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宋詞的立業期
本期又可名為:第一樂章,序曲——為宋詞立業的人們。
雖然稱為序曲,但相對宋王朝的建立而言,這序曲未免來得太遲。實際上,當奏響這序曲的主力樂手們登場的時候,宋太祖的時代過去了,宋太宗的時代也過去了,業已到了真宗、仁宗年間,這時候,差不多距離北宋王朝的建立有半個多世紀。
這一段曆史,一方麵是金戈鐵馬,推進統一,另一方麵是百姓漸次安居,百業得以複興。科考進入正軌,知識分子尤其出身貪寒的知識分子開始有了新的超越前人的政治與社會希望。文化事業由準備到實施,開始了一個又一個的大工程。《太平禦覽》、《太平廣記》、《文苑英華》、《冊府元龜》等超大型書籍,有的已經完成,有的正在編輯。詩歌創作開始活躍,雖然詩風有些纖弱,但那態勢,卻如春風化雨,點點滴滴,滋養大地。五代詞人的集子不但成名既久,而且廣為傳播,尤其馮延巳或者還有李煜等人的詞作更是大行其道。順便說一句,這段時間,不會沒有新的詞作,但那創作者大約多在民間,而首批有影響的宋詞作者,幾乎個個高官巨宦。因為二者的社會地位話語權力差異太大,前麵的創作便慢慢散佚了,後麵的創作卻大部分留下了。這個時候,仿佛一切條件都已經準備就緒,就等著詞人們放開自己的歌喉,發出一聲吟唱了。而這樣的期望不曾落空,很快地,宋代第一批詞人就要成團崛起,從容登場。他們中的領袖人物,似非晏殊莫屬,而晏殊果然沒有辜負同儕的希望,他的成為壇詞盟頭,正是眾望所歸。然而,更令人驚詫的人物,則是出自下層的柳永,憑著這位新潮大詞人的成功表現,宋詞的藝術成就真正超越了前人,從而演繹出宋詞的第一段曆史性輝煌。
這個時段,有如下四個特點:
一是起點不讓前賢。我在前麵說過,唐五代詞已是成熟的詞。一些傑出的詞人,前有白居易與劉禹錫,中有溫庭筠與韋莊,後有李煜與馮延巳。他們的詞均已取得很高成就。
但宋代詞人,甫一登場,便身手不凡,或者應該稱之為“平空出世”,假若還不能算橫空出世的話,他們中傳統詞風的代表人物晏殊、範仲淹、歐陽修等,其詞作成績,不但完全可以與溫、韋、馮、李平起平坐,在一些方麵甚至有所過之。
二是團隊優勢明顯。唐五代詞史業已表明,作詩可以獨往獨來,作詞卻要團隊行動。身為詩人有一個團隊固然很好,沒有團隊,也出大詩人,也出大詩作。唐代一些著名的詩家,遊曆也不廣,交友也不多,但沒有影響他們的創作成就。詞則不然,從它誕生起,它的生長特色就是成團成夥的,或可說“君子和而不同”或可說“君子群而不黨”,但相比之下,宋代詞人的群體效應,更為明顯。尤其是晏殊所代表的這個團體,個中成員幾乎人人皆為才子,個個都是高官。其中晏殊、範仲淹、丁渭還都做過宰相,有的還堪稱太平宰相。才子加高官,使得這個團隊更富於影響力也更具有榜樣性質的昭示作用。
三是個人成就突出。雖然不能說個個都是詞中大家,至少晏殊、範仲淹、歐陽修、張先、柳永這五位可以當之無愧稱為傑出的大詞人。他們的詞作或多或少,他們的影響或遠或近,他們的詞風或俗或雅,他們的人生道路或順或不順,但他們的詞作水準都是一流的。即使這五位大詞人之外的人物,也有各自突出的表現,其中一些著名的作品,還廣為流傳。凡此種種,都說明宋詞的第一個階段,已做到詞的成熟表達,他們甫一亮相,就不再是青春期心理尚未成熟的少女而已然是驚豔奪目的盛裝美人。這樣一群詞人,集體性迅速登上藝壇,是宋代詞人引為驕傲的一大奇事。
第一節 晏詞之前的幾位先行者
記入《全宋詞》中的詞人,出生最早的是和峴,他生於公元933年,從他算起,直到10世紀80年代,共有10位或11位詞人出生(其中1人出生年月不詳)。這裏介紹其中的5位,這5個詞人就是我心目中的大晏詞的先行者。
1.王禹偁
王禹偁,生於公元958年,996年故世。他是一位多才多藝者。他的詩好,文章好,散文猶好,詞也作得好。他的散文《小竹樓聽雨記》,風格新雅,意蘊深沉,雖為寫景之文,筆下的風、雨、竹、樓,樣樣都寫活了。這文章可說傳播久遠,學人皆有所聞。他的詩不同流俗,另成一品,與當時流行的西昆體劃清了界線。他對杜甫有深刻的理解。這一點在他生活的時代,可說是特見獨存。他在中國儒學時代,是那個時代的特定的一個類型的人群的佼佼者。這個類型的人群就是能官能藝,允詩允文,後來的歐陽修、蘇軾等都可以看作他的繼承者。隻是他本人的才能與影響力不及那些繼承者突出,這大約也和他所處的時代與環境有關,不特天才不夠耳。
王禹偁雖僅存詞一首,這詞卻寫得富於韻味。其寄調《點絳唇》:
雨恨雲愁,江南依舊稱佳麗。水村漁市,一縷孤煙細。
天際征鴻,遙認行如綴。平生事,此時凝睇。誰會憑欄意。
詞不但情景交融,且有深沉如許,在詞的後麵,不但可以清楚地聽到詞人的感喟,且能隱隱體味到某種陽剛之氣。
2.寇準
詞到寇準,作者已全然是宋代出生之人了。
寇準性情剛直,有膽有識,在宋代是一位賢相。他很有氣魄與作為,但生活奢華。生活奢華似乎不是什麼優點,但成就了他的詞人之名。實在高官作詞,沒點富足、享樂的生活狀態,還真不行。宋初宰相不少,名相也有,但唯有他開始作詞,大約和他個人的這種性情與生活方式有關。他留下的形象很好影響力也很大,以至在中國民間文學和古典小說中,他始終是個重要的正麵角色。據說在他生時,就很有官聲,彼時京城流傳的民謠中,即有這樣一則:“欲得天下好,無如招寇老”。他也能作詞,數量很少,但有影響力。如他的《江南春》寫來清新如畫。由此可知,他一生雖不以詞名,卻是一位有水平的詞家。其詞雲:
