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劉師培學譜簡編03(2 / 3)

《春秋左氏傳答問》,收入《遺書》,總目中標“元年”,可知作於1912年。

《清寧遠府知府魏君功德頌》、《清故馬邊廳同知尹君去思碑》,收入《遺書》之《左盦外集》卷十九,從文中內容可知為1912年作。

《廢舊曆論》,發表於1916年4月出版的《中國學報》複刊第4冊,署名儀征劉師培;又見1923年創刊的《華國》第1年第8期;收入《遺書》之《左盦外集》卷十五,題目下標“元年”,可知作於1912年。

詩《題張船山南台飲酒圖》,收入《遺書》之《左盦詩錄》卷三《左盦詩續錄》。《六譯先生年譜》1912年項下載:“龔煦春以所藏張船山南台寺飲酒圖征題,先生及吳之英、劉師培、謝無量、曾學傅、朱山均有詩。”[147]可見此詩作於本年。

另,在四川曾應人之請,寫下一係列墓表、碑銘之類文字,從其內容中可知為本年所作者錄之如下:清故四川候補知縣趙君墓表、清故四川候補知縣方君墓表、清故湖北候補知縣徐君墓表、清故甘肅直隸州知州許君墓表、清故四川參將沈君闕銘、清故四川直隸州知州薑君闕銘、清故四川候補知縣程君闕銘、清故東鄉縣知縣陳君碑頌、清故四川直隸州知州甘君碑頌、清故山東候補道高君墓碑、鄭大雍墓碣、孝子衛洪基碑、鍾太夫人程氏神誥、清故陝西候補知縣邵君墓誌銘、王孺人墓誌銘、李氏女壙銘、翟安道妻馮氏誄。除《翟安道妻馮氏誄》收入《遺書》之《左盦外集》卷二十外,餘皆收入《左盦外集》卷十九。其中《清故四川參將沈君闕銘》發表於1916年4月出版的《中國學報》複刊第4冊,署名儀征劉師培;《孝子衛洪基碑》發表於1924年出版的《華國》第11期。

本年,在四川國學學校除授《春秋左氏傳》外,還授《說文解字》等,蒙文通隨其學《說文》。曾以“大徐本會意之字,段本據他本改為形聲,試條考其得失”為考題,蒙文通答卷三千餘言。對蒙之答卷很欣賞,於其卷首批道:“精熟許書,於段、徐得失融會貫通,區辨條例,既昭且明,案語簡約,尤合著書之體。”[148]還曾告誡蒙文通;“初學治經,但宜讀陳喬樅父子書。經術有家法,有條例;《詩》、《書》者有家法,無條例;《易》、《春秋》者有家法,有條例。”又說:“清代漢學未必即以漢儒治經之法治漢儒所治之經。”“前世為類書者(《禦覽》《類聚》之類),散群書於各類書之中;清世為義疏者(正義之類),又散各類書於經句之下。”此為“訕譏清代漢學”之言。[149]

由於在四川國學院與廖平來往較多,在治學上受到廖一定影響,曾稱讚廖“長於《春秋》,善說禮製,其洞察漢師經例,魏晉以來,未之有也”。[150]蒙文通曾言及:“禮製者,廖師所持以權衡家法,辨析漢師同異者也。左盦於時亦專以《五經異義》、《白虎通義》為教學之規,出蜀後成書皆《周官》、《禮經》之屬。左盦之漸漬於廖師,此其明驗。廖師之學,以左盦而益張。左盦之歿,世無複有知廖師者。”[151]

本年,何震由武漢赴北京,生活無著,隻好請劉師培在日時結交的朋友南桂馨救助,南遂請她去了太原,暫住南家,先在女子師範任教,後又轉任閻錫山的家庭教師。[152]

本年,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先任臨時大總統,清帝退位後,改由袁世凱任臨時大總統。

章太炎弟子馬裕藻、錢玄同、沈兼士、朱希祖等人發起“國學會”,以講授國學、保存國故為宗旨,請章太炎擔任會長。

梁啟超作《中國立國大方針商榷書》、《財政問題商榷書》。

嚴複出任北京大學校長。

王國維在日本,寫成《宋元戲曲考》,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時,改題《宋元戲曲史》。

