,加同知銜。其誌向仍在左氏之學,立意完成祖父劉文淇所未竟之《左傳舊注疏證》,但雖殫精竭慮為之,亦僅整理到“襄公四年”而已,卒未成完璧。著作還有《南史校義集評》、《芝雲雜記》、《文譜類釋》、《傳雅堂文集》等。
劉師培之父劉貴曾,字良甫,生於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卒於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早年曾佐父兄為文事,並遊幕於南昌等地,後返揚州理家,與當地士紳一同助守令治事。為光緒丙子科、己醜恩科副榜舉人,敕授文林郎。家學方麵曾助兄壽曾作《左傳舊注疏證》,遂通兩漢古文家法。另有《左傳曆譜》、《尚書曆草補演》、《禮記舊疏考正》、《抱甕居士文集》等傳世。其弟富曾曾憶及:劉師培初生之時,貴曾“熱香神前,忽潸然下泣,予在旁言曰:生兒如願,極喜慶事,何反感傷為?”[3]不知感傷何事。
劉師培之母李汝諼,係江都小學家李祖望之次女,通曉經史。李祖望,字賓嵎,通史博經,尤嗜六書金石之學,有《說文統係表》、《古韻旁證》、《說文重文考》、《小學類編》、《鍥不舍齋詩文集》等傳世。
劉師培之姊劉師鑠,字衛儀,後適江都梅兆婍。
本年,中法戰爭,中國方麵在福建、台灣的交戰中損失慘重,福建水師幾近覆沒。
章太炎17歲,初讀四史、《文選》、《說文解字》。
王先謙《續東華錄》四百一十九卷成。
光緒十七年辛卯(1891年) 8歲
學《易》,已通《周易》的變卦法,“日變一卦”。[4]
按劉師培秉承家學,開蒙起便從母讀經書,且聰穎異常,讀書一目十行,過目成誦,故8歲便能研《易經》。
本年,蕪湖、無錫、南昌、宜昌等地接連發生反洋教事件。
章太炎開始撰寫《膏蘭室劄記》,於《荀子》、《管子》、《呂覽》、《爾雅》、《周禮》、《禮記》、《史記》、《文心雕龍》等書逐條考釋文句,並涉及西學。
康有為開始在廣州長興裏萬木草堂聚徒講學,撰《長興學記》以為學規,主張於義理、考據、詞章外增加經世之學。康之《新學偽經考》亦刻成,謂東漢以來經學,多出劉歆偽造,劉歆“飾經佐篡”,身為新臣,係新莽一朝之學,與孔子無涉。
王先謙《荀子集解》刊行。
光緒二十年甲午(1894年) 11歲
初習詩賦,先為試帖詩,又作《水仙花賦》。秋日,在其姐戲命下,曾在半日內作成詠鳳仙花之絕句60餘首,次日補足百首,被親友譽為神童。
本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戰局對中方極為不利;孫中山在檀香山建立興中會。
章太炎始交夏曾佑。夏喜談今文經,張《公羊》說,與章相左。
康有為《新學偽經考》被餘聯沅、安維峻參劾為“非聖無法”,兩廣總督諭令自行焚毀。《新學偽經考》被毀版。康有為赴桂林講學。
梁啟超在北京治算學、曆史、地理等,與夏曾佑居所相距較近,時常聚會論學。
廖平《古學考》刊行。
朱一新卒,有《無邪堂答問》存世。
光緒二十一年乙未(1895年) 12歲
勤奮於學,已讀畢“四書”、“五經”。
本年,北洋海軍全軍覆滅,《馬關條約》訂立,中日甲午戰爭結束;康有為在京聯合各省會試舉人1300餘人,發起“公車上書”,請求皇帝拒和、遷都、練兵、變法。
康有為在北京創刊《萬國公報》、《中外紀聞》,又在京、滬組設強學會,在上海刊《強學報》。
嚴複譯出赫胥黎《天演論》,並有非正式刊本。又著《論世變之亟》、《原強》、《救亡決論》、《辟韓》等文先後發表於天津《直報》。
皮錫瑞《孝經鄭氏疏》、《尚書古文考實》刊行。
光緒二十三年丁酉(1897年) 14歲
開始治《晏子春秋》。[5]
堂兄劉師蒼中舉,對其激勵甚大。