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遠,斜日杏花飛。
江南春盡離腸斷,■滿汀洲人未歸。
3.潘閬
潘閬(?——1009),字逍遙,大名人,也有認為是錢塘人的。他生年不詳,事跡也無法詳細考證,隻知道他早在宋太宗時就已經賜進士及第,授四門國子博士。但以“狂妄”的罪名被貶斥,從此流落江湖,做過藥師,隱名埋姓多年。雖說宋代是對士人最好的時代,但因所謂“狂妄”就落魄如此,可以知道所謂儒學時代並不適宜儒生生存,直到真宗時,才得到赥免,但那半生的光陰卻是無法補償的了。潘閬能作詩也能作詞,但他的詞流傳下來的不多。胡雲翼先生認為,隻有《酒泉子》一個曲牌,10首詞。《全宋詞》另收一首《掃市舞》錄自《夢溪筆談》。10首《酒泉子》都是懷念當年遊曆江南的景色的,詞既寫景,尤其寫情;既有深思,又有幽怨,其詞可讀,其節可聞,一介江湖寒士形象,綽約可見。其中第10首,寫得更好,因為它寫得更有氣象:
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麵鼓聲中。
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別來幾向夢中看。夢覺尚心寒。
這末一句,自有多少心事在其中。詞中的“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在現代中國也曾有過廣泛的流傳與影響,單憑這一句,似乎也可以說,這是宋詞的時代了,它的風格已超越唐五代的藝術空間。
4.林逋
林逋同樣沒有幾首詞,但他的名聲很大。他是一位著名的隱士,曾有20年時間未進過城市,這一點,與他同時期的所有詞人都大相徑庭。
林逋生於公元968年,還是宋王朝立國時期,卒於公元1028年,堪堪享花甲之年。他最突出的特點是熱愛大自然,尤其喜歡種植梅花,養育仙鶴。他一生未娶,但沒有遺憾,自稱梅妻鶴子,是一位具有仙風道骨、野賢高隱式的人物。這樣的人物,在唐詩人中不乏知音,在北宋詞人中確實罕見。他為人如此,詞亦如其人,寫得超凡脫俗,有些不食人間煙火氣。他一生留下詞作3篇,律詩1首。但那首律詩,後來人也當作《端鷓鴣》傳唱。這裏錄他一首《相思氣令》。
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送迎。誰知離別情?
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頭潮已平。
雖寫離情別緒,卻寫得大氣,不香不豔,字字心聲,情自在其中矣。
前麵寫“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送迎”,將蒼蒼鬱鬱的山巒景色作為背景,非大手眼不能想像。那景色不是昏暗不明的,不是秋風蕭瑟的,也不是煙蒙蒙、蒙蒙的,而是青青翠翠,山光水色。偏在這樣鮮麗的景色中與愛人分別,情、景對照,備覺鮮明。然而,並非沒有細節的描寫,而是有放筆,也有細筆,詞的下半片用的就是細筆,“君淚盈,妾淚盈”就是細筆。其青山固多,有情人的眼淚更重,它一滴一滴,都重重打在相愛者的心頭之上。不僅是淚,還有“羅帶同心結未成”,寫戀情與結局,尤其細密如畫。然而,該分手了,因為“江頭潮已平”。於是,多少情懷,盡在不言之中。
5.錢惟演
錢惟演(977-1034),字希聖,今浙江杭州人。他原本是吳越王王子,但王國被宋吞並,自己也成了降臣。雖是降臣,本人卻得到宋王朝的信任,那境遇與李後主相比,可說有天地之別。加上他十分博學,文章又好,曾參與編撰大型類書《冊府元龜》,書成,又被皇帝欽點,成為該書的作序者之一。他的官運也不錯,升來遷去,一直做到樞密使,以崇信軍節度使終官。可惜晚年失去朝廷的信任,老境淒涼。他一生詞作可能不多,流傳下來的隻有二首。那詞自然是寫得好,寄調《花木蘭》,用語處處深沉,風格明顯憂鬱。作者作此詞時,已將及生命的盡頭,對人生的理解,達到很深的層次。細品全詞,可以直接感受到作者對生命無多的感傷,對人間美景的留意;間接體悟到作者對生活的眷念和對生命的關懷。全詞如下:
城上風光鶯語亂,城下煙波春拍岸。綠楊芳草幾時休,淚眼愁腸先已斷。
情懷漸變成衰晚,鸞鑒朱顏驚暗換。昔年多病厭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淺。
錢公此作,已全然宋詞風韻。
第二節 晏殊及範仲淹
1.晏殊的生平——悠然雅然的人生經曆
晏殊(991-1055),字同叔,今江西臨川人。諡元獻,尊重他的人,稱為元獻公。又因為他小兒子也是宋詞大名家,為區分他父子,別稱大晏、小晏。
晏殊的生命曆程既平淡又有魅力,這是一種寓於平庸生活中的不尋常。
他一生平平靜靜,雖有幾次貶官的經曆,也不嚴重。但他絕非一個沒有特點沒有才識沒有見解甚至沒有什麼可記述的人物,相反,他一生經曆,很值得後人回味。
