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光讀書求學問還不行,還得運用和實踐。
培根是個非常聰明智慧的人,不單純是個學者,還涉足政壇,參與政治,曾任英國女王得掌璽大臣,因此,他一直注意並強調書本知識得運用和書本知識與實踐經驗相結合。他說:“學問雖能指引方向,但往往流於淺泛,必須依靠經驗才能紮下根基。”
為了使人進一步理解他所說的意思,他又將幾種人的情況加以比較說:“狡詐者輕鄙學問,愚魯者羨慕學問,聰明者則運用學問。知識本身並沒有告訴人怎樣運用它,運用的智慧在於書本之外。這是技藝,不體驗就學不到。”
在生活中體驗書籍的高爾基
高爾基是前蘇聯著名的作家。他出生於木工家庭,做過許多工作,在各地流浪,全憑自學,成為傑出的作家。他在《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中詳細記載了他的讀書生活。書籍在他的成長道路上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他對書籍產生了一種由衷的感激和讚美之情。那他又是如何讀書的呢?讓我們來看一下他的三點讀書方法。
①壞書、好書都要讀,在從閱讀中區分好與壞。
高爾基由於早年生活困頓,四處流浪,總是拿到什麼書就讀什麼書,包括人們認為不宜讀的書。通過對好書、壞書和各種書籍的廣泛閱讀,他感到“正派的書也好,壞的魔道書也好,念得越多越好,要把所有的書都念過,才能找到好書。”書是通過比較才能分出好壞的。而且通過好、壞各種書籍的閱讀,才能分辨出生活中的好與壞。
②讀書要虛心,要抱著想他人學習的態度來讀書。
他認為讀書不能光憑自己的愛好,來追求某一流派和類別,而要對各種文學流派和思想學派都加以閱讀和觀察,本著學習的態度,吸取其中對自己有益的東西。讀書態度要認真、虛心。
③讀過書再回複到生活中去檢驗。
他提倡一邊重視讀書,一邊也要重視生活,並主張對讀過的書最好再回複到生活中去檢驗一下,看看哪些是正確和有用的,哪些是錯誤和無用的。這樣讀書,對書本知識或生活認識,都是大有益處的,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不管他們采用什麼方法,最後都歸結到一點:回到實踐,用實踐來檢驗,通過實踐獲得更多的知識。這一點值得我們注意和學習。
我國春秋末期教育家孔子提出“不恥下問”的思想(語出《論語·公冶長》)。有兩個方麵的含義:
①不論一個人的天資怎樣聰明,僅靠自己勤學是不夠的,必須還要多請教比自己懂得更多的人,來增加自己的學識和解決自己鑽研中的疑問。
②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即“寸有所長,尺有所短”。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也有值得自己求問的地方,虛心請問他人,以補自己的不足,正是求學問、長學識的不可忽視的方法。孔子的學問非常淵博,對於《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古代的文獻、曆史都非常精通,但是他依然虛心求教,還曾到老子處請教。
不僅如此,孔子還提倡一個人在學習中要多問多聽,不懂不要裝懂。不論什麼人,隻要他在某一方麵有專長,就應該虛心向他求教。他曾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說,如果有三個人同行,其中必有一個在某一方麵勝過自己,自己應該選擇其好的方麵而學習他,對其不好的則加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