劉師蒼,字張侯,劉壽曾之子,9歲時,父棄世,由劉貴曾撫養成人。貴曾視師蒼如己出,“躬自督教,愛逾己子,食必同席,出必與偕,鄉裏播為美談”[6]。在貴曾教誨下,師蒼亦通家傳左氏之學,並觸類旁通,於學深有心得。
本年,山東巨野教案發生,德國派兵強占膠州灣;沙俄遣艦隊侵占旅順,要求租借旅大。
章太炎因與《時務報》中康有為門徒有隙,不滿康之門徒倡立孔教、神化康氏等思想與行為,遂歸杭,與宋恕、陳虯等人創立興浙會,辦《經世報》,任總撰述,連續發表《變法箴言》等時評政論文章,同時成為《實學報》主要撰稿人,連續發表《後聖》、《儒道》、《儒兵》、《儒法》、《儒墨》、《儒俠》、《異術》等比較儒學與諸子學的文章,接著又主筆《譯書公會報》。
康有為《春秋董氏學》由上海大同譯書局印布,書中有把《公羊》“三世”說和《禮運》“大同”、“小康”說相糅合的跡象。康有為還撰《禮運注》,並赴北京上清帝第五書,繼續請求變法。
譚嗣同《仁學》寫成,並與黃遵憲、熊希齡等在湖南長沙成立時務學堂,聘梁啟超任時務學堂總教習。
嚴複、夏曾佑等在天津創辦《國聞報》,另出《國聞彙編》,嚴複《天演論序》在《國聞彙編》第二冊刊出;嚴複開始翻譯亞當·斯密《原富》、斯賓塞《群學肄言》。
皮錫瑞《今文尚書考證》刊行,凡三十卷,宗今文說。
商務印書館在上海創設。
光緒二十四年戊戌(1898年) 15歲
3月24日(農曆三月三日),父劉貴曾病故,終年54歲。
貴曾在世時,理家之餘勤勉讀書,晝夜辛勞,並以身作則,督率子弟,曾誨劉師培曰:“古語有言: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養身之要是在勤矣。”[7]此言對其讀書治學影響極大,其一生勤奮,與父親的教誨息息相關。
父親去世後,雖家道日落,但仍一心向學,隨母學《毛詩》鄭箋、《爾雅》、《說文解字》諸書,並不時向堂兄劉師蒼問學。“喜讀周秦典籍,於學派源流反覆論次。”[8]
本年,光緒帝下“明定國是”詔令,宣布變法(6月11日);但新政僅維持了103天,9月21日,慈禧太後發動政變,囚禁光緒帝,再度“訓政”,隨後殺害了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
章太炎年初應張之洞之邀到湖北籌辦《正學報》,旋因思想不合離去。夏秋時節在上海《昌言報》任主筆,發表《書漢以來革政之獄》、《蒙古盛衰論》、《回教盛衰論》等重要文章,戊戌政變後避居台灣。
康有為《孔子改製考》年初由上海大同譯書局刊行。該書認為孔子“作六經”,是改“亂世之製”,堯、舜等都是孔子改製假托的聖王;孔子創立“三統”、“三世”諸義,無非是“托諸行事以明其義”。
戊戌政變後,康有為、梁啟超逃亡日本,在橫濱創辦《清議報》,梁啟超主編。
嚴複所譯赫胥黎《天演論》木刻本刊行。
張之洞著《勸學篇》,推行“先務本,次務通”的方針,得上諭嘉獎推廣。
王先謙弟子蘇輿編《翼教叢編》,“專以明教正學為義”,從思想、學術甚至文體上反對康、梁為代表的新學。
王國維22歲,到上海任《時務報》報館書記,並進入東文學社學習日文,初識羅振玉。
光緒二十五年己亥(1899年) 16歲
繼續勤奮於學,“篤嗜左氏春秋,研經而外,並及子史,其答客難也,嚐證穆王西征之事”,“出語驚其長老,記問冠於朋從”[9]。而且博覽群籍,“內典道藏旁及東西洋哲學,無不涉獵及之”[10]。尤“以紹述先業,昌洋揚州學派自任”[11]。
另外,所讀之書,如《東華錄》、《揚州十日記》、劉寶楠《勝朝殉揚錄》、黃宗羲《明夷待訪錄》以及王夫之的著作(祖父劉毓崧曾參與編纂王夫之全集並編寫了王夫之的生平年譜,這予其以很大影響),頗含反滿情緒,使得其很快形成傳統種族意識,對中國曆史上的華夷關係非常敏感。據其自述,20歲前便寫出《揚民卻虜錄》、《讀船山叢書劄記》等著作,表達了自己的看法。[12]限於資料,這兩部著作的係年待定。