晏殊首先是一個神童,神童的證明是他7歲時就能寫文章;到十三四歲時,被安撫江南的張知白發現,以神童名義推薦給朝廷,宋真宗召他和一千多名進士赴廷中麵試。和這樣多的成年學子站在一起,入朝麵試,晏殊不但神色自若,毫無緊張之態,而且,拿到考題,“援筆立成”,得到皇帝的賞識和嘉獎,賜同進士出身。這樣的神童經曆,在有宋一代的詞人中,他是獨一無二的。
晏殊不僅是一位神童,尤其是一位誠信有加的青年。朝廷複試詩、賦、論時,他發現那賦的題目是他曾經做過的,於是向皇帝回奏說:“臣曾私下做過這個題目,請另出他題一試”。皇帝對此,十分賞識。
晏殊不僅是一位誠信有加的青年,他還是一位識才愛才的伯樂。他年紀輕輕便做了高官,但他絕不妒才忌才,而是非常惜才愛才。那個時候的不少文學名人都與他有關。韓琦、富弼、範仲淹、孔道輔這樣有作為有才識有影響的人物都出自他的門下。雖然範仲淹比他還要年長2歲,但他是範的恩師,是他發現的範仲淹,並舉薦了他。
晏殊不僅是一位伯樂,而且是一位太平宰相。太平宰相這名字就叫人喜歡。然而,真能做太平官、行太平事,也不那麼容易。他能做官,甚至有點善做官,雖然不像寇準,包拯那樣聲名滿天下,但他不是一個貪官,不是一個昏官,也不是一個碌碌無為隻知做官不知做事的庸官。
太平宰相,其實要有見解,有度量,特別是有雅量。曆史上的宰相,常常有累死的,也有氣死的,還有和皇帝發生衝突或者發生誤會冤枉死的,當然也有數量不少是貪圖賄賂貪死的。這些其實不足為訓。生當亂事,當然要奇謀遠略,不避刑罰;生在和平時代,則需要生活智慧,和平風格。晏殊生當其時,這種智慧和風格,他是具備的。
晏殊不但是一位太平宰相,而且是一位文化、教育的推動者與指導者。他順時應勢,重視教育。他在應天府主政時,專門延請範仲淹作老師,指導那些官學中的青年學生。從而使應天府的教育不但知名於當世,而且留名於青史。
晏殊不但是一位文化教育的推動者指導者,而且是一位有明正見解的行政官員。宋代陋習,是與敵作戰,統兵將領不能自主決定作戰行為。每遇戰事,都要畫陳圖給皇帝禦覽,再由皇帝做出決定。這作法已然是荒唐絕頂,但皇帝依然不放心統兵的將領,還要另外指派官員到前線作監軍。對此,他向皇帝提出建議,要求免除監軍,改變畫送陣圖的指揮方式,給前線將官以指揮之權。他關注科舉考試,對當時考試“諸科專取記誦”,十分不滿,認為這不是“取士之意”。他的這個見解,直到今天仿佛都沒有過時。不但此也,他支持變革,既是範仲淹的先生,又是他的幫助者。我們看宋史,覺得“慶曆新政期間的人才會聚,革舊立新主張的實施,都因晏殊政治生涯的升降浮沉而聚散行止,充分顯示出他在此期間的重要作用。”①
晏殊不但是一位有明正見解的行政官員,而且是一位美好生活的欣賞者、參與者與享樂者。他身居高位,生活優越閑適,加上名利心淡,權力欲輕,所以更能夠欣賞、享用和體味這悠遊閑適的生活。他去世後,他的學生、大散文家、大詞人歐陽修為他作挽辭,說他“富貴優遊五十年,始終明哲得身全”。雖然有些詩意的誇張,大抵可以相信的。我們讀他的詞,也能清晰地感受到他對美好生活的無比眷戀。知道這是一位美好、高雅生活的富貴知音。
晏殊不但是一位美好生活的熱愛者,而且是一位性情中人。他生性褊急,並因此而出過差錯,受過處分。難得的是,他雖然身在官場久矣,位居高官久矣,但沒有改變他的真性情。他從來就是一個不知作假,不會作假,也不容作假的人。他的詞固然寫得十分委婉,但不是應酬之作,他是有真心在的。他小兒子晏幾道評價他的詞作說:“先君平日小詞雖多,未嚐作婦人語也。”鄭振鐸先生就不同意小晏的這個評價。鄭先生舉例說:
“月好謾成孤秋夢,酒闌空得兩眉愁,此時情緒悔風流”,《浣溪沙》“為我轉回紅臉麵”(同上);“且留雙淚說相思”(同上);“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同上);“鬢嚲欲迎眉際月,酒紅初上臉邊霞,一場春夢日西斜”(同上);“東城南陌花下,逢著意中人”(訴衷情);“何況舊歡新寵阻心期,滿眼是相思”(鳳啣杯);“未知心在阿誰邊?滿眼淚珠言不盡”(玉樓春);“當時輕別意中人,山長水遠知何處”(鳳啣杯);“消息未知歸早晚,斜陽隻送平波遠”(蝶戀花);“濃睡覺來鸚亂語,驚殘好夢無尋處”(同上);“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同上);“那堪更別離情緒,羅巾掩淚,任粉痕霑汙,爭奈向千留萬留不住,”(殢人嬌);這些都不是情語嗎?①
當然,我們不能說這些詞句中沒有些遊藝的成分,但非有真情在,也寫不出這樣的佳句出來。
晏殊不僅是一位性情中人,而且到了晚年還是一位深受人敬愛的長者。他晚年時,回到朝廷,年老體弱,已不能行政,被安排“留侍經筵”,特準許他五日一朝,享受宰相待遇。他病重時,皇帝打算去看他,他勸阻了。他故世後,皇帝親臨祭奠,對沒有在他病重時去看望他而十分後悔。
除去上述各點之外,晏殊尤其是一位文章能手,一位出色的詩人。他的文章在他那個時代是享有盛譽的,但流傳下來的不多。他的詩,有人說約有10000首以上,那架勢簡直就和清代乾隆皇帝差不許多,但流傳下來的也不多。看來,真的經受住時間考驗的還是少數。據說,他做詩喜歡韋應物。這個自然也好,但那風格,照錢鍾書先生的看法,還是更近乎於李商隱的。錢先生選注宋詩選了他的一首“無題”。那詩自然是好的。其詩雲:
