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不恥相師(1 / 3)

唐朝學者韓愈在《師說》裏提出要“不恥相師”,意思是說不要以向別人學習或互問互學為羞恥。這種觀點是教育家孔子“不恥下問”思想的發展。“勤奮”結合“好問”方能學好。“好問”要有謙遜文明禮貌的態度;要以自己多思做前提;要有“打破砂鍋紋(問)到底”的精神。

章炳麟“勤學好問,不恥相師”修煉成果

到了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章炳麟也是一個勤學好問的人。章氏23歲那年,離開故鄉到杭州求學,進入俞樾主持的“詁經精舍”。章氏早年讀書曾貪多求快想急於成名,其實,他當時治經根底尚淺。在向俞樾問學以後,他受其治學方法論的啟發和影響,於是將老師告誡的“精研故訓,博考事實”作為座右銘,轉到力求廣博精審的道路上來。

後來,章炳麟還通過請教老師,給自己製訂了治學門徑:

①審名實;②重佐證;③戒妄牽;④守凡例;⑤斷情感;⑥汰華辭。

這6條治學門徑如果用現代漢語來概括的話就是,做學問學知識必須要:切切實實、仔仔細細以客觀的態度研究學問,要力戒馬馬虎虎地涉獵知識和憑個人意誌的主觀臆斷和不懂裝懂的浮誇學風。

這些文學大家尚且如此,在我們的學習中,則更應該要勤學好問,不恥相師,經常向老師同學請教,不斷的充實自己的頭腦,獲取更多的知識。

三勤閱讀法是一種以勤求巧的閱讀方法。在勤讀、勤抄、勤寫的過程中,把略讀與精讀結合起來,達到理解內容、發展記憶、學以致用的目的。勤讀是指在博覽群書的基礎上 ,選出自己目前最需要讀的書,又擇出該書中最適合自己需要的內容,反複閱讀,並且勤抄勤寫。勤抄不是亂抄,而是對那些重點內容、精辟見解,用勤抄的辦法來加深理解和記憶。例如一段精彩描寫,一條格言,一種新的觀點,一個先進典型,這些很有價值的內容,需要記憶和運用,都把它摘抄在筆記本或卡片上,隨時翻閱,經常整理歸類,幫助消化理解,掌握使用。

在勤讀、勤抄的基礎上,必然會有一些心得體會,於是就要勤寫了。勤寫指練筆要勤有體會就記下來,把學習的體會運用於實際,聯係實際發表自己的意見。勤讀勤抄,可以加深理解,反複鞏固,豐富積累,有助於把許多片斷、零散的知識串起來,發展記憶力。勤寫則是勤讀勤抄並聯係實際的結果,它又反過來促進勤讀勤抄。勤奮是成才必須具備的條件之一,勤讀、勤抄、勤寫的“三勤閱讀法”是它的具體表現。

在中國曆史上,很多大家都是這樣一種方法的忠誠實踐者。

“過目成誦”緣於勤

人們都說宋朝著名文學家蘇軾天賦好,能“過目成誦”。其實並不如此,而是另有其奧秘的。

一天,有位朋友去看他,等了好久,蘇軾才出來會見。客人很不高興。蘇軾解釋道:“我正在抄《漢書》。”客人聽了反而很不理解。憑蘇軾的天賦和“過目成誦”的才能,還用得著抄書嗎?蘇軾說:“我讀《漢書》到現在已經抄了3遍了。第一遍每段抄3個字,第二遍每段抄兩個字,現在隻要抄一個字了,客人疑信參半地挑了幾個字一試,蘇軾果然應聲能背出有關段落,一字不差。蘇軾的“過目成誦”原來是勤學苦練的結果啊。

蘇軾不僅三抄《漢書》,其他如《史記》等幾部數十萬字的巨著,他也都是這樣一遍又一遍地抄寫的。蘇軾稱它為“迂鈍之法”。

到了近代,這種方法依然適用。

做個勤讀的“蛀書蟲”

吳晗小時候很愛看書,特別愛看曆史書和曆史小說。還在上小學的時候,他就讀了《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古典小說。家裏找不到要看的書,就到處去借。有時為借一本書,他能跑幾十裏地。遇到人家不肯借走的書,他就蹲在人家門口看;能借走的,他就邊走邊看。經常是回到家,書已經看完了,然後又立即去還書。書的主人懷疑他是否看過,就問他書中的內容,他都能馬上講出來。因為他看書又多又快,當地人稱他為“蛀書蟲”。

1934年夏天,吳晗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清華大學史學係。三年大學生活,勤奮、艱辛和他相伴始終。他學習很刻苦,除了讀書、抄卡片之外,幾乎沒有什麼愛好。他的研究工作,基本上是靠自己探索。他說:那時“我自己找書讀,沒有人指點,讀了很多好書,也讀了不少壞書。我自己抄書,沒有人幫助,向人千方百計地借書,有些書求了人家還是不肯借。有的書一些地方不懂,隻好自己摸索,拿這個書對,拿那個書互證。……自己讀目錄書,學目錄學,自己校勘,自己研究曆史地理,自己研究方言,自己試著標點,自己寫卡片”。因此,在學生時代,吳晗的古漢語就有很深的造詣。他讀的書很廣泛,考慮問題也很多。他主張讀書要眼勤、手勤,把書中有用的段落抄下來,隨讀隨抄,抄的資料多了,多看幾遍,就可以鞏固記憶,也容易發現問題。知識總是靠逐漸積累的,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片麵到比較全麵。這種刻苦、勤奮和驚人的毅力,使他取得了不尋常的成就,很為前輩學者賞識,也得到同學們的尊重,有人給他起了個綽號,稱他為“太史公”。