民國二年癸醜(1913年) 30歲

1月20日,在《四川國學雜誌》第5號上發表《前四川提督丁公(鴻臣)墓誌銘》,署名劉師培;收入《遺書》之《左盦外集》卷十九。

2月12日,作《中國文字問題序》,是為廖平弟子李堯勳《中國文字問題》所作的序言。發表於1913年2月20日出版的《四川國學雜誌》第6號,署名劉師培;又見1914年6月10日出版的《甲寅雜誌》第1卷第2號;收入《遺書》之《左盦外集》卷十七。

2月20日,在《四川國學雜誌》第6號上發表《西漢周官師說考》和《國學學校論文五則》。

《西漢周官師說考》(二卷),連載於本期和3月20日出版的《四川國學雜誌》第7號,署名劉師培;又見1936年出版的《製言》第23期;收入《遺書》。

《國學學校論文五則》(附文筆詞筆詩筆考),署名劉師培;又見1916年1月出版的《中國學報》複刊第1冊,分別題為《文說五則》和《文筆詞筆詩筆考》,署名儀征劉師培。

3月20日,在《四川國學雜誌》第7號上發表《今文尚書無序說》,署名劉師培;收入《遺書》之《左盦外集》卷一,後附《陳氏壽祺今文有序十七證駁義》。

本月,完成《白虎通義定本》(存三卷)。發表於1913年4月20日、6月20日出版的《四川國學雜誌》第8、10號,署名儀征劉師培校定;收入《遺書》。

4月20日,在《四川國學雜誌》第8號上發表《校讎通義箴言》,署名劉師培;又見《國故鉤沉》第1期;收入《遺書》之《左盦外集》卷十二。

5月18日,在《獨立周報》第32、33期合冊上發表詩《詠史》(十二首);又見1914年5月10日出版的《甲寅雜誌》第1卷第1號,署名劉師培;收入《遺書》之《左盦詩錄》卷三《左盦詩續錄》。

5月20日,在《四川國學雜誌》第9號上發表《前四川彭山縣知縣康君(壽桐)墓誌銘》和《繁露佚文輯補》。

《前四川彭山縣知縣康君(壽桐)墓誌銘》,署名劉師培;又見1913年12月25日出版的《雅言》第1期,題為《康君季琴墓誌銘》,署名劉申叔;收入《遺書》之《左盦外集》卷十九。

《繁露佚文輯補》,署名劉師培;收入《遺書》,題為《春秋繁露佚文輯補》,附於《春秋繁露斠補》後。

6月13日至29日,兩度上書四川都督胡景伊。兩信均收入《遺書》之《左盦外集》卷十六,題為《與四川都督胡景伊薦陳度書》、《與四川都督胡景伊書》。

6月20日,在《四川國學雜誌》第10號上發表《定命論》、《非虛名篇》、《月令論》、《周明堂考》、《古重文考》、《駁何衡陽報應問》、《匡謬正俗校證序》、《晏子春秋逸文》、《書春秋繁露止雨篇後》、《法言李注非故本考》、《古籍示期互訛考》、《周書少昊考》等。

《定命論》,署名劉師培;收入《遺書》之《左盦外集》卷十五,後附《講學詞》。

《非虛名篇》,署名劉師培;又見《國故鉤沉》第1期;又見1916年5月出版的《中國學報》複刊第5冊,題為《非古虛》,署名儀征劉師培;收入《遺書》之《左盦外集》卷五,亦題《非古虛》(上下)。

