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所作詩文尚有《沈夫人五十壽序》和《樊雲門七十壽詩》(二首),前者收入《遺書》之《左盦外集》卷二十,從其內容可知作於1915年;後者收入《遺書》之《左盦詩錄》卷三《左盦詩續錄》。按樊雲門生於1846年,其70歲壽辰應在1915年。
本年,日本提出陰謀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袁世凱為換取日本支持而接受;年底,袁宣布承受帝位,令明年改元為洪憲元年。
陳獨秀主編的《青年雜誌》在上海創刊,第二卷起改名為《新青年》,1916年底編輯部遷往北京,影響不斷擴大。
章太炎仍處於幽禁中,吳承仕前來就學,章為吳說佛學及諸子學等,由吳錄為《菿漢微言》。
梁啟超撰《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反對帝製。
王闓運辭去國史館館長職。
民國五年丙辰(1916年) 33歲
1月,與康寶忠等重組《中國學報》,為《中國學報》撰稿。在本月出版的《中國學報》複刊第1冊中發表《春秋左氏傳例略》、《君政複古論》、《立廟論》等。
《春秋左氏傳例略》,連載於本冊和第2、3、4、5冊《中國學報》,出版時間從本月至5月,署名儀征劉師培;收入《遺書》。後又將此文刪定為《春秋左氏傳傳注例略》,[171]亦收入《遺書》。
《君政複古論》(上中),連載於本冊和第2冊《中國學報》,出版時間為本月和2月,署名儀征劉師培;收入《遺書》之《左盦外集)卷十五。
《立廟論》,署名儀征劉師培;收入《遺書》之《左盦外集》卷十五,作《立廟議》。
2月,在《中國學報》複刊第2冊上發表《連山歸藏考》、《老子斠補》、《涪州藺市鎮裏社碑》、《故民吳駿卿義行碑》、《清故四川即補道蘇君墓碑》、《答梁公約贈詩》等詩文。
《連山歸藏考》,署名儀征劉師培;收入《遺書》之《左盦集》卷一。按《左盦集》編定於1909年,此文應於1909年前便已撰成。
《老子斠補》(附題詞),連載於本冊和第3、4、5冊《中國學報》,出版時間從本月至5月,署名儀征劉師培;又見1920年6月出版的《國學卮林》第1期;收入《遺書》。又,《遺書》之《左盦集》卷七收入《老子斠補自序》。按《左盦集》編定於1909年,或《老子斠補》於1909年前即已撰成,存疑待考。
《涪州藺市鎮裏社碑》、《故民吳駿卿義行碑》、《清故四川即補道蘇君墓碑》,署名儀征劉師培;收入《遺書》之《左盦外集》卷十九。
詩《答梁公約贈詩》,署名儀征劉師培;收入《遺書》之《左盦詩錄》卷二《左盦詩》。按《左盦詩》編定於1910年,故此詩當作於1910年前。
3月22日,在全國鼎沸中,袁世凱被迫宣布取消帝製,仍稱大總統。
本月,在《中國學報》複刊第3冊上發表《聯邦駁議》、《戰國策書後》、《荀子斠補》、《貞孝唐大姑誄》、《哀王鬱仁》等詩文。
《聯邦駁議》,署名儀征劉師培;民國間有鉛印單行本刊行;收入《遺書》之《左盦外集》卷十五。
《戰國策書後》,署名儀征劉師培;收入《遺書》之《左盦集》卷五。按《左盦集》編定於1909年,此文應為1909年前撰成之稿。
《荀子斠補》(四卷),連載於本冊和第4、5冊《中國學報》,出版時間為本月至5月,署名儀征劉師培;收入《遺書》。
《貞孝唐大姑誄》,署名儀征劉師培;收入《遺書》之《左盦外集》卷二十。
詩《哀王鬱仁》,署名儀征劉師培;收入《遺書》之《左盦詩錄》卷三《左盦詩續錄》。
