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符號圈點法分兩步進行(1 / 1)

符號圈點法的運用全憑個人喜好,各人有各人的方法,但歸納起來一般可分成兩個步驟進行:

第一步,初讀標記,即在讀第一遍時,因為自己對書還很陌生,因此閱讀的重點在於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理清它的整體脈絡,做到“啞巴吃湯圓——心中有數”。初讀標記時可以使用紅、藍鉛筆和一套自己愛用的符號圈點、勾畫出文章的要點、難點和疑點,為下一步的閱讀學習打好基礎。

第二步,重讀整理,即依據第一遍讀時所作的各種符號複習要點,攻讀難點,思考疑點。經過這番攻讀,先前初讀時勾畫出的難點、疑點此刻不再是疑難了;開始時確定的某些要點此時也可能感到不是最重要的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需要對初讀標記加以整理。具體地說,該省去的省去,該增添的添上。到了這時,你便會感到書本由厚變薄,相關知識已牢記在心。對所讀的文章已經有了較為深刻的理解。

符號圈點的步驟,即讀、想、記三個環節結合進行,好處是使用方便,促進理解,易於檢查,增強記憶,提高效率。

(毛澤東不動筆墨不讀書)說到符號圈點讀書法,不能不提到毛澤東主席。作為新中國的開拓者和建設者,毛澤東可謂居功至偉。然而,毛澤東的愛讀書也是出了名的。甚至於從某種意義上說,是讀書造就了毛澤東。

毛澤東曾說:“我一生最大的愛好是讀書“,“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書對他來說就是生命,生活的一部分,不可須臾相離。

毛澤東不光愛讀書,而且很講究讀書方法。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他為自己定的一條原則:不動筆墨不看書。幾十年來,毛主席每閱讀一本書,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畫上圈、杠、點等各種符號,在書眉和空白的地方寫上許多批語。有的還把書、文中精當的地方摘錄下來或隨時寫下讀書筆記或心得體會。毛主席所藏的書中,許多是朱墨紛呈,批語、圈點、勾畫滿書,直線、曲線、雙直線、三直線、雙圈、三圈、三角、叉等符號比比皆是。

毛主席早年在湖南第一師範上學時,曾閱讀批注了德國泡爾生著的《倫理學原理》。在10萬餘字的原著上,他用工整小楷寫了一萬二千一百多字的批注和提要。在他移居長沙清水塘時,他這本書曾被一個同學借去。直到1950年,這位同學才托周世釗先生帶還給毛主席。毛主席又高興地翻閱了自己寫在書中的批語。主席動筆讀書,還糾正原書中的錯別字和改正原書中不妥當的標點符號。打開毛主席閱批過的書籍,可以看到他是怎樣不厭其煩地將一個一個的錯別字和明顯點錯的標點改正過來,又將漏字一個一個地添加上去。

運用符號圈點法注意事項

需要強調指出的是,運用符號圈點法時必須注意:

①所使用的勾畫標記要有各種區別意義的符號,並且一以貫之,最好逐步形成自己慣用的符號係統。

②符號要簡明醒目,意義明確。至於用什麼符號,可根據各人的愛好而定。一般常見的方法是:名詞解釋用“”圈起來;提出的重點問題用“====:”表示;問題的答案要點用“——”標記;並列的要點用“①—②—③—”列示;文章的經典論述或者定義用“~”突出;關鍵詞句用“……”標明;需要認真考慮或理解的地方用“?”注明;對其中的觀點、論據或邏輯的正確性存有疑問用“?”表示;要特別注意的地方用“△△”強調等等。總之,無論用什麼樣的符號,一定要有一個嚴密的係統。

③對文章的圈點勾畫一定要在充分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進行,切不可亂畫一氣。

④圈點勾畫時使用的符號不宜過多,否則會因零亂而把自己弄得暈頭轉向難以辨認;但是也不能過於單一,否則會分不清主次與結構,不便於今後的複習。

所謂“鯨吞法”,是指博覽群書,最大容量地搜捕所需要的知識的讀書方法。這是一種被中外名人廣泛采用的學習方法。

眾所周知,生存在海洋裏的龐然大物——鯨,是當今世界上現存的最大的動物。如此龐大的身軀決定了它的取食方式和食物攝取量與眾不同:它必須吞下大量的食物才能維持生存,進食方式絕對不能和我們平常吃飯一樣,細嚼慢咽。所以,鯨在進食時,必須張開它那張碩大無比的嘴,一刻不停地在海中遊來遊去,用嘴網羅食物:磷蝦啦,小魚小蟹啦,總之,一切從“衙門口”經過的統統都不放過。直到它的嘴裏充滿海水和食物時就緊閉上下頜,用嘴裏長著的像“梳子”一樣的須板進行篩選過濾,讓海水從須板間隙流出去,把可以享用的美味留在口裏,而後用巨大的舌頭將食物舔進食道裏麵。“鯨吞”一詞由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