《月令論》,署名劉師培;收入《遺書》之《左盦外集》卷二。

《周明堂考》(附東宮考),署名劉師培;又見《國故鉤沉》第1期;收入《遺書》之《左盦外集》卷一。

《古重文考》,署名劉師培;收入《遺書》之《左盦外集》卷七。

《駁何衡陽報應問》,原題很長,署名劉師培;收入《遺書》之《左盦外集》卷十五。

《匡謬正俗校證序》,署名劉師培;收入《遺書》之《左盦外集》卷十七。是為謝無量撰《匡謬正俗校證》所作的序。

《晏子春秋逸文》,署名劉師培;收入《遺書》,題為《晏子春秋佚文輯補》,附在《晏子春秋斠補》(二卷)後。

《書春秋繁露止雨篇後》,署名劉師培;收入《遺書》之《左盦外集》卷三。

《法言李注非故本考》,署名劉師培;收入《遺書》之《左盦外集》卷三。

《古籍示期互訛考》,署名劉師培;收入《遺書》之《左盦外集》卷七。

《周書少昊考》,署名劉師培;收入《遺書》之《左盦外集》卷一。

6月24日,《吳虞日記》載吳虞夫人曾香祖與何震晤,[153]可見何震此時已抵成都。

上半年,在四川國學院仍任副院長,除正常授課外,還應彭作楨、謝子夷等五人之請,為他們在課外單授《說文》。後彭作楨為其校遺著《毛詩詞例舉要》(詳本)和《周禮古注集疏》。[154]

6月29日,偕何震離成都赴上海。[155]行前,作《與成都國學院同人書》。該信收入《遺書》之《左盦外集》卷十六。出發後,“舟行七十裏即被劫,損失約千餘金”。[156]過三峽時,作《出峽賦》。發表於1916年1月出版的《中國學報》複刊第1冊,署名儀征劉師培;收入《遺書》之《左盦外集》卷二十。

到上海後,與章太炎得以會麵,恢複了交誼。“申叔殊感枚叔厚誼,複言歸於好。”[157]在上海,還與馬敘倫、陳去病等舊友各有往還,並有詩贈正在上海遊曆的謝無量。《上海贈謝無量》,發表於1916年2月出版的《中國學報》複刊第2冊,署名儀征劉師培;收入《遺書》之《左盦詩錄》卷三《左盦詩續錄》。

7月20日,在《四川國學雜誌》第11號上發表《春秋原名》、《國學學校同學錄序》、《荀子佚文輯補》等文。

《春秋原名》,署名劉師培;收入《遺書》之《左盦外集》卷三。

《國學學校同學錄序》,署名劉師培;收入《遺書》之《左盦外集》卷十七。

《荀子佚文輯補》,署名劉師培;又見1916年1月出版的《中國學報》複刊第1冊,署名儀征劉師培;收入《遺書》,附在《荀子斠補》(四卷)後。

8月20日,在《四川國學雜誌》第12號上發表《春秋左氏傳傳例解略》、《王畿田製考》、《方伯考》、《休思賦》、《曠情賦》等。

《春秋左氏傳傳例解略》,署名劉師培;收入《遺書》。

《王畿田製考》(上下)、《方伯考》,署名劉師培;收入《遺書》之《左盦外集》卷二。

《休思賦》,署名劉師培;又見《國故鉤沉》第1期;又見1916年1月出版的《中國學報》複刊第1冊,署名儀征劉師培;收入《遺書》之《左盦外集》卷二十。

《曠情賦》,署名劉師培;收入《遺書》之《左盦外集》卷二十。

秋,偕何震由上海赴山西太原。從離川起,夏秋間兩次遠行,頗多感慨,遂作長詩《癸醜紀行六百八十八韻》,連載於《國學薈編》1914年第10期和1915年第4、7、9期,出版時間從1914年10月至1915年9月,題為《左盦長律:癸醜紀行六百八十八韻》,署名劉師培;又見1914年8月25日出版的《雅言》第1年第10期,標題僅為《左盦長律》;收入《遺書》之《左盦詩錄》卷三《左盦詩續錄》。

在太原,出任閻錫山都督府顧問,創辦《國故鉤沉》雜誌,並與學者郭象升等往還。[158]郭象升曾作詩相贈,題為《劉申叔先生遊晉長句賦贈》。[159]

