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卡片製作介紹(2 / 3)

徐霞客不僅具有不避艱險、不辭勞苦的求實精神,而且遇事一絲不苟,探索真理有著嚴肅認真的精神。他為了搞清楚一件事情,往往一而再、再而三地進行實地調查,直至完全弄清楚為止。他三遊雁蕩山,對雁蕩山的地貌有科學細致的描述;三次去福建,對福建漳平一帶的河流進行實地考察,並作了合乎科學的推論。他每考察一個問題,總是有記述,有分析,有創見,從不盲目迷信書本知識或者人雲亦雲。

師夷長技以製夷的魏源

魏源是清末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他幼年家道中落,從母讀書,“母績子讀,欣欣忘貧。”曾為江蘇布政使賀長齡編輯《皇朝經世文摘》,從此留意於經才濟世之學。後以內閣中書舍人候補,自謂:“內閣為典籍之藏,國朝掌政之海,乃留意一代典故之學。”讀書主張“習”與“行”相結合,學問未有“學”而不資於“問”者。又認為讀書必須有濟於實用,能解決現實問題,死守書本不能謂之學。讀父書者不可與言兵,守陳案者不可與言律,好抄襲者不可與言文,“讀黃、農之書,用以殺人,謂之庸醫;讀周、孔之書,用以誤天下”,則為“庸儒”。批評當時讀書人專治經史,不重農桑,實在是無用之“腐儒”。鴉片戰爭後,憂憤國事,著《聖武記》以館閣官書及各私家著述資料闡述清朝曆代武功,激發世人愛國振武熱情。

魏源又依林則徐所輯西方史地資料《四洲誌》,參考各家圖說、曆代史誌、纂成《海國圖誌》,成為清末我國第一部世界地理教科書。主張設立譯館,翻譯西書,以了解西方情況,“師夷長技以製夷。”

與培根一起讀書

在國外,教育更注重與實際相結合。培根是英國16~17世紀的著名哲學家。著有《新工具》、《論科學的價值和發展》、《論古人的智慧》、《論說文集》。他除了在人類哲學史上有巨大影響之外,對於神學、文學、法律以及自然科學都有研究。曾任英國女王的特別法律顧問、大法官和上議院議長等職。他之所以如此博學和有作為,是與他本人的勤奮好學和合理的讀書方法密不可分,他也提倡這樣一種與實際相結合的學習方法。

培根認為,“讀書的目的是為了認識事物原理。……為了尋找真理,啟迪智慧”。與此同時,他還告誡人們讀書時應注意三個方麵。

第一,讀書不宜太慢。

培根認為“讀書太慢會弛惰”,因此,他希望人們讀書應思想敏銳,注意力集中,不要過慢,這樣容易生效。

第二,不要裝模作樣。

培根認為“為裝潢而讀書是欺人”。

第三,不要照搬書本。

培根認為“隻按照書本辦事是呆子”。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書呆子”,他們最明顯的特點是書上怎麼說便怎麼辦,一點也不知變通或靈活使用。

既然如此,培根又提倡什麼樣的讀書方法?究竟如何讀書才算合理的呢?歸納起來,大約有三點。

①對於不同的書,可采取不同的閱讀方法。

他認為“書籍好比食品,有些隻須淺嚐,有些可以吞咽。隻有少數需要仔細咀嚼,慢慢品味。所以,有的書隻要讀其中一部分,有的書隻須知其中梗概,而對於少數好書,則要通讀,細讀,反複讀。

②對不同的書可作不同的選擇。

由於古今中外的書浩如煙海,它們的類別和內容各不相同,在此情況下,培根認為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和知識結構加以適當選擇。在他看來,“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邏輯修辭使人善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