油壁香車不再逢,
峽雲無跡任西東。
梨花院落溶溶月,
柳絮池塘淡淡風。
幾日寂寥傷酒後,
一番蕭瑟禁煙中。
魚書欲寄何由達,
水遠山長處處同。
但他首先是一位詞人,最重要的也是一位詞人,決定他的文學地位使他名重千古的還是他的詞。雖然,站在今天的立場遠遠看去,也許他作為文學傳承人的作用也許大於他作為詞人的作用,甚至宋人評論本朝師承,也說:“晏公之後歐陽公,歐陽公之後東坡,皆為一世之龍門。”①
2.大晏詞的藝術成就
前人評論大晏詞,說她風流蘊藉,溫潤秀潔,沉著凝重,一時莫及。渾如金陵王謝子弟,秀氣勝韻,得之天然。
也許可以這樣說,風流蘊藉是他詞的風格,溫潤秀潔,是他詞的品性,沉著凝重是他詞的身份,秀氣勝韻,是他詞的特色。
但這樣的解釋又太穿鑿了。在我看來,大晏詞最重要的特點,一是風流蘊藉,這是他詞的內在精神;一是天然麗質,這是他詞的外在品貌。
大晏詞表現的內容不寬,視野也窄,寫來寫去,大抵不出男歡女愛,離情別意。但因為它風格品相的原因,他的詞還是很有魅力。說他的詞不出五代詞的藩籬也並非不可以,隻是他的詞寫得細,文風細,筆墨細,觀察細,表現細,意境也是細的。
大晏詞的妙處,在於從容富貴,富貴從容,骨子裏是富貴的,外在表現是從容不迫的。大晏詞的特色恰恰是富貴其內,從容其外,雖沒有多少書卷之氣,卻很能吸引讀者的眼球。
因為大晏詞的這些特點,故而欣賞他的詞,隻能細細品味,慢慢體會,一快,那味就變了,一粗,那味就沒了。
大晏詞中有一篇《更漏子?雪藏梅》,頗能體現他的這種生活姿態與品味。其詞雲:
雪藏梅,煙著柳,依約上春時候。初送雁,欲聞鶯,綠池波浪生。
探花開,留客醉,憶得去年情味。金盞酒,玉爐香,任他紅日長。
一篇小令,斷句不過12行,總共不過46個字,卻一口氣用了15個名詞,寫了15件身邊美物。這15件美物依然為:
雪、梅、煙、柳、上春、雁、鶯、綠池、波浪、探花(宴)、客、去年情味,金盞酒、玉爐香與紅日。
誰說世間缺美物,關鍵看你有沒有尋找美物的眼和鑒賞美物的心,然而,一氣組合了15件美物,沒點真本領,還真有些調動不開。
這在晏殊不成問題。他不但連寫15件美物,而且又用10個動詞或形容詞把她們有機地串聯、安置,使這些美物不但有靜態美,而且個個生動起來。梅花極研,偏要她藏在雪中,結果是愈藏愈露,愈增其研;柳絲既美,還要有輕煙附著其上,更顯出她的柳枝依依,婀娜之姿;上春時候,本來妙在有感而難言,又要加上依約二字,更增添了含情脈脈之意,何況還有“初送雁,欲聞鶯”,一啄一飲,備覺春意萌萌,呼之欲出。但這初字、欲字,最是難解,然而妙也妙在這裏。因為它難解,方顯現出這春色的珍貴與美妙,隻此半片,已然顯示了大晏詞的本色本味。
非常典型地體現大晏詞筆法的則首推他那篇傳頌千古的《清平樂》。
金風細細,葉葉梧桐墜。綠酒初嚐人易醉,一枕小窗濃睡。
紫薇朱槿花殘,斜陽卻照闌幹。雙燕欲歸時節,銀屏昨夜微寒。
這詞也說不出特別的意境,然而,美。
她的美,是一種欲說還休的,輕輕的,柔柔的,如薄絮輕紗般的美,甚至帶些夢幻色彩。然而,真的不是夢,就在這尋尋常常的景色中飽含了恰恰的美麗,舒緩與輕愁。
依常理論,秋風最具肅殺之氣。雖說金風送爽,那一個爽字就體現了某種力度與刺激。但這首《清平樂》的高明之處在於,他不寫肅殺,——大晏詞本質上就是反對肅殺的;也不寫爽,爽就有點背離了舒適,憂鬱與恬然,所以他寫的雖然分明是秋,卻不是一般的秋。
他寫金風——秋風,偏要寫“細細”,細細秋風不冷人;
他寫秋下的梧桐,偏要寫“葉葉”,飄飄落葉如飛絮;
他寫綠酒,偏要寫“初嚐”,初嚐則無傷大雅;
他寫醉酒,偏要用一個“易”字,易醉的意思,醉翁之意不在酒,雖然隻是微熏,那心卻真的醉了;
他寫臥室,偏要寫“一枕”,寫“小窗”,筆筆落下,都是軟景穠情;
他寫紫薇與朱槿,偏要寫花殘,妙在雖然花殘感覺上還不是花敗;然而,他猶然怕你誤解,故而又寫“斜陽”,寫“闌幹”,雖是花殘景致,卻有斜陽、闌幹作襯;
他寫歸雁,偏寫欲歸時節,雁兒欲歸未歸時節正是秋色中最可人的時候;
他寫昨夜,偏要寫銀屏與微寒;
凡此種種,都是輕輕的,細細的,柔柔的,淡淡的,乃至似有似無,欲有還無的,沒有半點沉重,也沒有半點慌忙。
然而,就這樣一味輕柔下去,卻又膩了。所以他在詞的上半闋,特特加上一個濃字,“一枕小窗濃睡”,這個濃字用的端的是好,恰有似“萬綠之中一點紅”。在詞的下半闋,又加一個“寒”字,“銀屏昨夜微寒”,因這微寒,又有了一縷清寂與愁悵,古人譽之為“略含清寂之思,情味於言外求之,宋初之高格也。”①
亦有評論者認為,這詞妙在寫怨思亦出之雅,較之“明用‘愁’,‘怨’等字,又深一層。少飲已易醉矣,醉且濃睡,此‘濃’字點出深愁,運字之細,不見斧斤,直開三百年後吳夢窗之蹊徑”。②
但在我看來,或許連“愁”及“怨”也沒有的,為什麼麵對如此美景非要生愁生怨呢?真的愁思已深,還有心情用這細密入微的筆觸去寫這同樣細密入微的秋景嗎?若說全然無“怨”,情同大喜,倒也不是,若說幽怨極深,怨而生恨,則更其不是;有“愁”亦是一縷閑愁,有怨也是無端之怨。故而,我更同意葉嘉瑩先生的看法,她說:“大晏的此種作品,其佳處亦僅隻在於它所給人的一種閑靜優美的詩意的感覺而已。”③