4月,在《中國學報》複刊第4冊上發表《古周禮公卿說》、《廣阮氏文言說》、《故山西知縣汪征典神祠銘》、《清故雲南試用巡檢方寅亮神祠銘》、《清故三等侍衛楊君闕銘》、《清故內閣中書韓君闕銘》、《送諸貞壯》等詩文。
《古周禮公卿說》,署名儀征劉師培;收入《遺書》之《左盦外集》卷二。
《廣阮氏文言說》,署名儀征劉師培;收入《遺書》之《左盦集》卷八。按《左盦集》編定於1909年,此文應為1909年前所作。
《故山西知縣汪征典神祠銘》、《清故雲南試用巡檢方寅亮神祠銘》、《清故三等侍衛楊君闕銘》、《清故內閣中書韓君闕銘》,署名儀征劉師培;收入《遺書》之《左盦外集》卷十九。
詩《送諸貞壯》,署名儀征劉師培;收入《遺書》之《左盦詩錄》卷二《左盦詩》。按《左盦詩》編定於1910年,故此詩當作於1910年前。
5月,在《中國學報》複刊第5冊上發表《中古文考》、《致方勇書論太誓答問》等文。
《中古文考》,署名儀征劉師培;又見1923年創刊的《華國》第1年第12期;收入《遺書》之《左盦外集》卷一;又收入《左盦集》卷一,文字有所不同。按收入《左盦集》者當為1909年前作,或許為初稿。
《致方勇書論太誓答問》,署名儀征劉師培;收入《遺書》之《左盦外集》卷十六,題為《答方勇論太誓答問書》。
6月6日,袁世凱死。
7月14日,黎元洪發布懲辦帝製禍首令,所列名單中,籌安會六人獨缺嚴複和劉師培,因為李經羲為二人講了情,“請政府愛惜人才”,故二人從禍首名單中被剔出。[172]
此後移居天津,生計維艱,肺病日深一日。其間曾作詩《書揚雄傳後》,表露帝製失敗後的心境。[173]
本年所作文尚有《何大姑哀讚》,收入《遺書》之《左盦外集》卷二十,題目下標“五年”,可知作於1916年。
本年,袁世凱死後,黎元洪代理大總統,申令仍遵行民國元年公布之臨時約法,國會複會。
章太炎在袁死後,得於6月底脫離幽禁,返回上海。
康有為極力推行尊孔活動,上書請求定孔教為國教,並載入憲法。
梁啟超撰有《禹貢九州考》。
蔡元培年底被任命為國立北京大學校長。
王闓運去世,終年88歲,有《春秋公羊傳箋》、《湘軍誌》、《湘綺樓詩集》等大量經、史、文著作遺世。
民國六年丁巳(1917年) 34歲
上半年,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從天津回到北京。
此時蔡元培出長北京大學,陳獨秀任北大文科學長,陳向蔡推薦劉師培,蔡表同意。[174]劉與陳獨秀雖在很多方麵見解不同,但“兩人感情極篤,背後也互相尊重,絕無間言”。[175]
劉在北大出任中國文學門教授,到校不久又兼任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講師。在北大他為中國文學門一年級學生開“中國文學”課,每周三小時;為二年級學生開“中國文學”和“中國古代文學史”課,每周各三小時。[176]同時做國文研究所“文”與“文學史”兩個方向的指導教師。“君是時病瘵已深,不能高聲講演,然所編講義,元元本本,甚為學生所歡迎。”[177]
6月26日,教育部將由國史館改製而成的國史編纂處歸並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兼任處長。不久劉師培被聘為國史纂輯員。
12月5日,參加國史編纂處會議,討論纂輯員屠寄提出的通史編纂條例商榷案,蔡元培、周作人等與會。[178]
12月13日和27日,分別與國文研究所“文學史”和“文”兩方向的研究人員會麵,進行一個小時的研討。此後每月一次分別進行類似的研討。[179]