本年,山東義和拳首領朱紅燈等舉義。
章太炎在梁啟超主編之《清議報》上發表多篇詩文,主要有《儒術真論》、《菌說》等,並東遊日本,首次會見孫中山,夏秋間返回上海,旋赴浙江,編定論學論政的第一部專著《訄書》,包括文50篇,由梁啟超題名,木刻印行。
康有為在加拿大成立“保救大清皇帝會”,簡稱“保皇會”。
孫詒讓完成《周禮正義》,凡八十六卷。
嚴複譯約翰·穆勒《自由論》,將其題為《群己權界論》。
殷商龜甲獸骨文字始出土於河南安陽縣之小屯。
光緒二十六年庚子(1900年) 17歲
上半年,先後參加童生之縣、府試。府試後,詞學家冒廣生(字鶴亭)恰在揚州佐閱試卷,取為第一名。[13]
詩《湘漢吟》,收入《劉申叔先生遺書》(以下簡稱《遺書》)之《左盦詩錄》卷二《左盦詩》,詩題下注“庚子”,知為本年所作;初稿題為《古意》,發表於1905年3月25日出版的《國粹學報》第2期,署名劉光漢,收入《左盦詩錄》卷四《左盦詩別錄》,詞句與收入《左盦詩》者有所不同。按《左盦詩》編定於1910年,所收之詩應為定稿。
本年,義和團遭鎮壓,八國聯軍攻占北京,慈禧挾光緒帝西逃;唐才常“自立軍”起事失敗,唐被殺。
章太炎在唐才常於上海召集的中國議會上,反對以勤王為目標,剪去辮發,公開與清廷及保皇主義決裂,並為此撰《解辮發說》一文,以明己誌。
嚴複譯《原富》脫稿。又開始譯《穆勒名學》。
王先謙刻《漢書補注》百卷。
英屬印度政府派遣匈牙利人斯坦因博士由印度到新疆天山南路,以和闐為主,從事調查與發掘,於尼雅河下遊廢址,得魏晉木簡數枚,又得佛經寫本殘卷及奇異印本多種以歸。
光緒二十七年辛醜(1901年) 18歲
參加童生之院試,被取錄為生員(俗稱秀才),入縣學。[14]
詩《有感》,收入《遺書》之《左盦詩錄》卷二《左盦詩》,詩題下注“辛醜”,知為本年所作;初稿同題,發表於1905年3月25日出版的《國粹學報》第2期,署名劉光漢,收入《左盦詩錄》卷四《左盦詩別錄》,詞句與收入《左盦詩》者有所不同。
本年,清廷在西安發布“變法上諭”,宣稱實行“新政”;《辛醜條約》簽訂。
章太炎赴蘇州東吳大學任教,繼續宣傳革命;為駁斥梁啟超《積弱溯源論》,撰《正仇滿論》,發表於東京出版的《國民報》上,公開批駁保皇主義。
康有為著成《中庸注》、《春秋筆削微言大義考》和《孟子微》。
梁啟超仍辦《清議報》,撰《國家思想變遷異同論》、《中國史敘論》、《盧梭學案》等。年底,《清議報》停刊。
王國維與羅振玉主編《教育世界》雜誌。
光緒二十八年壬寅(1902年) 19歲
9月4日(農曆八月初三),與堂兄師慎赴南京鄉試,堂兄師蒼送考。夜乘船過江,師蒼不幸溺水身亡,年僅29歲。師蒼平日“留心文獻,劬學嗜古”,“經術辭章,藝無不精”,尤熟於《元秘史》和曆代西域輿地,著有《國語注補輯》、《元代帝王世係表》,其喪,“士林識與不識,無不痛惜之”。[15]一說劉師蒼是去南京看望正鄉試的堂弟,攜一仆同行,“在鎮江怡和躉船失足墮水死,仆呼救不及”。[16]
此次鄉試,是光緒壬寅補行庚子、辛醜恩正並科,亦是中國曆史上首次廢試八股文,考試內容改為第一場試中國政治史事論五篇,第二場試各國政治藝學策五道,第三場試四書義二篇、五經義一篇。[17]劉師培此番科場順遂,連戰皆捷,最後得中第十三名文魁(舉人)。朱卷署號“魯源”,後未見用。[18]
詩《詠史》二首,收入《遺書》之《左盦詩錄》卷二《左盦詩》,詩題下注“壬寅”,知為本年所作。
文《孫犢山春湖餞別圖序》,刊於1905年2月23日出版的《國粹學報》第1期,署名劉光漢;收入《遺書》之《左盦外集》卷十七,目錄下標“前十年”,係指民元前十年,故知此文作於本年。