晏殊詞有這樣的妙處;其中一個原因,是他熱愛他生存的環境,也熱愛大自然;另一個原因,是他有品位,有素質,有教養,從而使他懂得並有能力欣賞其生存環境與大自然的美妙;還有一個原因,是他有閑,有可以做這樣欣賞的閑情逸致。
大晏詞中有一篇《胡搗練》,頗能反映此種閑雅情態。
小桃花與早梅花,盡是芳妍品格。未上東風先拆,分付春消息。
佳人敘上玉尊前,朵朵穠香堪憐。誰把彩毫描得,免恁輕拋擲。
這詞寫得“真白”些,與前一首比,似乎細也不夠,媚也不夠,然而那意思是好的,可親可愛,堪稱大自然之友。
他且從小處運筆,雖然沒有“千裏冰封,萬裏雪飄”那樣的大景致,然而,情是美的,意是專的,他挑選的是桃花與梅花這兩種人間美物。而且桃花偏要其“小”,桃花更要其“早”。因為其小、其早,便來得更為楚楚動人;同時,並不因為她小、她早,就沒有人格。在晏殊心目中,她們都是很有人格的。且不是一般的人格,而是“芳妍品格”。品格芳妍,好不好?已經很好了,還要在前麵加上一個定詞“盡是”,那表現就更充分了。
那麼,如此美好的品格,怎麼體現呢?“未上東風先拆,分付春消息。”東風者,春風也。春風未到將到之時,這花就開了,——多麼知情達意呀!
為什麼不呢?因為她們期待已久,恰要“分付春消息”。
這是人格化的,又是個性化的,她們不僅僅將春色帶來而已,而是有主觀動作,要把這消息“分付”出去。
分付作何解,注解者解釋為“表露,表示”,也不錯的,然而,卻不能相互替代。在一定意義上說,絕妙的話語是解不透徹的,不信,請把分付二字換作別個,看看那美還在不在?
然後,詞入下半闋。下半闋要寫人了,先寫“佳人釵上玉尊前”,有人插花,有人戴花,然而——罪過呀!美人雖美,摘花是誤,從花的那一麵看,卻是可憐的——“朵朵穠香堪憐”,而且這是以花的生命為代價換來的美麗,所以那花香更顯得強烈、刺激。作者不喜歡這樣,反對這樣,於是他呼籲。
“誰把彩毫描得,免恁輕拋擲”——請用彩筆畫下那花兒,以免春光春色——花的生命就此消失。
大晏詞擅長寫情與景,寫情寫景多有他獨到的眼光和情致;大晏詞同樣擅長寫人,寫人亦有他的高妙之處。這裏舉他的兩首《木蘭花》,雖然詞調一般無二,但那情那致那心那態卻有冰炭之別。其中一首屬於“豔詞”,另一首卻是“哀詞”。先看這香豔的一篇:
玉樓朱閣橫金鎖,寒食清明春欲破。窗間斜月兩眉愁,簾外落花雙淚墮。
朝雲聚散真無那,百歲相看能幾個。別來將為不牽情,萬轉千回思想過。
這一首詞真個是“兒女情長”。辭藻、風采與品位似乎突破了大晏的習慣,而近乎於小晏的情調。
照例前半闋寫眼前景,後半闋寫心中思。
這眼前景又寫得好。雖然也是春天,都是晚春時候。這時節的春不免有些老了,然而春意更濃。這樣的春色,可以是蓬勃欲發,悠然入夏;也可以是沉鬱欲愁,轉瞬即逝,此處表現的正是後麵的這一種。
第一句,“玉樓朱閣橫金鎖,”又是玉樓,又是朱閣,又是金鎖,顏色鮮明,對比強烈。玉樓——白色,朱閣——紅色,金鎖——黃色,都是正色,正色便來得華貴而不輕柔,也不自然,更不親切,何況還要加一個“橫”字作動詞,其景象雖然華麗高貴,竟然有些不堪忍受的了。
第二句,“寒食清明春欲破”,寒食清明正是俗暖還寒時節,這個時節,雖在春日,然而春日無多。春天的景色快消逝了——春欲破了,一個破字用得很有斤兩。
第三、第四句,是一個聯句,“窗間斜月兩眉愁,簾外落花雙淚墮”。請君細想,在這“金鎖橫”的地方,又是“春欲破”的時節。連窗間的月、簾外的花都不愉快。那窗間斜月分明就是兩彎愁眉,那簾外落花簡直就是一雙淚眼。此情此景,鬱悶煞人。我在介紹《清平樂?金風細細》的時候曾說,那一切景致都是輕的、淡的、柔的、細的,而這裏的一切,卻都是沉的、濃的、重的、愁的、怨的,雖然也不是號啕大哭的怨,也不是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愁,但這樣的愁眉、淚眼,亦很動人,令人起不忍之情。然而,還是美的。
下半闋,再寫心中事。
第一句,“朝雲聚散真無那”,可說一步轉千斤。前麵所說,雖然沉重、痛苦,仿佛還有希望,這裏說的卻是一言蔽之,隻是心灰。人生聚散,男女離合,沒有辦法的事呀。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百歲相看能幾個”。想當初分別的時刻,沒有想到會這樣如絲如縷割舍不下的,而如今的情勢卻是萬轉千回思想過,真個就是放她不下呀!這樣的相思不是天翻地覆的,不是石破天驚的,甚至連刻骨銘心都不是。它仿佛是富貴閑人的一種無可消遣的消遣,然而,也是人生在世題中應有之義。
再看另一首哀詞《木蘭花》:
紅絛約束瓊肌穩,拍碎香檀催急袞。壟頭嗚咽水聲繁,葉下間關鶯語近。
美人才子傳芳信,明月清風傷別恨。未知何處有知音,長為此情言不盡。
這麵寫的是一位樂伎宴筵前演奏樂曲的情形,一邊寫演奏樂曲,一邊寫情思。奏樂是目中所見,情思卻是心中所想,二者又是相契相合的。它比起前麵所引的幾首大晏詞,可說在不同。它的節奏是急的,聲音是悲的,怨恨是長的,情感是深的。此前的那一首所謂“豔詞”,雖然講的也是離愁別恨,其背景隻是“無聊賴”,這一首的背景卻是隱恨深沉。
請聽他怎麼說?