本年,授課之講義《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由北京大學出版。收入《遺書》。1920年、1923年、1926年、1934年北京大學出版部先後再版,1957年人民文學出版社標點重印,1959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又將其與《論文雜記》合刊再印。全書共五課,子目如下:第一課 概論;第二課 文學辨體;第三課 論漢魏之際文學變遷、附錄;第四課 魏晉文學之變遷、甲 傅嘏及王何諸人、乙 嵇阮之文、丙 潘陸及兩晉諸賢之文、丁 總論;第五課 宋齊梁陳文學概略、甲 宋代文學、乙 齊梁文學、丙 陳代文學、丁 總論;子 聲律說之發明、醜 文筆之區別。此書頗受方家好評,如魯迅曾說過,中國文學史一類“我看過已刊的書,無一冊好。隻有劉申叔的《中古文學史》,倒要算好的,可惜錯字多”。[180]《中古文學史》“對於我們的研究有很大的幫助”。[181]
本年所作文尚有《父喪未成服而子卒斂以吉服駁》、《處士田君墓表》、《武陟重修縣城碑》等。
《父喪未成服而子卒斂以吉服駁》,收入《遺書》之《左盦外集》卷二,題目下標“六年”,可知作於1917年。
《處士田君墓表》、《武陟重修縣城碑》,收入《遺書》之《左盦外集》卷十九,從其內容可知作於1917年。
本年,張勳等擁宣統帝複辟,旋即失敗;孫中山在廣州組織護法軍政府,非常國會選孫為中華民國軍政府大元帥。
康有為參與宣統帝複辟。
王國維作《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殷周製度論》等。
蔡元培《石頭記索隱》印行。
陳獨秀發表《複辟與尊孔》、《文學革命論》等文。
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
王先謙去世,有《尚書孔傳參正》、《漢書補注》、《水經注合箋》、《荀子集解》、《東華錄》等大量論著遺世。
民國七年戊午(1918年) 35歲
4月30日,在編就的《國立北京大學廿周年紀念冊》上登載《題詞》,署名文科教授劉師培。收入《遺書》之《左盦外集》卷十七,題為《國立北京大學廿周年紀念冊題詞》。
6月20日,參加國史編纂處會議,屠寄、沈兼士等與會。
會上各纂輯員報告稿本編成情況,劉師培的報告為:一、文明史風俗類、預定長編六冊(三代一冊、秦漢一冊、三國南北朝一冊、唐五代一冊、宋遼金元一冊、明清一冊),已編纂長編三冊(三代一冊經傳已采畢,子書采輯過半;秦漢一冊正史別史已采畢,子書采輯過半;三國南北朝一冊正史采畢,餘尚未采)。二、政治史誌(三國南北朝)、預定長編十二冊,已編長編四冊(曆律一冊缺周隋,兵一冊采至齊梁,輿服一冊采至齊梁,職官一冊晉以下未采,凡已見正史各誌均未采)。[182]
7月5日,魯迅致錢玄同信中言:“中國國粹,雖然等於放屁,而一群壞種,要刊叢編,卻也毫不足怪。”[183]“要刊叢編”是指此時劉師培等人計劃複刊《國粹學報》和《國粹彙編》,未實現。
本年,為二年級學生開必修課“中古文學史”,每周兩課時;為三年級學生開選修課“文”(中國文學),每周六課時。聽課學生有羅常培、楊振聲、俞平伯、傅斯年、許德珩、鄭天挺、羅庸、楊亮功等。另外,還在國文研究所擔任四個方向的研究科目:經學、史傳、中世文學史、諸子。在國文教員中除黃侃擔任三個方向的研究科目外,其餘都隻承擔一科,擔任四科者僅其一人。[184]
本年所作文尚有《鹹同淮揚客將傳序讚》、《舒文波妻王孺人墓誌銘》。
《鹹同淮揚客將傳序讚》,收入《遺書》之《左盦外集》卷十七,題目下標“七年”,可知作於1918年。