本年,所作之文尚有《古尚書五服說》、《周鬴說》、《達巷黨人考》、《答四川國學學校諸生問說文書九首》、《蓉溪訪古圖記》、《陳君式仁別碑》、《梁山皮君壽言》等。

《古尚書五服說》(下佚),發表於《國故鉤沉》第1期;收入《遺書》之《左盦外集》卷一。

《周鬴說》,發表於《國故鉤沉》第1期;收入《遺書》之《左盦外集》卷二。

《達巷黨人考》發表於《國故鉤沉》第1期;又見1914年9月出版的《國學薈編》1914年第9期,署名劉師培;收入《遺書》之《左盦外集》卷三。

《答四川國學學校諸生問說文書九首》,發表於1914年7月25日和8月10日出版的《雅言》第1年第8、9期,第8期刊五首,第9期刊四首,署名劉師培;收入《遺書》之《左盦外集》卷十六,題目下標“二年”,可見作於1913年。

《蓉溪訪古圖記》,收入《遺書》之《左盦外集》卷十七,題目下標“二年”,可知作於1913年。

《陳君式仁別碑》,收入《遺書》之《左盦外集》卷十九,題目下標“二年”,可知作於1913年。

《梁山皮君壽言》,收入《遺書》之《左盦外集》卷二十,題目下標“二年”,可知作於1913年。

另,下列詩文從其題目和內容考查,當為在四川時所作,姑係於此。計有《蜀中贈朱雲石》、《述懷一百四十韻示蜀中諸同好》、《重慶老君洞夕眺有感》、《浣花溪夕望》、《淩雲山夕望》、《成都丁公祠碑》、《成都駱文忠公祠碑記》、《成都三皇廟碑》、《成都黃帝廟碑》、《成都黃帝廟別碑》、《成都江瀆廟碑》、《清夏提督克三岩碑頌》等。

詩《蜀中贈朱雲石》,發表於1916年2月出版的《中國學報》複刊第2冊,署名儀征劉師培;收入《遺書》之《左盦詩錄》卷三《左盦詩續錄》。

詩《述懷一百四十韻示蜀中諸同好》、《重慶老君洞夕眺有感》、《浣花溪夕望》、《淩雲山夕望》,收入《遺書》之《左盦詩錄》卷三《左盦詩續錄》。

《成都丁公祠碑》、《成都駱文忠公祠碑記》、《成都三皇廟碑》、《成都黃帝廟碑》、《成都黃帝廟別碑》、《成都江瀆廟碑》、《清夏提督克三岩碑頌》,皆收入《遺書》之《左盦外集》卷十九。

與上一年一樣,在四川和山西應人之請,寫了一些墓誌之類的文字,從其內容中可知為本年所作者錄之如下:清三等輕車都尉楊君墓誌銘、舒兆熊妻夏孺人墓誌銘、鄧繩侯先生闕銘、故民李君闕銘、清故舉人洪君闕銘、陳恭人墓誌銘、徐孺人墓誌銘。皆收入《遺書》之《左盦外集》卷十九。其中《清三等輕車都尉楊君墓誌銘》和《舒兆熊妻夏孺人墓誌銘》發表於《國故鉤沉》第1期。

本年,編成並刊刻《左盦文集》。錢玄同在《劉申叔先生遺書總目後記》中說:“劉君於《左盦集》刻成以後,又裒集其儷詞及韻語為《左盦文集》,民國元二年間刻於成都。”[160]張經黻則直言“民二刻於成都”。[161]

本年,袁世凱派人暗殺宋教仁,引發“二次革命”;不久革命失敗,國會被迫選袁世凱為正式總統。

康有為歸國,創辦並主編《不忍》雜誌,並出任孔教會會長,其《孔教會序》在《孔教會雜誌》上發表。

章太炎在北京講學,顧頡剛、傅斯年等皆前往聆聽;章並撰《駁建立孔教議》、《自述學術次第》等文。

廖平《孔經哲學發微》付印。

民國三年甲寅(1914年) 31歲

春,離太原赴北京,因閻錫山推薦,得袁世凱任為公府諮議。

此前山西都督府改為將軍府,編製縮小,顧問裁撤,劉師培生活無著,南桂馨遂與閻錫山密議以專電保其入京,請袁世凱任用,以結納於袁,加之袁的親信秘書閔爾昌又是其親屬,也向袁舉薦,袁遂招其入京。[162]其被聘為公府諮議後,曾向袁世凱“上折謝恩”。[163]