“紅絛約束瓊肌穩,拍辭香檀催急袞。”紅絛約束,已經不自由,瓊肌穩——玉一樣潔白潤澤的肌膚也不自由,——一個穩字寫出那肌膚的緊張。然而還不夠,還要“拍碎香檀”。不用說,那香檀是拍不碎的,拍不碎而言拍碎,突出的就是這樣一付急相。“袞”是樂名,如袞遍、殺袞等,這樂曲的內容,也非祥和之態,樂律本急,還要急之,原曲不慢,又要催之。以這樣的演奏對比那樣的品貌,令人好不奇怪,好不生疑。然而,無須奇怪也無須生疑的,更加令人心亂的,還在後麵呢!
“壟頭嗚咽水聲繁”,這水聲簡直就是哭聲,“葉下間關鶯語近”,一時聲音緩和細密了些,然而那無語之噎,還是悲的。何以如此,請看下半闋。
“美人才子傳芳信,明月清風傷別恨”。清風、明月最是文人心目中的高雅之物,然而,因為這離別之情,反而更添煩惱。
但最令人悲不自勝的還在於“未知何處有知音,長為此情言不盡”。
前一首《木蘭花》雖然也寫離別與懷念,總算還有個具體的對象,雖在天涯處,更在心頭上。這一篇不同了。她幹脆連個對象都沒有,她才是好的,心是高的,她渴望知音的願望更是迫切的,然而,知音難覓——還不知道這知音在何處——甚至究竟有沒有知音都說不定的。於是“長為此情言不盡”,綿綿思苦,正無窮期。
自然,這裏表現的哀情還不算絕決之情,但那憂鬱是深長的。這種憂鬱之痛有點像現代人常掛在嘴邊的鬱悶,但也不是的。這裏麵或許寄托著作者的失意情懷,這情懷有些憂鬱無邊,縱然想把它一時放下,也不容易。
大晏詞中這樣的作品還有不少,如他的《踏莎行?小徑紅稀》種種,都是世人公認的名作,本當多引幾篇,怕是讀者煩了,就此打住。
大晏詞也有些另類作品,如他的《山亭柳?贈歌者》:
家住西秦,賭博藝隨身。花柳上、鬥尖新。偶學念奴聲調,有時高遏行雲。蜀錦纏頭無數,不負辛勤。
數年來往鹹京道,殘杯冷炙漫銷魂。衷腸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見采,不辭遍唱陽春。一曲當筵落淚,重掩羅巾。
這詞寫得悲苦。它全然不同於方才引過的那兩首《木蘭花》。和這詞比起來,那兩首《木蘭花》所表現的還是“希望”——渴望中的愁思與哀怨,甚至於連哀怨也說不上的,她們確實是有些苦悶,但依然寄托著生的希望,甚至抱著幸福的希望。
這詞中的女主人則是完全喪失了希望的,她有的隻是一些對過去並非“美好”的“淒美”追憶。
上半闕講的就是她的這些追憶。且不是對昨天的一般性回想,而是對青春年少時的點點記憶,之所以如此,因為她,已經“老”了。
她是一名西秦的歌女——“家住西秦”,而且博學多才,玩遊戲都能玩出種種新奇的花樣——“花柳上,鬥尖新”,或者學唱彼時著名歌女的腔調,真有響遏行雲的效果——“偶學念奴聲調,有時高遏行雲”。那時候,得到的酬勞也不少——“蜀錦纏頭無數”,雖然辛苦,這辛苦也算沒白費的——“不負辛勤”。
然而,現而今都不行了。現在是人老珠黃。雖然年年歲歲依舊奔波在鹹京左近,但得到的不過是些殘羹剩飯和徒然而然的自我傷心——“數年來往鹹京道,殘杯冷炙漫銷魂”。但這樣的苦衷,又能寄托給誰呢!——“衷腸事、托何人”。果真有這樣的人,哪怕把(他喜歡的)歌都唱盡呢!——“若有知音見采,不辭遍唱陽春”。而眼前的境遇是:隻有筵前流淚,用羅巾遮羞的份了——“一曲當筵落淚,重掩羅巾”。沒有人欣賞自己了,屬於自己的光陰也快完了。
悲歌何須細解,那愁苦,那無奈,那絕望,已是字字句句,打在心頭。
據專家考證,這裏晏殊晚年被貶期間的詞作。因為自己遭遇了不公的待遇,這待遇與他數十年悠遊安怡的生活形成強烈的對比。於是他看到聽到或聯想到這樣一位年老色衰的歌女時,不僅觸動心懷,悲自中來,以至於昔日多少圓潤通達、清新雅秀不覺悄然而逝,取而代之的竟是這聲情激越的感慨之聲。
由此也可以知道,大晏詞的本領本不限於婉約一途。他也完全可以換個方式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的。他的詞終於沒有發生太多的改變,因為他優渥的生活雖然偶被打斷,也不過是一個小小的過節罷了。看他一生行止,依然處在對美好生活的欣賞之中,以及對這美好生活終將逝去的眷念之中。
總結上述3首詞,可說情雖一向,卻又級度分明。第一首,是“無聊”之作,第二首是“無人”之作,第三首是“無望”之作。所謂“無聊”之作,是說百無聊賴之中的情思意想;所謂“無人”之作,是說雖有深情,卻沒有具體的情人;所謂“無望”之作,亦絕望之作。三首詞都寫得好,但以晏公的生平際遇和人生態度而論,還是那第一類詞作更肖似其人。
大晏詞中另有一種智慧的成分。雖然他並非哲學人士,也不以思辨見長。但他有兩句詞句卻深得“慧思”之三昧,令人好不羨慕。這兩句詞出於他的那首《浣溪沙》: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夕陽夕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宋詞專家劉揚忠先生評價此詞說,它寫的本來是尋常之情,尋常之事,然而能打動人心,傳誦千古,主要原因在於:
