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學習有兩個方麵,除了學習知識外,更重要的是培養能力。知識不過是材料,培養能力比積累知識更為重要。
對於學習的人來說,想要大幅度地提高自己的能力,那麼他所掌握的知識應該盡量廣博一點,所涉足的知識領域也應該盡量寬泛一點。就像鯨吃食一樣,什麼東西都撈到嘴裏嚐一嚐。比如,一個學習哲學的人,不能隻看哲學方麵的專業書籍,而是文史哲三方麵的書都應該好好地看一看。比方說可以擬訂這樣一個學習計劃:上午讀一讀柏拉圖的著作,下午就研究別林斯基的作品。即使別人認為這兩者之間沒有什麼聯係,可是這是自己的自由,犯不著去管別人這麼看,老老實實按照自己的計劃去學習就行了。有人一定會有疑問,既然是主攻哲學,為什麼還要讀文史方麵的書?答案很簡單。哲學的缺點在於“空",即不便於聯係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抽象的概念比較多。不過哲學也有其優點,就是站得比較高,看到一般難以看到的一麵;曆史的弱點是“狹",即往往對某一點的知識鑽得很深很透,但對其他方麵總以為和自己無關,因而不感興趣,不大關心。它的好處是鑽得比較深;中文的缺點是“淺",即學習缺乏深度,但好處是比較博雜,興趣廣泛。各自的利弊一指出,答案也就明白不過了:隻有廣泛涉獵,才能博采眾長,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使自己的能力真正得到提高。
總而言之,讀書學習時不能搞狹隘的功利主義,而要從提高整個知識結構、整個文化素養去考慮,牛食鯨吞,廣泛涉獵。如果不這樣的話,自己的知識麵就會很狹窄,那麼自己的分析、綜合、選擇、判斷等各種能力都必然會受到影響和限製。
諸葛亮觀其大略實為“鯨吞”
三國時期的諸葛亮,是中國人心中智慧的化身。但他的家世並不顯赫,家境也不寬裕。而且《三國演義》中對諸葛亮的智慧能力描述甚多,但是並沒有強調他天分多麼高。最值得回味的是介紹諸葛亮背景時的一段文字。“孔明與博陵崔州平、潁川石廣元、汝南孟公威與徐元直四人為密友。此四人務於精純,惟孔明獨觀其大略。嚐抱膝長吟,而指四人曰:“公等仕進可至刺史、郡守”。眾問孔明之誌若何,孔明但笑而不答。每常自比管仲、樂毅,其才不可量也。
這段話實際上是指出了一種優秀的學習方法。諸葛亮的四位好友也都是聰明過人的,但是為什麼他們都隻能做到刺史、郡守(相當於今日的省市級官員),而做不到丞相(也就是總理)一級呢?諸葛亮又為什麼能夠自己斷定可以同古代賢相齊名呢?答案就在引文中。原來,那四位好友平時讀書“務於精純”。這樣的讀書方法使得這些好友在某些方麵很精通,對書麵理論很精熟。也正因為如此,他們的知識麵就不夠廣闊,對社會現象不太關注。所以,他們就缺少開拓進取的精神和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
而諸葛亮的讀書方法是“觀其大略”,與鯨吞法有著異曲同工之處。這個方法意味著他注重對知識的全麵性掌握和知識領域的開拓。人的時間是有限的,對書本知識觀其大略後,就可以省出時間來閱讀其他方麵的知識,這樣才能夠做到知識淵博。而知識淵博了,對社會現象的認識就能更深刻和透徹,處理問題的能力就增強。所以,諸葛亮知道自己讀書方法正確,知識麵超過四位好友,於是就自信可以當到丞相,並能夠當好丞相。這也就說明,諸葛亮具有高超預測能力是由於他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
秦牧談“鯨吞”法
作家秦牧也是鯨吞法的提倡者。他在讀書時堅持博采眾長的準則,曾經在《在探索學問的道路上》一文中將自己的讀書方法總結為鯨吞與牛嚼:“……隻需知道一個梗概的書報可以泛讀”,但要麵廣,猶如大鯨吸水;“……要求徹底弄明白的和記住細節的書報,則必須精讀”,就像老牛吃草,慢慢咀嚼,細細品味。這就是後來被人們稱為的“鯨吞牛嚼讀書法”。
秦牧先生認為,“鯨吞法”即泛讀法,是指讀書要像鯨一樣廣泛地捕食。秦牧說,鯨遊起來一直張著大口,小魚小蝦隨著海水流入它的口中,它把嘴巴一合,海水就從齒縫中嘩嘩漏掉,而大量的小魚小蝦卻被篩留下來。如此一大口一大口地吃,整噸整噸的小魚小蝦就進入鯨的胃裏了。人們在泛讀時也應該學習鯨的吃法。一個想要學點知識的人,如果隻有精讀沒有泛讀,如果每天不能“吞食”幾萬字的話,知識是很難豐富起來的。就像一個人,單靠精致的點心和維生素丸來養生,是肯定健壯不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