本年,慈禧回到北京,仍維持其統治地位。
章太炎與秦力山、孫中山等在日本橫濱舉行中夏亡國二百四十二年紀念會;返國後譯述日本學者岸本能武太《社會學》一書,並刪革修訂《訄書》,著手編寫《中國通史》。
康有為在印度大吉嶺完成《論語注》、《大學注》,《大同書》也於此時寫成,以後又迭經增改。
梁啟超在日本橫濱創刊並主編《新民叢報》、《新小說》,發表《新民說》、《飲冰室詩話》、《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等文章,倡新民之義,主“詩界革命”與“小說界革命”。
嚴複任京師大學堂編譯局總纂,始譯甄克思《社會通詮》。
孫詒讓《周禮政要》刊行。
光緒二十九年癸卯(1903年) 20歲
3月10、11日,發表《儀征劉君師培留別揚州人士書》,刊於《蘇報》上。這是其公開發表的第一篇文章。
4月5日至13日,癸卯補行辛醜、壬寅恩正並科會試在河南開封舉行(因北京貢院已被八國聯軍焚毀),是首次廢試八股文的會試,考試方式與範圍同於上一年的鄉試。劉師培在開封參加了這次考試,雖全力以赴,最終卻落了第。自此絕意科場。
開封之行,寫下數首記遊感懷詩詞,有《宋故宮》、《東京清明雜感》(二首)、《掃花遊·汴堤柳》、《賣花聲·登開封城》、《一萼紅·徐州懷占》、《菩薩蠻·詠雁》、《懷桂蔚丞先生》(時客汴省)等。其中《宋故宮》詩題下標“癸卯”二字,顯為是時之作;餘下幾首雖未標出年份,但從題目和內容來看,亦當為同時之作。
《宋故宮》,分別收入《遺書》之《左盦詩錄》卷一《匪風集》和卷二《左盦詩》,詞句有所不同。按《匪風集》1904年便已存在,劉師培在《甲辰年自述詩》中自注曰“予著《匪風集》詩詞”,[19]《左盦詩》則編定於庚戌年(1910年),“編左盦詩時,匪風集已被廢棄矣”,[20]故《左盦詩》中所收為改定稿。該詩發表於1905年3月20日出版的《政藝通報》乙巳第3號,署名申叔,詞句全同於《匪風集》中所收。
《東京清明雜感》(二首),刊於1905年5月23日的《國粹學報》第4期,署名光漢子;收入《遺書》之《左盦詩錄》卷四《左盦詩別錄》。
《掃花遊·汴堤柳》,刊於1905年2月23日出版的《國粹學報》第1期,署名劉光漢;收入《遺書》之《左盦詞錄》。
《賣花聲·登開封城》,刊於1905年6月23日出版的《國粹學報》第5期,署名劉光漢;收入《遺書》之《左盦詞錄》。
《一萼紅·徐州懷古》和《菩薩蠻·詠雁》均刊於1905年3月25日出版的《國粹學報》第2期,署名劉光漢;收入《遺書》之《左盦詞錄》。
《懷桂蔚丞先生》(時客汴省),收入《遺書》之《左盦詩錄》卷一《匪風集》;又以《懷桂蔚丞丈》之名收入《左盦詩錄》卷二《左盦詩》,詞句稍有不同,當為改定稿。發表於1906年3月9日出版的《政藝通報》丙午第3號,署名光漢,題為《懷桂蔚丞》(時客汴梁),詞句全同於《匪風集》中所收。
5月初,從開封回揚州途中滯留上海,“晤章君炳麟及其他愛國學社諸同誌,遂讚成革命”。[21]
按劉師培此前在揚州已與種族革命家王鬱仁(名鍾麒,號無生,別號天僇生)往還,接觸過創刊不久的《浙江潮》等反滿刊物,並通過王鬱仁結識了福建革命誌士林獬(字少泉,號白水),故具一定的排滿革命思想,所以在上海見到章炳麟(太炎)等人後,很快讚成革命。此時,上海已有倡導教育改革和排滿革命的團體中國教育會與愛國學社,前者是由蔡元培、葉瀚、蔣觀雲等人於1902年4月發起成立的,蔡元培為事務長;後者是在1902年11月南洋公學退學風潮發生後,由蔡元培與中國教育會同仁組織退學學生成立的,蔡任教員。劉師培與上述諸人結識後,迅即加入中國教育會,投身於革命潮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