《舒文波妻王孺人墓誌銘》,收入《遺書》之《左盦外集》卷十九,從其內容可知為1918年所作。
本年,非常國會改組軍政府,排擠孫中山,孫辭大元帥職。
梁啟超基本脫離政治活動,以主要精力投入學術文化事業,尤其用於《中國通史》著述,但未能完成。
《新青年》完全刊登白話文,並開始使用新式標點。
魯迅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發表於《新青年》。
蘇曼殊去世,有小說《斷鴻零雁記》、《天涯紅淚記》等多種作品遺世。
民國八年己未(1919年) 36歲
1月26日,與黃侃出任《國故》月刊社總編輯。
本日,《國故》月刊社“在劉申叔先生宅內開成立大會,教員到者六人,同學數十人。通過簡章,並議定於陽曆三月起,每月二十號出版。當即推定職員,並由教員介紹續請編輯教員若幹人”。除總編輯外,所請特別編輯為陳漢章、馬敘倫、吳梅、康寶忠、黃節等人。[185]
3月18日,《公言報》上發表《請看北京學界思潮變遷之近狀》,認為北大以陳獨秀、胡適等為首的主張新文學之人為“新派”,《新潮》雜誌是該派學生所辦;“顧同時與之對峙者,有舊文學一派。舊派中以劉師培氏為之首。其他如黃侃、馬敘倫等,則與劉氏結合,互為聲援者也”;“頃者劉、黃諸氏,以陳、胡等與學生結合,有種種印刷物發行也,乃亦組織一種雜誌,曰《國故》。組織之名義出於學生,而主筆政之健將,教員實居其多數。蓋學生中固亦分舊新兩派,而各主其師說者也。二派雜誌,旗鼓相當,互相爭辯”。《神州日報》也在3月21日發表《北京大學新舊兩派之爭衡》,報道了類似消息。
3月20日,《國故》月刊第1期出版,在《本社記事錄》中標明“本月刊以昌明中國固有之學術為宗旨”;在《發起始末》中又說,創辦刊物是出於“慨然於國學淪夷,欲發起學報,以圖挽救”。
在本期《國故》上發表《毛詩詞例舉要》(略本)、《禮經舊說考略》、《蜀學祀文翁議》、《屈君別碑》。
《毛詩詞例舉要》(略本),連載於本期和第2期《國故》,出版時間為本日和4月20日,署名劉師培;收入《遺書》。
《禮經舊說考略》,連載於本期和第2、3、4期《國故》,出版時間為本日至9月20日,署名劉師培。實僅為《禮經舊說》卷一《士冠禮》的部分內容,收入《遺書》之《禮經舊說》(十七卷)中。另,《禮經舊說考略》和《禮經舊說》卷十一《喪服經傳》曾在1934年出過合訂單行本,署“寧武南氏校印”,有邵瑞彭“題記”和鄭裕孚“後記”。
《蜀學祀文翁議》,署名劉師培;收入《遺書》之《左盦外集》卷十六。
《屈君別碑》,署名劉師培;又見1924年出版的《華國》第2年第7期;收入《遺書》之《左盦外集》卷十九。
3月22日和27日,分別召集國文研究所研究人員開會研討經學和諸子。此後不時有類似活動。
3月24日,《北京大學日刊》發表《劉師培致公言報函》,全文如下:“《公言報》主筆大鑒:讀十八日貴報《北京學界思潮變遷》一則,多與事實不符。鄙人雖主大學講席,然抱疾歲餘,閉關謝客,於校中教員素鮮接洽,安有結合之事?又《國故》月刊由文科學員發起,雖以保存國粹為宗旨,亦非與《新潮》諸雜誌互相爭辯也。祈即查照更正,是為至荷!”同時《國故》月刊社電有一函致《公言報》,表達了相似的意思。
3月26日,《北京大學日刊》刊登的《國史編纂報告與部令》中,有《纂輯員劉師培報告書》,內容如下:“(一)政治史長編冊數三十六冊:曆律誌長編三冊、兵誌長編七冊、禮誌長編十三冊、刑法誌長編五冊、樂誌長編四冊、輿服誌長編四冊;(二)文明史長編冊數二十七冊:三代風俗史長編六冊、秦漢風俗史長編九冊、三國風俗史長編二冊、六朝風俗史長編十冊。”這些不知是計劃還是已完成者,待考。
