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個詩歌係列中,《黑陶罐》的9首寫於20世紀50—80年代,《初雪》的15首寫於1980—1985年,《司馬遷的第二創世紀》的10首寫於1987年,《東方智慧》的11首寫於1985—1986年,《漢字,2000》的10首寫於1988年,《女媧11象》的11首詩歌寫於1989年。也就是說,《女媧的語言》全部66首詩歌都寫於1989年以前。
這66首詩歌,既記錄了同時期中國社會的時代變遷,更鐫刻了任老師個人的詩歌演進。任老師特別膾炙人口的愛情詩大多寫於這個時期。80年代是一個詩歌的年代,從《女媧的語言》即可看出這一點。
作為詩與詩學的合集,《找回女媧的語言:一個詩人的哲學導言》這篇長篇論文標誌著任洪淵詩學的建立。這篇論文包括《人:本體的黑暗/語言的自明》《生命/文化》《時間/空間》《今天/曆史》《語言:叛亂/征服,有言/無言》五個部分,是任洪淵詩學體係的基石。任洪淵詩學是以“中西/古今”為時空坐標係的,在這個時空坐標係中,他強調的是人的生命體驗。這種生命體驗表述為人的三重悲劇:頭與身永遠的戰爭;永遠以短暫對抗永恒,以有限對抗無窮;我們的生命隻是重寫一次曆史而不是改寫一次曆史。如何超越這三重悲劇,任洪淵老師提供了他的方案:找回女媧的語言。
《墨寫的黃河:漢語文化詩學導論》於1998年5月由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包括題詞、導論、內篇、外篇、代跋、附錄六個部分。主體部分是內篇和外篇,借用了《莊子》的結構體係,由此亦可看出任洪淵詩學試圖從中國詩學的源頭重新出發。
內篇包括《語言相遇:漢語智慧的三度自由空間》《漢語改寫的西方諸神:水仙花何時開放?》《主語的誕生:詞語紅移的曹雪芹運動》一組長篇論文,接近十萬字。這是任洪淵詩學在《找回女媧的語言:一個詩人的哲學導言》基礎上的拓展。
《語言相遇:漢語智慧的三度自由空間》對巴爾特的“0”與“空”和德裏達的“無”進行了闡釋,並與老子的“無名”與莊子的“無言”進行了比較。在這個基礎上,任洪淵老師提出了漢語的三度自由空間這個命題:第一度應該是以“易”與“道”為標誌的原始東方智慧,第二度是漢語和梵語的相遇,第三度是漢語文化與基督文化的相遇。
《漢語改寫的西方諸神:水仙花何時開放?》對尼采、葉芝、弗洛伊德、加繆、馬爾庫塞等一係列西方現代美學家的美學思想進行闡釋。這個闡釋既有對古希臘詩學傳統的回溯,又有漢語對西方諸神的改寫。漢語改寫西方諸神,這是任洪淵老師很重要的創造。他試圖在古代中國詩學傳統與現代西方詩學傳統對話中推出新的詩學,不妨命名為“任洪淵詩學”。
任洪淵詩學在《主語的誕生:詞語紅移的曹雪芹運動》中初步形成。
2010年4月,《漢語紅移》由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應該是任洪淵詩學較為完整的呈現。它包括“導言”“內篇”和“外篇”。
“導言”包括《導言1還是那個太陽:我的2007獨白》《導言2麵對希臘邏各斯的中國智慧——漢語與拉丁諸語世紀對話的一次語言學準備》兩篇論文。這是兩篇新撰的論文。
“內篇”包括《1漢語改寫的西方諸神:水仙花何時開放?》《2非格林尼治:在時間裏抗拒時間》《3語言相遇:漢語智慧的三度自由空間》《4主語的誕生:詞語紅移的曹雪芹運動》《5眺望21世紀的第一個漢語詞》《6為了叫出自己的漢語世紀》6篇論文。其中3篇是新撰的。
“外篇”包括《找回女媧的語言:一個詩人的哲學導言》《我生命中的三個文學世紀》兩篇論文。
《漢語紅移》的代跋是一篇散文,即《我的第二個二十歲》。
從“女媧的語言”出發,經過古代中外詩學的融會,現代中西詩學的貫通,抵達詞語紅移的曹雪芹運動,這是任洪淵詩學的演進軌跡。
2016年5月,《任洪淵的詩》由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選收了七輯詩歌作品,包括《第三個眼神》《司馬遷的第二創世紀》《最後的月亮》《漢語紅移》《女媧11象》《初雪》《黑陶罐》。七輯詩歌作品中,《第三個眼神》一輯未曾收入《女媧的語言》,其中部分詩歌創作於新世紀。
顯而易見,任洪淵的詩歌作品與詩學理論有一種互文的關係。比如,《女媧11象》與《找回女媧的語言:一個詩人的哲學導言》構成對應,《漢語紅移》與《主語的誕生:詞語紅移的曹雪芹運動》構成對應。
這是迄今為止我所看到的任洪淵詩歌與詩學整體構架的呈現。隻要閱讀上述4本書中的任何一本,都可以感受到任洪淵老師詩歌或者詩學的魅力和奧妙。雖然大家都知道任老師是個高度邊緣化的詩人,從來未曾占據過中心主流的位置,但那些最優秀的評論家都很清楚任洪淵詩歌的價值,比如劉再複、李元洛、童慶炳、無名氏、藍棣之、張頤武、王一川、李怡等人都發表過評論任洪淵詩歌的論文。1995年在北京召開的任洪淵詩作研討會,與會者對任洪淵老師的詩歌亦有高度評價。不過遺憾的是,任洪淵老師詩歌與詩學的價值,仍然還是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的一個盲點,有待更多更有慧眼的研究者來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