一是詞人善於以理節情,所抒寫的感傷情緒並不是很濃重,不致使人頹喪,其中融入了對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性的思索,創造出了情中有思的悠遠意境,滲透了一種澄澈圓融的理性觀照,思想內涵深厚,讀下來耐人尋味。二是它的“名句效應”。過片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一聯,其造語之工麗、意致之纏綿和音調之諧婉,已為千年以來各個不同時代的評論家和普通讀者所一致公認,以致大家都認為:詞就應該這麼寫才能稱得上是詞。①
這兩句詞寫得是如此之好,以致有人說,這不是憑冥思苦想就能寫出來的,甚至不是單憑詞作的修養加靈感就能作出來的,用清代大批評家劉熙載的話講,叫作“詞中句與字,有似觸著者,所謂極煉如不煉也。晏元獻‘無可奈何花落去’二句,觸著之句也”。②
不管怎麼說罷,想著也好,做著也好,感著也好,觸著也好,反正大晏詞中有了這樣的佳句,便成千古風流事。
但這不是大晏詞的主流。他詞的主流還是那圓通無礙的風格,清潤明潔的意境,以及斬不斷理不盡的對已經逝去和將要逝去的美好生活與歲月的回憶與眷戀,加上那回憶與眷戀後麵的隱隱欲動的一段憂思。
但他也能作通俗句,也有俳語體,雖為大晏詞之“別調”,卻又不可不提,如他的一首《訴衷情》,全然另一路數。
露蓮雙臉遠山眉,偏與淡妝宜。小庭簾暮春晚,閑共柳絲垂。
人別後,月圓時,信遲遲。心心念念,說盡無憑,隻是相思。①
這詞寫得曉暢明達,卻饒有意味。當然,也不要硬去追尋什麼詩意之類,那也沒有。大晏詞本來就不考慮什麼詩主張或者大意思。他的詞表現的隻是無奈,隻是有趣。因人生苦短、韶光易逝而無奈;對花好月圓、美景獨得我心而有趣。然而,那些說慣了大晏詞是浮豔之詞、缺少德性優行的人,對此卻是極不滿意。他們要批評說,“如《訴衷情》之‘心心念念,說盡無憑,隻是相思’諸語,庸劣可鄙,已開山穀、三變俳語之體,餘甚無取也。”②
說晏詞的俳語部分“庸劣可鄙”,不免太過火了。若說這類詞的風格與大晏詞的主流風格不甚和諧,還比較合適。說它開了黃庭堅、柳永詞的先河,仿佛也有些道理。但我要說,這不像是批評大晏詞,倒像在表彰他哩!畢竟柳永是一位更偉大些的北宋詞人,何況,從年齡上論,柳永較之晏殊還要長上兩歲呢!
3.大晏詞在兩宋詞壇的地位與影響
晏殊在兩宋詞壇的地位很高,是有宋以來第一個對宋代詞壇產生重大影響的人。
晏殊的地位與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層麵。
其一,他影響最早也影響最大。
大晏創作時期,也有不少詞人,但論綜合影響力,沒有超過他的。他那一派人物中,最有成就的是範仲淹與歐陽修,他們都出在他的門下。範仲淹的詞作有水平,有突破,但數量少了。數量不足也是一個弱點,畢竟靠幾首詞影響一個時代的情況是太罕見了;歐陽修的詞影響也很大,而且他還可以算作蘇東坡的老師,但他晚於晏殊,他們的師承關係,是先晏殊,後歐陽修,再蘇東坡,因而在大晏詞的創作時代,歐詞的影響不及晏殊。範仲淹、歐陽修尚且如此,其餘婉約詞人的影響就更低一個層次了。
唯柳永是一個例外。
以詞論詞,他不如柳永,論對後世的影響,就更不如柳永了,但他和柳永完全屬於兩個生活圈子。晏殊不但是雅詞的代表,尤其是高官層的代表,地位與生活優勢顯然。柳永長期生活在中下層社會,他一生大部分時間是一位布衣,一位遊客,影響雖然也不小,詞的傳播還要更廣遠,卻主要表現在中下層社會。不是說上層的就一定高明,但上層人士的話語權大,則是不爭的事實;至少在大晏詞盛行的時期,柳永比不過他。到了蘇東坡、秦觀時期,柳詞依然備受文人詞家的輕視和排異,就是一個明證。
其二,從創造性方麵考慮,晏殊遠沒有柳永有優勢,也比不過張先,甚至比不過範仲淹,但他主導了當時詞壇。孔夫子有一句名言,“素而後繪”。晏殊的工作,既是文學性的,又是基礎性的。畢竟他的詞與五代詞風格更接些,趣味也更相投,相比較而言,還是那些合乎傳統欣賞習慣的創作,更容易被時人接受,這差不多已成為一般性規律。時人易於接受,自然易於傳播;時人普遍喜歡,便成為時尚。大晏詞的時尚性,應該是無可懷疑的,雖然這時尚的圈子並非很大也罷。
其三,他身後有大批追隨者在。
大晏詞的繼承者可分為近期、遠期或直接、間接兩個部分。近期的繼承者,首推歐陽修,遠期的繼承者,則除去秦觀、李清照、晏幾道之外,一直到周邦彥、薑夔、王沂孫、史達祖、吳文英、張炎,都可以看作他詞風的遠方繼承者。大晏詞作為宋詞主流派詞風的開山之作,恰如陳年美酒,久而彌香。這一點,既有他生逢其時、位當其利的有利條件,也和詞本身的獨特品性與藝術內涵有著因果性的關聯。王灼與晏殊同為北宋人,他推崇大晏詞;王國維的生活跨清末與民國兩個時代,而且是民國時期首屈一指的大學人大詞論家,他也同樣推崇大晏詞。他說:“予於詞……宋喜同叔、永叔、子瞻、少遊。”①又說:
美成詞多作態,故不是大家氣象,若同叔、永叔,雖不作態,而一笑百媚生矣。此天才與人力之別也。②
但大晏詞確有不足。李清照曾批評大晏詞不協音律,這並不算大缺點,他的缺點在於:
首先,大晏詞詞體單調。大晏詞盡為小令,沒有長調。晏元獻身為大詞人,但在詞體層麵表現平庸,缺少創造,這是他在詞史上的位置終究比不過柳永、張先的一個重要原因。
其次,大晏詞風格單純。他作詞多圓潤秀潔,雖然個別詞作有所變異,畢竟詞少勢微,影響無多。
再次,大晏詞內容單薄。這和他一生經曆有關。他幼年即因為神童得官早,升官快,且高官顯宦多年,而且受挫折很少;偶然受點挫折,便承受不住,要長吟短唱,報怨無休止。他從來沒有真正進入下層生活,也無從體味下層生活的狀況與痛苦。晏殊缺少這樣的經曆和體會,故而他的詞隻有小眾,沒有大眾;隻有雅人明白,缺少俗人支持。其結果不免陽春白雪,和者蓋寡。
4.將軍詞人範仲淹
範仲淹是一位奇人,而且差不多就是一個全才。這裏說的全才,不僅是有多方麵的才能,而且是說他有多方麵的卓越才華。單以才藝論,他比不過蘇東坡;單以行政論,他比不過趙普等一幹能相;單以變革論,他比不過王安石;單以軍事論,他也比不過嶽飛、韓世忠。但他的才能卻表現得更為全麵。比如他和任何一位將軍比,都更顯出才高八鬥的文學能力,而和任何一位文學人物比,他又表現出少有的軍事才華。他不但能統兵,能治軍,而且還是一位邊關名將,並且特別擅長做軍事宣傳,這就不是晏、歐、蘇、王、曾、黃、秦、周諸人可以比擬的了。宋代大詞人辛棄疾也能帶兵,也會打仗,但在文學才藝方麵又顯然不如範仲淹文學才能的多樣化。
首先,範仲淹的文章優異。雖然他的文集中也有不少應酬之作,但與他的奇文美文相比,已然無足輕重,重要的是他寫下的那些有分量、有品位、有影響、有價值的文章精品,其中特別優秀的文章,已經成為中國古典文學中的經典之作。如他的最廣為人知的散文《嶽陽樓記》,那文章實在當得出類拔萃這樣的評價,以至於一代一代的中國人,總要選它,總要讀它,總要評它;入蒙之期,總要學它;論及道德文章總要提它。這文章不唯寫景好,而且抒情好,尤其議論好,一文而有此三好,最是難得。
範先生妙文不止於此,他的《嚴先生祠堂記》,同樣絕妙,同樣體現了他磊落的胸襟與博大的情懷。文章以歌作結,不但氣象非常,而且富於詩情畫意,其歌曰: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範仲淹的詩作也很有特色,他作詩如同作文,最關心的不是小技巧,而是大氣象;他關注的乃是民風教化,國事安危。他主張,好的詩歌應“範圍乎一氣,出入乎萬物,卷舒變化,其體甚大。故夫喜焉如春,悲焉如秋,徘徊如雲,崢嶸如山”。①
他關心民生疾苦,喜歡幹預生活。他詩歌中這方麵的作品很多,單以詩藝而論,或許未臻上乘,但如果將這些詩與他的文章、他的詞作、他的文風、他的詩論以及他一生行止聯係起來看,也能知道這些詩顯然飽含了他的憂國憂民之情。
他詩中的佳作,是那些五言或七言絕句。詩不長,場麵卻大;字不多,情懷卻深。他作詩也許並不特別關心技藝與意境種種,但他縱然不關心意境卻不期然而然地有了這種大意境,這也可以看作詩如其人的一個樣本。他最著名的詩作當屬《江上漁者》。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夜舟,出沒風波裏。
這詩的篇幅雖小,卻差不多概括了範仲淹詩的主要優點和特點。
範仲淹詩好、文好,與他的人品有關,所謂詩品本乎於詩心,文品本乎於文心,詩心、文心本乎於仁心。
而他的這種詩品、文品、人品顯然又與他一生經曆因果相關。
範仲淹(989-1052),字希文,先祖為邠州人,後來遷至今江蘇吳縣定居。他名義上雖出身於官宦之家人,但本人命途多舛。他3歲時,父親便故世了。父親死後,家境無法維持,他母親被迫改嫁,他也跟著改從朱姓。他少年有誌,刻苦攻讀,雖然生活困頓,他讀書的願望與決心卻是始終如一。他曾長時間住在廟中,每天以粥為食,天寒時粥凍住了,他便把凍粥割成幾塊,每餐食用其中的一塊。後來他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便辭家去著名的書院應天府書院學習。他學業有成,27歲時中舉,後經晏殊提攜,開始步入仕途中的發展時期。但他即使身居高位,其勤儉的品質也依然不變,史書上說他“內剛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時方貧,其後大貴,非賓客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義莊裏中,以贍族人。”②
範仲淹一生為官,並做到宰相一級的高官。他為官的誌向很好,才能很好,做官的品節也很好,但他的官運就是不順。他一生幾經浮沉,大起大落,且未止於三起三落。這些都不能改變他的信念,也不能消沉他的意誌。在這些挫折與屈辱麵前,他表現得豁達大度,不屈不撓,胸有定見,從容不迫。不像他的老師晏殊那樣,有些挫折,便淒淒慘慘,怨天怨地。他貶官到湖北,登嶽陽樓,見景生情,表達的卻是“老吾老而及人之老,幼吾幼而及人之幼”這樣的情懷。雖然此時此地的他,也和晏殊一樣需要知音,但他心目中的知音首先並非權勢者,而是如孟子一樣的古來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