4月20日,在《國故》月刊第2期上發表《退郛詩鈔序》,署名劉師培;收入《遺書》之《左盦外集》卷十七。
5月20日,在《國故》月刊第3期上發表《蒐集文章誌材料方法》、《名原序》、《音論序讚》等文。
《蒐集文章誌材料方法》,署名劉師培;收入《遺書》之《左盦外集》卷十三。
《名原序》,署名劉師培;收入《遺書》之《左盦外集》卷十七。是為孫詒讓《名原》所作之序。
《音論序讚》,署名劉師培;又見1935年創刊的《製言》第6期;收入《遺書》之《左盦外集》卷十七。是為黃侃《音論》所作。
初夏,收黃侃為徒。
黃侃是劉師培的老朋友,但自覺經學不及劉,於是改朋友為師徒,北麵從之。章太炎事後曾問黃:“季剛小學文辭,殆過申叔,何遽改從北麵?”黃答曰:“餘於經學,得之劉先生者為多。”[186]黃還曾自謂:“夙好文字,經術誠疏,自值夫子,始辨津塗。”[187]
9月20日,在《國故》月刊第4期上發表《中庸說》、《象盡意論》、《王弼易略例明彖篇補釋自序》、《籀廎述林序》、《隱士秦君墓誌銘》、《清故刑部尚書史公墓碑》、《呂玄屏江左臥遊圖序》等文。
《中庸說》,署名劉師培;收入《遺書》之《左盦外集》卷二。
《象盡意論》,署名劉師培;收入《遺書》之《左盦外集》卷一。
《王弼易略例明彖篇補釋自序》,署名劉師培;收入《遺書》之《左盦外集》卷十七。
《籀廎述林序》,署名劉師培;收入《遺書》之《左盦外集》卷十七。是為孫詒讓《籀廎述林》所作。
《隱士秦君墓誌銘》,署名劉師培;又見1924年出版的《華國》第2年第7期;收入《遺書》之《左盦外集》卷十九。
《清故刑部尚書史公墓碑》(下佚),署名劉師培;收入《遺書》之《左盦外集》卷十九。
《呂玄屏江左臥遊圖序》,署名劉師培;收入《遺書》之《左盦外集》卷十七。
11月20日(農曆九月二十八日),因病去世,享年36歲。[188]
12月3日,在妙光閣出殯、公祭。陳獨秀出資代為料理後事,並於1920年3月派劉文典等人送靈柩回揚州,葬於開家阪(今揚州市郊西湖鄉境內)。
劉師培死後年餘,其母李汝諼悲傷過度,倏然下世。何震因受刺激精神失常,後來削發為尼,法名小器,不知所終。
本年,在北大所授課程仍為“文學史”和“文”,即為二年級學生開“文學史”,每周兩課時;為三年級學生開“文”,每周四課時。[189]
本年所作文尚有《明劉應秋先生遺著序》、《黨母李孺人哀讚》、《呂森妻王夫人哀詞》等。
《明劉應秋先生遺著序》,收入《遺書》之《左盦外集》卷十七,題目下標“八年”,可知作於1919年。
《黨母李孺人哀讚》、《呂森妻王夫人哀詞》,收入《遺書》之《左盦外集》卷二十,題目下標“八年”,可知作於1919年。
本年,北京學生三千餘人舉行愛國示威遊行,五四運動爆發。
章太炎之《章氏叢書》浙江圖書館刊本刊成。
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上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並再版。
美國學者杜威來華,在北京、太原等地多次講學,胡適口譯,影響極大。
繆荃孫去世,有《藝風堂文集》等著述和輯著百餘種存世。
[1] 劉師培:《先府君行略》,《左盦集》卷6,見《遺書》,1259頁。
[2] 李詳:《李審言文集》上,66頁。
[3] 劉富曾:《亡侄師培墓誌銘》,見《遺書》,16頁。
[4] 光漢:《甲辰年自述詩》,載《警鍾日報》,1904-09-07。
[5] 劉師培:《晏子春秋補斠跋》,見《遺書》,175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