4月,在《國學薈編》1914年第4期上發表《廖氏學案序》,署名劉師培;收入《遺書》之《左盦外集》卷十七。是為廖平弟子輯師說而成之《廖氏學案》一書所作的序。

5月,在《國學薈編》1914年第5期上發表《與圓承法師書》和《答羅芸裳書》,署名劉師培;收入《遺書》之《左盦外集》卷十六。

7月10日,在《雅言》第1年第7期上發表《鞠躬解》和《致本社記者書》。

《鞠躬解》,署名劉師培;收入《遺書》之《左盦外集》卷七。

《致本社記者書》,署名劉申叔;實為致康寶恕信,收入《遺書》之《左盦外集》卷十六,題為《答康寶恕書》。

本月,在《國學薈編》1914年第7期上發表《與廖季平論天人書》,署名劉師培;又見1916年2月出版的《中國學報》複刊第2冊,署名儀征劉師培;收入《遺書》之《左盦外集》卷十六。

11月12日,與傅增湘等人一同拜訪繆荃孫,[164]表明他和端方幕府舊同僚仍有來往。

本月,作《刑禮論》。發表於1916年1月出版的《中國學報》複刊第1冊,署名儀征劉師培;收入《遺書》之《左盦外集》卷十五。

12月10日,給錢玄同回信。此信以《民國三年答錢玄同書》為題收入《遺書》之《左盦外集》卷十六。

本年所作之文尚有《劉節婦楊氏墓碑》、《鹽城陶君誄》,均為應人之請而作。前者收入《遺書》之《左盦外集》卷十九,後者收入《左盦外集》卷二十。

本年,袁世凱以《中華民國約法》取代《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華革命黨在日本東京成立。

章太炎被袁世凱監禁;他將《訄書》修改增刪,更名《檢論》。

梁啟超撰《清史商例初稿》、《歐洲戰役史論》二書及文章多篇。

王國維受羅振玉委托,編輯《國學叢刊》,作《國學叢刊序》。

章士釗在日本東京創辦《甲寅雜誌》。

崔適撰成《春秋複始》。

民國四年乙卯(1915年) 32歲

1月,在《國學薈編》1915年第1期上發表詩《答陸蓍那詩二首》,署名劉師培;收入《遺書》之《左盦詩錄》卷三《左盦詩續錄》,題為《答陸蓍那》(二首)。

3月,楊度作《君憲救國論》,為袁世凱複辟帝製造輿論。劉師培隨之作《國情論》和《告同盟會諸同誌》。[165]

8月13日,馬敘倫來訪,與馬談起紀年的問題,認為寫文章用幹支紀年或元年二年地記下去不方便。馬當時不解其意,事後明白他是在為改元洪憲作準備。[166]

8月14日,與楊度、孫毓筠、嚴複、李燮和、胡瑛發起“籌安會”,公布籌安會宣言書,名列楊、孫、嚴之後。

8月18日,黃節來書,對其參與籌安會,發表宣言鼓吹帝製表示憤懣,指出“斯議一出,動搖國本,召致禍敗”。

8月20日,籌安會發出啟事,通告正式成立,楊度任理事長,孫毓筠為副理事長,劉師培與嚴複、李燮和、胡瑛為理事。隨後上述六人發出通電,請各省派代表來京,加入討論變更國體問題。

8月31日,黃節再次來書,對其一再鼓吹君主立憲痛加駁斥。

9月1日,籌安會為各省請願團代草請願書,進呈參政院,劉師培列名江蘇請願團中。

10月15日,籌安會改組為“憲政協進會”,確定“此後本會方針,應注重立憲問題”。

10月23日,出任參政院參政。[167]

本月,作《方子叢稿序》。發表於1916年2月出版的《中國學報》複刊第2冊,附在方勇《太誓答問評》之後;收入《遺書》之《左盦外集》卷十七。

秋,“招學者稱說帝製,季剛(黃侃)雅與師培善,陽應之,語及半,即瞋目曰:‘如是,請劉先生一身任之!’遽引退,諸學士皆隨之退”。[168]馬敘倫也當麵怒斥帝製之議。[169]

11月,被袁世凱封為上大夫。

本年,還出任教育部編審。另外,曾與楊度等迎衍聖公孔令貽人京。[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