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李申夫〉
驕、惰未有不敗者。勤字所以醫惰,慎字所以醫驕。此二字之先,須有一誠字,以立之本。
〈與李申夫〉
大局日壞,吾輩不可不竭力支持,做一分算一分,在一日撐一日。
〈致沈幼丹〉
收之欲其廣,用之欲其慎。大抵有操守而無官氣,多條理而少大言,本此四者以衡人,思過半矣。
〈致李黼堂〉
觀人之道,以樸實廉介為質。有其質而更傅[37]以他長,斯為可貴;無其質,則長處亦不足恃。
〈複方子白〉
求才之道,須如白圭[38]之治生,如鷹隼之擊物,不得不休;又如蚨之有母,雉之有媒[39],以類相求,以氣相引,庶幾得一而可及其餘。
〈複李黼堂〉
凡沉屙[40]在身,而人力可以自為主持者,約有二端:一曰以誌帥氣[41],一曰以靜製動。人之疲憊不振,由於氣弱,而誌之強者,氣亦為之稍變。如貪早睡,則強起以興之。無聊賴,則端坐以凝之。此以誌帥氣之說也。久病虛怯,則時時有一畏死之見,憧擾於胸中,即魂夢亦不甚安恬。須將生前之名,身後之事,與一切妄念鏟除淨盡,自然有一種恬淡意味,而寂定之餘,真陽自生。此以靜製動之法也。(啟超按:此問疾書也,攝生要訣,盡人皆當服膺。)
〈複李雨亭〉
吾輩讀書人,大約失之笨拙,即當自安於拙,而以勤補之,以慎出之,不可弄巧賣智,而所誤更甚。
〈複宋子久〉
平日非至穩之兵,必不可輕用險著;平日非至正之道,必不可輕用奇謀。
〈複胡宮保〉
治軍以勤字為先,實閱曆而知其不可易。未有平日不早起,而臨敵忽能早起者,未有平日不習勞,而臨敵忽能習勞者,未有平日不忍饑耐寒,而臨敵忽能忍饑耐寒者。吾輩當共習勤勞,先之以愧厲,繼之以痛懲。
〈複宋子久〉
閱曆世變,但覺除得人以外,無一事可恃。
〈複方子白〉
大抵世之所以彌亂者,第一在黑白混淆,第二在君子愈讓小人愈妄。
〈複胡宮保〉
主氣常靜,客氣常動。客氣先盛而後衰,主氣先微而後壯。故善用兵者,最喜為主,不喜為客。
〈複劉馨室、姚秋浦〉
專從危難之際,默察樸拙之人,則幾矣。
〈複姚秋浦〉
信隻不說假話耳,然卻極難,吾輩當從此一字下手。今日說定之話,明日勿因小利害而變。
〈複李少荃〉
愛民乃行軍第一義,須日日三令五申,視為性命根本之事,毋視為要結[42]粉飾之文。
〈複李少荃〉
詞氣宜和婉,意思宜肫誠,不可誤認簡傲為風骨。風骨者,內足自立、外無所求之謂,非傲慢之謂也。
〈複李少荃〉
養身之道,以君逸臣勞四字為要。省思慮,除煩惱,二者皆所以清心,君逸之謂也。行步常勤,筋骨常動,臣勞之謂也。
〈複李希庵〉
用兵之道,最重自立,不貴求人。馭將之道,最貴推誠,不貴權術。
〈複李少荃〉
吾輩位高望重,他人不敢指摘,惟當奉方寸[43]如嚴師,畏天理如刑罰,庶幾刻刻敬憚。
〈複李希庵〉
凡辦一事,必有許多艱難波折,吾輩總以誠心求之,虛心處之。心誠則誌專而氣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度,終有順理成章之一日。心虛則不動客氣,不挾私見,終可為人共亮[44]。
〈與程尚齋〉
大抵任事之人,斷不能有譽而無毀,有恩而無怨。自修者,但求大閑[45]不逾,不可因譏議而餒沉毅之氣。衡人者,但求一長可取,不可因微瑕而棄有用之材。苟於嶢嶢[46]者過事苛責,則庸庸者反得幸全。
〈致惲次山〉
事會相薄[47],變化乘除,吾嚐舉功業之成敗、名譽之優劣、文章之工拙,概以付之運氣一囊之中,久而彌自信其說之不可易也。然吾輩自盡[48]之道,則當與彼囊也者賭乾坤於俄頃,校殿最[49]於錙銖,終不令囊獨勝而吾獨敗。
〈複郭筠仙〉
大非易辨,似是之非難辨。竊謂居高位者,以知人、曉事二者為職。知人誠不易學,曉事則可以閱曆黽勉得之。曉事,則無論同己異己,均可徐徐開悟,以冀和衷。不曉事,則挾私固謬秉公亦謬,小人固謬君子亦謬,鄉原[50]固謬狂狷亦謬。重以不知人,則終古相背而馳,決非和協之理。故恒言以分別君子、小人為要,而鄙論則謂天下無一成不變之君子,無一成不變之小人。今日能知人能曉事,則為君子,明日不知人不曉事,即為小人,寅刻公正光明,則為君子,卯刻偏私晻曖,即為小人。故群譽群毀之所在,下走[51]常穆然深念,不敢附和。
〈複郭筠仙〉
國藩昔在湖南、江西,幾於通國不能相容。六七年間,浩然不欲複聞世事。然造端過大,本以不顧死生自命,寧當更問毀譽?以拙進而以巧退,以忠義勸人而以苟且自全,即魂魄猶有餘羞,是以戊午複出,誓不返顧。
〈複郭筠仙〉
以勤為本,以誠輔之。勤則雖柔必強,雖愚必明。誠則金石可穿,鬼神可格[52]。
〈複陳舫仙〉
逆億[53]命數是一薄德,讀書人犯此弊者最多,聰明而運蹇[54]者,厥[55]弊尤深。凡病在根本者,貴於內外交養。養內之道,第一將此心放在太平地,久久自有功效。
〈與李眉生〉
堅其誌,苦其心,勤其力,事無大小,必有所成。
〈與李幼泉〉
養生與力學,皆從“有恒”做出,故古人以“有恒”為作聖之基。
〈複陳鬆生〉
若遇棘手之際,請從“耐煩”二字痛下工夫。
〈致李宮保〉
用兵之道,最忌勢窮力竭。力,則指將士之精力言之。勢,則指大計大局,及糧餉之接續、人才之可繼言之。
〈致李宮保〉
閣下此時所處,極人世艱苦之境,宜以寬字自養。能勉宅[56]其心於寬泰之域,俾[57]身體不就孱弱,誌氣不至摧頹,而後從容以求出險之方。
〈致陳舫仙〉
事功之成否,人力居其三,天命居其七。
〈複劉霞仙〉
外境之迕,未可滯慮,置而遣之,終履夷塗[58]。
〈致陳碧帆〉
君子有高世獨立之誌,而不予人以易窺,有藐萬乘卻三軍之氣,而未嚐輕於一發。
〈致王少鶴〉
凡道理不可說得太高,太高則近於矯,近於偽。吾與僚友相勉,但求其不晏起[59]、不撒謊二事,雖最淺近而已大有益於身心矣。
〈複楊芋庵〉
君子欲有所樹立,必自不妄求人知始。
〈與張緘瓶〉
危險之際,愛而從之者,或有一二,畏而從之,則無其事也。
〈與李次青〉
我輩辦事,成敗聽之於天,毀譽聽之於人,惟在己之規模氣象,則我有可以自主者,亦曰不隨眾人之喜懼為喜懼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